书籍详情
海隅逐客
作者:(英)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著;金圣华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1-01
ISBN:9787806570784
定价:¥453.9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康拉德的生平与小说孙述宇1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1924)是英国小说家中的佼佼者。著名的批评家李维斯(F.R.Leavis)把他列在前四名之内,别的论者即使不这么推崇他,也没有不认为他是一流的。然而他本来不是英国人。他生在波兰,原名JosefTeodorKonradNalecyKorzeniowski。他父母系的家庭都是波兰农村的士绅贵族,但是国运的影响,他的少年生涯十分坎坷。波兰在十八世纪末年时给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瓜分了,要到本世纪第一次大战时方能复国;在十九世纪里,波兰的民族情绪非常高涨。比方那位要求一撮波兰泥土陪葬的“钢琴诗人”萧邦,便是属于这时代的。康拉德的父母系家庭,都参与六十年代前后的复国运动,并付出了代价。他的一位舅父曾任一八六二年华沙革命委员会的主席,一位叔父在翌年的起义中被害,另一位则遭放逐到西伯利亚。他的父亲阿波罗,一八六二年时也参加秘密的革命活动。他的母亲伊芙莲娜终年都穿着黑色衣服,表示在为国家服丧。一八六三年时,阿波罗被捕了,判处流放到俄国去,一家都随行。两年后,康拉德不过八岁,母亲就因肺病死在寒冷的异乡。父亲没法照料他,便把他送去依靠舅父和外祖母过日子。不久,父亲也生病了,获准南迁到奥国属下的波兰地区居住,父子才又相聚。奥国是瓜分波兰的三国中最宽仁开明的一国,准许波兰人使用波文,康拉德这时学习自己民族的语文达到一个程度,终生都不忘记。他父亲也做些翻译工作,把法国的雨果、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的一些作品,译成波文。但这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康拉德晚上自己读书之后,和父亲说了晚安,回房往往是哭到入睡。一八六九年,父亲便死了,因他吃过俄人的苦头,一大群同胞来送殡。没有了父母,康拉德就在外祖母与一位贵族的监护之下,由舅父泰迪沃斯照顾。奥国治下的克拉考市,由于市议会同情他父亲的遭遇,特准他居留。他舅父给他安排,由一个大学生教导他读书。读了几年,旅行几次之后,他兴了航海之念。他的亲戚都是大陆农村背景的人,对海洋陌生得很,疑惧之心不能免;舅父常说康拉德父亲那边的人多怪癖,这出海之心又是一证明。康拉德日后自承,从小就爱对着地图幻想,立志要到那些五颜六色的地方去。结果,在一八七四年,少年人的坚持胜利了,他舅父让他到法国去。2到了法国一年,康拉德就开始他的航海生涯。他的舅父为他在一家银行开了个户口,这银行的老板是个船东,手里有两条船,康拉德就在他的“白山号”上初次出海。这时是一八七五年,他是十七岁。他航海的初期,似乎很富传奇色彩。在“白山号”之后,他到这银行家的另一艘船“圣安东尼号”上做事,原来这船在中美洲航行之时,干的是军火走私的勾当。康拉德当然没有吃亏,他日后得意之作Nostromo(《我们的人》)就拿这种事做背景。冒险的事正合年轻人的胃口,据说他离开“圣安东尼号”后,又曾为觊觎西班牙皇位的卡洛斯运输武器,直运到有一天,在巡逻船紧追之际,他们的走私船撞毁在一处岩岸上。由于与卡洛斯的人马来往,他这时恋上一个名叫丽妲的神秘女子。丽妲从一个法国富翁处承受到一笔遗产,生活放荡,卡洛斯也是她入幕之宾。她也许只是拿康拉德来玩玩——也许觉得这个矮个子宽肩膀的波兰青年,头向前伸,下巴尖长翘起,怪有趣的;但康拉德对爱情认真得很,他冲动地与一个美国人为她而拔枪,结果受伤入院,被舅父痛骂了一顿。这些故事未必是真的;康拉德说往事常是虚虚实实,矛盾也屡见。假使他初时果真如此之浪漫,后来省悟倒也快,自新得很彻底。他转到英国船上谋生,学英语,几年间便把英国的船副与船长资格一一考取了。他的同事只记得他那时有一口外国口音,有些奇奇怪怪的气派,绰号叫做“伯爵”,没有人记得他有什么荒唐行为。他前后在许多船上做过事,走过许多航线,欧洲、非洲、中东、印支、南太平洋、澳洲、中南美都去遍了。这些旅程增加他的见闻,也磨炼他对世界人生的看法。英国是个航海国家,拿航海为题材的作家,如史蒂文生与吉卜林等,都拥有大量读者;康拉德日后就拿他的航海生涯积聚到的材料来写小说。他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往往是他在航海时所遇的真人真事。比方早在一八八○年,他跟着“巴勒斯坦号”到曼谷去,那是一艘很旧的船,走得慢,后来更因所载的煤自燃,船在大洋上烧毁了。这就是中篇Youth(《青年》)的故事,这种不圆满的结局,诚如叙事者所说,对年轻人的生活与志气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过了几年,他到一艘“水仙花号”上任职,这便是那本TheNiggeroftheNarcissus(《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的背景。一八八七年,他到“高原森林号”当大副,这船是爪哇线的,船长叫麦回尔(J.McWhirr),日后现身在他的中篇Typhoon(《台风》)里。其后他转到另一条船“韦达号”上,行走马来亚一带。他在这船上工作了不到一年,在马来走了五转,却收集了许多写作的材料。在几本早期小说中露面的林格(Lingard),本是这里的一位船长;他的侄子就是詹姆老爷(LordJim);其他如奥迈耶、威廉斯、回理等小说人物的真身,也是这时期遇见的。奥迈耶是康拉德头一本小说的主人翁,真身是个疯疯癫癫的荷兰人,娶了个土女为妻,欲望之大与能力之低恰成对照。康拉德自言,若是没有遇见这个怪人,也许毕生不兴动笔写作之念。一八八九年,康拉德到非洲走了一转,那是很重要的一转。先是他离开了东方,回到欧洲,一面动手写头一本小说Almayer''''sFolly(《奥迈耶的痴梦》),一边等候俄国当局批准他入英籍——因为他是俄属波兰人,若未得允许擅自归化他国,将来回波兰探亲便有麻烦。俄政府办事很慢,他等候之时,须有工作以资*$口。这时,比利时皇利奥普二世设有“国际开化非洲协会”,康拉德少年时曾立志到刚果一行,于是请亲戚代为设法,谋得一份刚果河船的差事。那时在非洲旅行是很苦的,又不能一路乘船,要在不毛之地徒步跋涉数十日,中间还会染上疫症。还没有来到目的地,船已沉了,捞起来在慢慢修缮,他没事好做,就跟人另乘一船去救公司的一位职员克拉恩(Klein)。在这段路程中,欧洲人以开化为名所施的种种暴行,种种的掠夺、奴役、折磨、杀戮,他都目睹了。他把这些事实记在日记里,后来便写成一个中篇,那就是有名的HeartofDarkness(《黑暗的心》),书中的库尔兹(Kurtz)就是克拉恩的化身(德文klein是“小”,kurtz是“短”)。康拉德在旅途中又遇见一个爱尔兰人凯斯门特(R.Casement),这人日后受到荣封,再后又被绞死,康拉德把他写成Romance一书中的奥白赖恩(O''''Brien)。从非洲回来,康拉德还航了几年的海。他驾过一艘“佗仑斯号”,是艘快速帆船,从英国驶到澳洲有很好的速度纪录,而且外观俊美,他很满意。康拉德的时代,轮船已日渐兴起,但他不甚瞧得起这种新玩意儿,只赏识那些很需要气力与技术、也很考验人的意志的帆船。“佗仑斯号”的乘客中有一位年轻人是高斯华绥(J.Galsworthy),康拉德与他在途中结交,友情终生不渝。这高斯华绥日后在文坛成大名。船上另一位年轻乘客叫杰克斯(W.H.Jacques),刚从剑桥毕业,前往澳洲,抵达不久就得病死了。他在文学方面涉猎很广,康拉德把《奥迈耶的痴梦》初稿给他看,然后怯怯地问他有何意见:他很简单地回答说,这值得出版。康拉德虽已看过许多书——波兰的文学、俄国的小说、雨果、莎士比亚、古柏等等——但迄今少与文化界人士晤谈,杰克斯这位饱读诗书的大学生说了这句话,对他实有决定性的影响。3一八九四年,康拉德开始在英国定居,并在文学方面谋求出路。两年后,他结了婚,娶的洁丝·乔治小姐(JessieGeorge),是一位英国书商的女儿。两人的年纪相差颇大,但婚姻美满;洁丝女士后来还写了康拉德的传记。他们生了两个男孩。除了到南欧住过一段时期,晚年又回波兰一趟之外,他们一家人一直住在英国。康拉德的写作生涯,可说是相当顺利。本来,他决定以文字为生,可说是大胆到近乎鲁莽,因为他生长在波兰,现在在英国写小说,就是用第二语文来创作,这是很少有人做得成功的事;加以他又是海员出身,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文学教育。不过,诚如他的传记,作者常说,他航海已有廿年,足迹遍天下,人生经验与见闻已是用之不竭的材料。而且他的运气不错,常常得到帮助——用占卜的话来说,是命里有“贵人”。他的头一本稿子《奥迈耶的痴梦》,在上陆地定居那年送到翁温(Unwin)书局去,马上便蒙采纳印行。审阅稿本的人是嘉涅特(E.Garnett),他巨眼识人,日后与康拉德做了朋友;他的妻子是康丝妲·嘉涅特(ConstanceGarnett),也是文坛知名人物,专译俄国小说的。康拉德在“佗仑斯号”上结识的乘客高斯华绥,对他也大有帮助。高斯华绥的家境很好,本是学法律的,但转而投身文学,中年之后在小说与戏剧方面都成了大名,后来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金。他是个恬淡的人,不爱热闹,与康拉德交谊极好,康拉德有时就住在他家写作。别的文坛翘楚,如詹姆斯(H.James)、吉卜林、本奈特(A.Bennett)、格斯(E.Gosse)、克莱恩(S.Crane)等人,都赏识康拉德,先后与他来往。他的作品印出来或是在刊物上面世时,有识之士很快就给予好评。他又找到一位平克斯(J.B.Pinkers)为他办理事务,出版取酬诸事都不必烦心,而稿件也从不受退还的冷遇。他的笔动得很勤快。他需要收入以维家计,也知道自己开始得比较晚。他的处女作付梓之时,已经是三十七岁的人,在这年纪,许多作家,早已大有成绩。他写得很拼命:《奥迈耶的痴梦》完成的翌年,他拿这小说中的人物(以奥迈耶的丈人林格船长为中心)写了AnOutcastoftheIslands(《海隅逐客》)。而这第二本墨迹未干,又已动笔写林格的第三部曲TheRescue。这第三本写得不甚顺利,要到二十年后方能完成,但他把稿丢在一旁之际,很快速又写了《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在一八九七年出版。早一年,他结婚度蜜月之时,旅途中也还在写短篇;一八九八年,长子出生时,短篇集TalesofUnrest也杀青了。接着,由他笔下那位著名的“说话人”马洛讲述的中篇《青年》完成了,在《黑林》(Blackwood)杂志刊出。他动手写《詹姆老爷》,前后写了一年多;但这书未成,先写就有名的中篇《黑心》。这时他开始与福特(FordMadoxFord,初时名叫Hueffer)合作,先后完成了TheInheritors与Romance两本。到了一九○三年,他同时着手写MirroroftheSea(《海镜》)与《我们的人》两书。后者是他最卖力的一本作品,前后写了三年;他对友人形容工作的艰辛,喻之为“与神搏斗”(《旧约·创世纪》中的故事)我们刚才说他的写作生涯是一帆风顺,但后人的观感与当事人自己的心情每每是很不相同的。他在这头十年里,常向朋友诉苦。他早在航海之时就有痛风症上了身,这病频频发作,影响他的工作。他的钱也不够用;像《黑心》这样的中篇,日后成为经典之作,选到各种选集中,也给大诗人艾略特引进诗里,但在出版之时赚不到几十镑的稿费。福特说他常常担心妻儿会沦为饿殍;他也曾请朋友代为设法觅个职位,再度放洋。有一回他告诉嘉涅特,说自己是既穷又病,年岁也不少了,幸而还有心情写作。虽说文坛人士对他都予好评,但有些作品,他寄予厚望的,却不甚受欢迎。他的《海镜》很受揄扬,但他自己以为很了不起的《我们的人》却受到冷淡的待遇,虽然后世的评论家大致都同意他自己的评价,许之为他的代表作。他写作认真,从不作媚众之想,然而一直都相信广大读者群的心是打得动的,只要作品写得好。这点信心也使他一再失望痛苦。在他写作的第二个十年间,日子渐渐好过。他依次写了四个长篇,即TheSecretAgent(一九○六)、UnderWesternEyes(一九一○)、Chance(一九一二)、Victory(一九一四)。这些小说与早些时的作品略有不同:早时的作品可以称为海洋小说,讲的若不是航海,便是西欧人在海外地区的活动——所谓“海外”,是从西欧的观点而言,即是指南太平洋、中南美洲、非洲等地方;但现在这些小说,也讲到欧洲人的革命与地下活动。背景是伦敦、圣彼德堡这些大都会。他还想以地中海为背景写一篇,又想讲拿破仑。吴尔夫女士(V.Woolf)认为康拉德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早时的海洋小说,这个判断,大多数的批评家都无异议;大家都相信,他最能传流下去的,是《我们的人》、《詹姆老爷》与《胜利》(虽不属早期之作,但也是海洋小说,讲一个瑞典人在荷属印尼一带的生涯)等长篇,以及《黑心》、《台风》、《青年》等中篇。不过,成就与报酬往往是不一致的,康拉德第二个十年间的经济状况比从前好得多。美国的市场由chance打开了纽约,那边的出版商人肯预付巨酬来请他写稿。他随便写一个短篇,就得到当初《黑心》十倍的收入。他不再忧穷了。在这以后,他写了TheShadowLine、TheArrowofGold和TheRover。林格船长的第三部曲《拯救》也终于修改完成,但是那本拿破仑小说Suspense却完成不了。他也像老朋友高斯华绥一样,想在剧院里一显身手,不过成绩并不出色。他还写下些回忆性的文章。他这时名气很大了,在小说界享誉之隆,只有稍早时的哈代(T.Hardy)比得过。一次大战前夕,当年曾特准他居留的波兰城市克拉考,邀请他回去游览,他高高兴兴地去了,但甫抵达,奥国下令动员,他目睹战事发生,几乎回不了英国。他对这场战事颇为关怀,因为他袒英恶德之故。他年事日高,服役是不能的了,就为英国海军部写文章来激励人心。战后,在一九二二年,出版商为他安排访美,朗诵自己的作品。他从《胜利》中选些章节来读,大受听众欢迎,恍若当年的狄更斯。英国皇室敬重他的成就,有意颁发爵位给他,他辞谢了。一九二四年,他买了一所新居以娱晚景,可是未曾迁入,健康情形已不好了,不久终因心脏病发而逝,时年六十六岁。4康拉德的小说,是男性的读物,最适宜的读者是壮年的男子。比方浪漫爱情的描写,在小说中就很少。在处女作《奥迈耶的痴梦》里,我们看得到两只异国鸳鸯如何划着独木舟到小岛林间去私会,如何裹在缤纷的落英与浓得发腻的香气里,后来又如何因另一个女子的私恋而几乎遇险,等等;但这种内容很快就没有了,就如他本人虽然也曾谈过恋爱,也曾赌博醉酒,可是收敛起来是很快的。典型的康拉德小说,借用《水浒传》的话来形容,所讲的都是男子汉的豪杰事务。评论家常说他不擅写女性。当然,他笔下也有不少女人,但她们就像《水浒》中的女人一般,本身不是写作的重要目的,只是拿来引出与衬出汉子们的胸怀而已。康拉德的人物是很真实的,比梁山人物真实得多。梁山上的英雄挟着一身超凡武功,在江湖上尽做痛快的事:康拉德的汉子却是奋斗与吃亏的时候多,成功得意的时候少,读者常见他们挨打得脸青唇肿,甚至变成古怪的畸人。他们面对的是个无情的世界,在汪洋大海上,在狂风暴雨中,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人间,应付危险与屈辱,也应付自己的恐惧、欲望、责任等难题。这是认真的壮年汉子才愿意看的材料。说到头来,康拉德是个很不浪漫的人。他很能自律,工作时很专注。我们初时会以为他是个浪漫派,因为他自言曾为恋爱而与人决斗,又曾为暴乱分子偷运军火。即使这些故事不足信,但他出身内陆农业社会,却不顾亲友反对而去航海,也似乎很表现出浪漫派那种“对远方异国的怀恋”。可是在另一方面,他早在二十多岁的书信里,已经对“欧洲贫民窟里酝酿出来”的革命理论抱有强烈反感。浪漫派全是喜欢革命的,革命都应许一些美丽的远景;康拉德却不爱幻想。他自己最看重的小说是《我们的人》,在这书中他把一些中美洲的革命分子写得很不堪,他们肤浅愚昧,满脑子虚幻的理想都是从二三流的通俗文学作品里来的。甚至那个叫做《我们的人》的队长,好一条汉子,天生的民众领袖,他会在人群的喝彩声中把银扣子扯下来抛给他的情妇,诸如此类,可是要他长久看守一批银子,他就办不到,因为他的力量只是一种虚荣之心,到头来这阻挡不住物欲。与他们相反的是一个英国的商行职员,蠢蠢的(诨名叫做“傻卓”),一点想像力也没有,可是他有他的信条,这使那些革命党也为之吃惊而敬佩。理性主义者都会同意,感情是不可放纵的,应受理性驾驭;康拉德更强调对事情的认真,凡事都须当一回事来做。这大抵与航海经验和海员心态有关,海员是实干的人,他们晓得若要航过风涛,须有技术与气力,能沉着与坚忍,幻想是没有用的,感情也不济事,自然规律不饶过你。这种务实而倾向于保守的心态,与他选择国籍之事,可以互相印证。他抛弃波兰国籍,归化了英国。脱离波籍本来无可厚非,因为波兰已被三国瓜分,保留着波籍,他便是俄国臣属,而他痛恨俄国;可是他终生对于波兰的民族运动似乎并不热心,他为英国做的事比为波兰多得多。这与当时的许多波兰知识分子及艺术家大异其趣,加以他的双亲与父母系家庭又还是为国作了大牺牲的人,他之置身事外实在令人诧异。因此有人以为他有犯罪感。此外,为了要逃出帝俄牢笼,英国并不是惟一的选择:比方说,他当年离开波兰后先到的是法国,为什么不设法入法籍呢?他实在是喜欢英国。他对英国的风土人情,可谓无一不爱,而且比一般英人更要喜爱。他自己说在十多岁旅行到阿尔卑斯山时,第一次见到一个英国人,在冷峭的空气中脸颊发红,短裤长袜间露出一截雪白的腿,这个民族,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回忆是否很能保留当时感觉,姑且不论,但英国人保守务实,这肯定能得他欢心。与英人相比,法人富想象与浪漫气质,比较爱走极端,爱革命,这些都不投他所好,所以他选英不选法,恐不是纯粹机缘使然。至谓背弃祖国,当然很不应该,但这也许是由于他厌恶暴乱,而波兰复国运动似乎总不离那些路子。也许他少年时眼睁睁地看着双亲先后在异国酷寒之地被痨病折磨至死,觉得已经受够了。他的悲观是很显然的。他有他的种族偏见,我们不必为他隐瞒。他痛恨俄人,不喜德人,而热爱英人。当然,他的经验与我们中国人的经验很不相同:我们记得鸦片战争,记得英军一再侵华,他的祖国却是俄普奥瓜分的,不干英国的事。我们亚洲人从被统治的下层所看见的英国殖民者的伪善,他不会看得很清楚。他知道英国人在统治外国人,但他觉得英国人做得不错,他的小说里的英国统治比荷兰、葡萄牙的统治要好,比之比利时在刚果的统治——他的《黑心》的背景——更是文明得多。他是个白人,白人的偏见自是难免,看见白人骑在亚洲人头上,也不会很难堪。他爱的是秩序,是把事情切切实实地做好,他的英雄是没有梦想的;他会觉得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一些清洁的城市,丰饶的农村与畅通的贸易,比民主自由更有意义,因此殖民地不一定是坏事。他的白人立场是很清楚的,在他的异域小说中,主角都是欧洲人,胜利与光荣固然是他们的,挫败、屈辱、痛苦与悲剧也是他们的特权。亚洲人好像是另外一种生物,他们好像也有些长处,他们气力不缺,又没有欧洲人那些文明缺点,可是他们要不就是很简单,比动物好不到那里,要不就是神秘不可解的。他许多小说里都有中国人,这些人尤其诡谲古怪;比方说吧,马来土人还会到苏禄海上做海盗,他们却只干高利贷与卖鸦片的营生,或是在账房里从早到晚数钱币。其实中国人且不说那些披荆斩棘地创业工作,就是海盗又何尝不会做?马尼拉不是几乎给一个中国海盗攻下来了吗?他在《奥迈耶的痴梦》的“前言”中很开明地指出“蛮荒”的人也有血有肉,可是他其实从没有很努力去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来写故事。但我们不是为了种族偏见来看康拉德的:我们要看的是他笔下具有普遍性的人性,以及他表现人性的艺术。5康拉德的小说颇不易读。他写得费力,我们也读得费力。从阅读的难度而言,这些也可称为壮年人的小说。首先是文字艰难。康拉德写英文是个有趣的题目:他的母语是波兰语,英语连他的第一外语都算不上,他是先接触了法语才接触英语的。他的朋友记得他起初说英语时外国口音浓重得很。他选择英语来写作,是因为他决心以英国为家。他写作是很吃力的,常说是逐个字绞脑汁。可是他写出的英文却非常好。所谓非常好,不是说“在外国人中可谓难得”,而是比一般英国人好,甚至比英国作家尤胜。胜在有气力,有深度,能打动人心。有人用演奏来形容他的写作,因为他写起来,有如一位独奏家在表演,不管你是否确切了解他的意思,也许他的话就像音乐一般,并无客观而与事实紧密相应的意义可把握,但他说得这么美妙动人,这么有气势,你早就折服了。还有人批评他之时,说他擅玩文字魔术,借此掩盖内容缺乏之处。总言之,他写出的英文是非母语的奇迹。他自言自己师法的是一些英国海员,他们言必有物,不说废话。这恐怕还是说得太简单了;他初时也许跟海员学过话,但他写作之时对文字的态度肯定不像海员。他是个文字艺术家。海员只不过言之有物;文字艺术家却是要把语文拼命驱策,迫使做许多日常所不做的事情。康拉德的东西难读,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他对小说艺术的关注。他是文字艺术家,更是小说艺术家。想把小说写好是许许多多小说家的共同愿望,因此,对小说艺术的关心本不限于某一时代与某一地方;不过,把技巧的地位置得很高,把很多精神贯注其上,有意识研究改良,这种风气是十九世纪的事,领袖是那位英籍的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康拉德与詹姆斯是同时的人,两人写出的东西很不相像——詹姆斯写的是在上流社会走动的人,康拉德写的是中下流的多——但在追求技艺方面是同道,两人互相敬重。两人对于小说艺术也颇有共通的结论。最突出的是在叙述方法方面,大家都很看重故事由谁来讲、以及怎么讲出来的问题。故事由谁来讲的问题,詹姆斯称之为“观点”(Pointofview),他最不高兴的是由一个无所不知的说书人来把故事糟蹋掉。他的故事,或是由故事中人之一来讲,即使是由一个局外的说书人来讲,讲时的所知所见也似是有限度的,这便是他主张的“受到限制的观点”。康拉德的做法也差不多。比方说,他的许多海洋故事都是由航海老手马洛(Marlowe)讲的,马洛在讲亲身见闻,而且是当时感受,这样,故事不仅真实,而且有迫切感,有当事人临事时的惶惑与震恐。马洛本人的感受与评论,除了表现他自己的性格与心理,还又能够引出故事的各种意义。康拉德渴望把故事中每一场景的娱人动人力量都发挥尽致——所谓要挤尽最后一滴“戏剧性”。一件事情,他常要写几个不同的面相。因此,他叙事的方法很奇怪。他很少把一个故事老老实实从头说下来的,反而是从尾倒溯的时候为多。人家形容他讲故事,好像向前走了一步,向后就退两步,结果路程都是反身走完的。有时,为了“挤取戏剧性”,他还不只是向后倒叙,而是讲完又讲,同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讲,重重复复,忽前忽后。他的故事的时序常常会伤读者脑筋,他的句子也相应而复杂,动向忽前忽后,常常还会是团团转的,吓坏了外国读者,更害苦了翻译的人。但如果我们不怕他艰难,埋头下去,就会读到一位公认的世界一流小说家,可以欣赏到极其认真的艺术。
作者简介
暂缺《海隅逐客》作者简介
目录
暂缺《海隅逐客》目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