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小型机数据库应用完全解决方案
作者:IBM核心技术内幕丛书编委会编写
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7-01
ISBN:9787900044709
定价:¥40.00
内容简介
IBM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拥有综合先进技术与结构的全系列产品,包括新一代基于CMOS的并行企业服务器、采用64位RISC技术的AS/400高级系列、基于高性能PowerPC604微处理器的新RS/6000系列以及广泛的软件和网络产品等。在电子商务、复杂的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密集型事务处理、庞大的数据库、强大的可伸缩服务器、系统集成等方面,IBM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IBM技术和产品已被国内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为满足技术领域专业人员和用户开发、应用和学习的需要,我社和美国Austin技术研究中心以及IBM有关专家合作,共同组织出版了本丛书—IBM核心技术内幕丛书(7本)和它的姊妹丛书21世纪智能电子商务丛书(3本)全书介绍IBM的小型数据库IMS,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24章。第一部分是IMS的综述,讲述了IMS数据库产品的基本情况及系统组成,IMS数据库与OS/390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IMS基本功能操作;第二部分介绍了IMS事务管理器,详细说明了各种事务的处理;第三部分关于IMS数据库管理器,讲述了IMS数据库的基础、IMS层次数据库模型,以及如何使用IMS数据库;第四部分具体介绍了IMS数据库的应用开发,涉及应用编码、信息格式化服务和应用代码等内容;第五部分说明了IMS数据库系统的管理,详细介绍了数据库恢复控制技术、记录类型、系统生成过程和系统安全功能。本书反映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IBM最新技术的发展,内容定位与国内外技术和产品市场同步,技术内涵高,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特别针对IBM技术用户、应用与开发人员、技术支持和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技术参考价值,是以上人员必备的重要技术参考书,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自学参考书和国内各图书馆、科研机构重要的馆藏书籍。本书配套光盘内容包括与本书配套的电子书。
作者简介
暂缺《小型机数据库应用完全解决方案》作者简介
目录
第1部分 IMS综述
1 引言
1.1 IMS产品
1.2 IMS产品综述
1.2.1 IMS事务管理器
1.2.2 IMS数据库管理器
1.2.3 IMS系统服务
1.2.4 IMS和OS/390操作系统
1.3 IMS事务管理器
1.3.1 网络访问IMS/TM
1.3.2 IMS事务管理器信息
1.3.3 与其它IMS系统和CICS系统的连接
1.4 IMS数据库管理器,
1.4.1 IMS数据库管理器的功能
1.4.2 IMS数据库的实现
l.4.3 全功能IMS DB(DL/IDB)
1.4.4 快速通路数据输入数据库(DEDB)
1.4.5 IMS和 DBZ
1.5 可利用率和恢复特性
1.5.1 数据库恢复控制(DBRC)
1.5.2 提高可利用率的辅助功能设施(XRF和RSR)
1.6 XRF和RSR使用说明书
1.6.1 扩展恢复设施
1.6.2 远地恢复(RSR)
2 IMS走回OS/390
2.1 IMS子系统的结构
2.1.1 IMS控制区
2.1.2 IMS系统相关区
2.1.3 应用相关区
2.1.4 批处理应用地址空间
2.1.5 内部资源锁定管理器(IRLM)
2.2 IMS子系统的运行
2.3 在一个OS/390系统支持下运行多个IMS系统
2.3.1 IMS子系统
2.3.2 地址空间
2.3.3 启动应用相关区
2.4 OS/390操作系统的使用
2.4.1 MVS TCP/IP
2.4.2 APPC/MVS
2.4.3 OS/390的安全服务器( RACF)
2.4.4 OS/390的事务服务器( CICS)
2.5 其他硬件/操作系统平台
3 IMS TM和DB常用信息
3.1 IMS启动
3.2 IMS关闭
3.3 运行记录
3.4 安全维护
3.5 IMS生成
3.6 IMS恢复
第2部分 事务管理器
4 IMS控制区
4.1 IMS信息
4.2 IMS事务处理流程
5 处理由终端设备输入的信息
5.1 输入信息类型
5.2 终端设备类型
5.3 输入信息的起点
5.4 终端输入量的目的地
5.5 信息排队
5.5.1 队列容量和性能条件
5.5.2 多信息队列
5.5.3 共享队列
5.5.4 快速路径事务处理
5.5.5 APPC触发事务
5.5.6 OTMA触发事务
5.5.7 信息调度
5.5.8 事务调度和优先权
5.5.9 调度条件
5.5.10 相关区中的调度
5.6 数据库处理意向
5.6.1 调度BMP
5.6.2 共享队列
6 快速路径事务处理
6.1 IMS快速路径专用事务
6.2 IMS快速路径混合事务
7 非终端设备输入
7.1 系统间通信(ISC)
7.2 多系统耦合(MSC)
7.3 初级程序间通信(APPC)
7.4 开放事务管理访问(OTMA)
8 主终端设备
8.1 第一主终端设备
8.2 第二主终端设备
8.3 利用MVS控制合作为主终端设备
8.4 扩展MCS/EMCS控制台
9 应用程序处理综述
9.1 MPP处理
9.2 PSB
9.3 DL/I信息调用
9.4 程序隔离和动态运行记录
9.5 内部资源锁定管理器(IRLM)
9.6 应用程序异常终止
9.7 会话式处理
9.8 输出信息处理
9.9 运行记录和检查点/再启动
9.9.1 运行记录
9.9.2 检查点
9.10 信息交换
第3部分数据库管理器
10 数据库基础
10.1 数据库设计过程
10.1.1 实体
10.1.2 数据属性
10.1.3 实体关系
10.1.4 应用函数
10.1.5 访问路径
10.1.6 规范化处理
10.2 数据库的定义
10.3 使用数据库的原因
10.4 数据库管理器
11 IMS层次数据库模型
11.1 层次数据结构中的基本片段类型
11.2 顺序字段和访问路径
11.3 对片段的辅助访问路性
11.4 逻辑关系
11.5 辅助索引
12 IMS数据库模型的实现
12.1 片段,纪录和指示字
12.2 数据的物理存储
12.2.1 HDAM
12.2.2 HIDAM
12.2.3 索引数据库
12.2.4 DEDB
12.2.5 GSAM
12.2.6 顺序存取方法
12.3 选择数据库组织方式
12.3.1 何时选择HISAM
12.3.2 何时选择HDAM
12.3.3 何时选择HIDAM
12.4 物理片段设计
12.5 操作系统存取方法
12.5.1 VSAM或OSAM
12.5.2 IMS和系统管理存储器(SMS)
12.6 IMS检查点:保持应用数据的完整性
12.7 锁定多个任务共享IMS数据
13 数据库类型选择
13.1 适合全功能数据库(DL/l)的应用程序
13.2 适合快速路径数据库(DEDB)的应用程序
13.2.1 非常大的数据库
13.2.2 高可利用率要求
13.2.3 高活性数据库
13.2.4 有限数据生存期
13.2.5 极端性能水平
13.2.6 DEDB:减少I/O使用
13.2.7 DEDB:CPU使用
13.3 适合快速路径数据库的应用程序
14 数据库重组
14.1 进行数据库重组的原因
14.2 何时进行数据库重组
14.3 监控数据库
14.4 数据库重组过程概述
14.5 数据库重组过程
14.5.1 数据库的卸载过程
14.5.2 定义数据库
14.5.3 数据库的再装载处理
14.6 快速路径重组
15 数据库恢复
15.1 本章内容
15.2 数据库恢复综述
15.2.1 何时需要进行数据库恢复
15.2.2 在线程序
15.2.3 DLI成批更新程序
15.3 数据库实用程序
15.4 备份/恢复实用程序综述
15.4.1 数据库映像拷贝实用程序(DFSUDMPO)
15.4.2 数据库变化累计实用程序(DFSUCUMO)
15.4.3 数据库恢复实用程序(DFSURDBO)
15.4.4 数据库批处理返回实用程序(DFSBBO00)
第4部分 IMS应用开发
16 应用程序综述
16.1 综述
16.2 程序结构
16.2.1 应用程序的输入
16.2.2 结束
16.2.3 IMS调用
16.2.4 PCB表征码
16.2.5 状态代码处理
16.2.6 IMS控制块
16.2.7 IMS控制块的生成
16.3 IMS数据库应用程序接口(API)
16.3.1 GU调用
16.3.2 GN调用
16.3.3 GH调用
16.3.4 ISRT调用
16.3.5 DLET调用
16.3.6 REPL调用
16.3.7 系统服务调用
16.4 数据通信PCB
16.4.1 数据库PCB
16.4.2 辅助处理意向选择
16.4.3 应用控制块生成(ACBGEN)
16.4.4 IMS/DB2资源转换表(RTT)
17 IMS事务管理器的应用编码
17.1 应用程序处理
17.1.1 PSB的作用
17.1.2 DL/I信息调用
17.1.3 应用程序异常终止
17.1.4 会话式处理
17.1.5 输出信息处理
17.1.6 运行记录和检查点/再启动
17.2 数据通信设计过程
17.2.1 在线事务处理的概念
17.2.2 应用特性
17.2.3 终端用户特性
17.2.4 IMS特性
17.2.5 事务处理响应时间
17.2.6 选择正确的特性
17.2.7 在线程序设计
17.2.8 基本屏幕设计
18 IMS信息格式化服务
18.1 信息格式化服务综述
18.2 MFS和3270
18.3 MFS控制块间的关系
18.3.1 MFS控制块的链接
18.3.2 DFLD和MFLD间的连接
18.3.3 LPAGE和DPAGE间的连接
18.3.4 可选信息说明连接
18.3.5 与控制块连接相关的3270设备考虑事项
18.4 MFS功能
18.4.1 输入信息格式化
18.4.2 输出信息格式化
18.4.3 由IMS提供的MFS格式
18.5 MFS控制语句
18.5.1 源语句和控制块间的关系
18.5.2 MFS控制块生成
18.5.3 MFS库维护
19 IMS数据库管理器的应用代码
19.1 数据库处理介绍
19.1.1 IMS接口
19.1.2 状态码的处理
19.1.3 调用举例
19.2 单一数据库结构的处理
19.2.1 DL/I位置的概念
119.2.2 检索片段
19.2.3 更新片段
19.2.4 含有命令代码的调用
19.2.5 DL/I调用后数据库的位置
19.2.6 一个数据库中使用多个PCB
19.2.7 对GSAM数据库的处理
19.3 COBOL编程
19.4 PL/I编程
19.5 使用逻辑关系的处理
19.5.1 存取物理数据库中逻辑子片段
19.5.2 存取逻辑数据库中的片段
19.6 使用二级索引的处理
19.6.1 经二级索引存取片段
19.6.2 二级索引的建立
19.7 装载数据库
19.7.1 装载一个数据库
19.7.2 装载有逻辑关系的数据库
19.7.3 装载有二级索引的数据库
19.8 批检查点/重新开始
19.8.1 XRST和CHKP调用的使用
第5部分 IMS系统曾通
20 数据库恢复控制技术(DBRC)
20.1 DBRC的使用
20.1.1 选项
20.1.2 DBRC配置
20.l.3 数据授权
20.1.4 接口
20.2 RECON数据设置
20.2.1 数据库相关信息
20.2.2 子系统
20.2.3 数据库名
20.2.4 RECON的定义与产生
20.3 RECON数据集的初始化
20.4 子系统RECON数据集的分配
20.5 数据集的定位
20.6 RECON数据集的维护
20.6.1 RECON备份
20.6.2 DELETE.LOG INACTIVE命令
20.6.3 LIST.RECON STATUS命令
20.7 RECON数据集重组
20.8 重组RECON数据集
20.9 重新产生RECON数据集
20.10 PRILOG记录的大小
20.11 RECON数据集小结
21 RECON记录类型
21.1 RECON记录
21.1.1 控制记录
21.1.2 运行记录
21.1.3 变化积累记录
21.1.4 DBDS组记录
21.1.5 数据库记录
21.2 RECON头记录
21.3 RECON头扩展记录
21.4 DB记录
21.5 DBDS记录
21.6 SUBSYS记录
21.7 DBDSGRP记录
21.8 CAGRp记录
21.9 CAto录
21.10 PffILOG/SECLOG记录
21.11 PRISLDS/SECSLDS记录
21.12 PRIOLD/SECOLD记录
21.13 LOGALL记录
21.14 ALLOC记录
21.15 IC记录
21.16 REORG记录
21.17 RECOV记录
21.18 AAUTH记录
21.19 过度运行记录
22 IMS运行记录
22.1 检查点
22.2 IMS运行记录缓冲区
22.3 在线运行记录数据集(OLDS)
22.3.1 OLDS双运行记录
22.3.2 动态放弃
22.3.3 存档
22.3.4 OLDSI/O错误
22.3.5 DBRC
22.3.6 缺少OLDS
22.4 提前写入数据集(WADS)
22.4.1 双WADS
22.4.2 WADS冗余
22.5 系统运行记录数据集(SLDS)
22.6 恢复运行记录数据集(RLDS)
23 IMS系统生成过程
23.1 IMS生成类型
23.2 IMS生成宏功能
23.3 IMS生成过程
23.3.1 第1阶段
23.3.2 第2阶段
23.3.3 JCLIN
23.3.4 再应用未被接收的SMP/E维护
23.3.5 IMS安全维护实用程序生成
23.4 使IMS系统生成过程自动化
24 IMS安全综述
24.1 IMS安全背景
24.2 安全宏功能
24.3 保护IMS终端
24.4 保护IMS命令
24.5 保护IMS事务
24.6 保护IMS相关区和IMS在线系统
24.7 保护IMS PSB和在线应用程序
24.8 保护IMS控制程序和区域应用程序
1 引言
1.1 IMS产品
1.2 IMS产品综述
1.2.1 IMS事务管理器
1.2.2 IMS数据库管理器
1.2.3 IMS系统服务
1.2.4 IMS和OS/390操作系统
1.3 IMS事务管理器
1.3.1 网络访问IMS/TM
1.3.2 IMS事务管理器信息
1.3.3 与其它IMS系统和CICS系统的连接
1.4 IMS数据库管理器,
1.4.1 IMS数据库管理器的功能
1.4.2 IMS数据库的实现
l.4.3 全功能IMS DB(DL/IDB)
1.4.4 快速通路数据输入数据库(DEDB)
1.4.5 IMS和 DBZ
1.5 可利用率和恢复特性
1.5.1 数据库恢复控制(DBRC)
1.5.2 提高可利用率的辅助功能设施(XRF和RSR)
1.6 XRF和RSR使用说明书
1.6.1 扩展恢复设施
1.6.2 远地恢复(RSR)
2 IMS走回OS/390
2.1 IMS子系统的结构
2.1.1 IMS控制区
2.1.2 IMS系统相关区
2.1.3 应用相关区
2.1.4 批处理应用地址空间
2.1.5 内部资源锁定管理器(IRLM)
2.2 IMS子系统的运行
2.3 在一个OS/390系统支持下运行多个IMS系统
2.3.1 IMS子系统
2.3.2 地址空间
2.3.3 启动应用相关区
2.4 OS/390操作系统的使用
2.4.1 MVS TCP/IP
2.4.2 APPC/MVS
2.4.3 OS/390的安全服务器( RACF)
2.4.4 OS/390的事务服务器( CICS)
2.5 其他硬件/操作系统平台
3 IMS TM和DB常用信息
3.1 IMS启动
3.2 IMS关闭
3.3 运行记录
3.4 安全维护
3.5 IMS生成
3.6 IMS恢复
第2部分 事务管理器
4 IMS控制区
4.1 IMS信息
4.2 IMS事务处理流程
5 处理由终端设备输入的信息
5.1 输入信息类型
5.2 终端设备类型
5.3 输入信息的起点
5.4 终端输入量的目的地
5.5 信息排队
5.5.1 队列容量和性能条件
5.5.2 多信息队列
5.5.3 共享队列
5.5.4 快速路径事务处理
5.5.5 APPC触发事务
5.5.6 OTMA触发事务
5.5.7 信息调度
5.5.8 事务调度和优先权
5.5.9 调度条件
5.5.10 相关区中的调度
5.6 数据库处理意向
5.6.1 调度BMP
5.6.2 共享队列
6 快速路径事务处理
6.1 IMS快速路径专用事务
6.2 IMS快速路径混合事务
7 非终端设备输入
7.1 系统间通信(ISC)
7.2 多系统耦合(MSC)
7.3 初级程序间通信(APPC)
7.4 开放事务管理访问(OTMA)
8 主终端设备
8.1 第一主终端设备
8.2 第二主终端设备
8.3 利用MVS控制合作为主终端设备
8.4 扩展MCS/EMCS控制台
9 应用程序处理综述
9.1 MPP处理
9.2 PSB
9.3 DL/I信息调用
9.4 程序隔离和动态运行记录
9.5 内部资源锁定管理器(IRLM)
9.6 应用程序异常终止
9.7 会话式处理
9.8 输出信息处理
9.9 运行记录和检查点/再启动
9.9.1 运行记录
9.9.2 检查点
9.10 信息交换
第3部分数据库管理器
10 数据库基础
10.1 数据库设计过程
10.1.1 实体
10.1.2 数据属性
10.1.3 实体关系
10.1.4 应用函数
10.1.5 访问路径
10.1.6 规范化处理
10.2 数据库的定义
10.3 使用数据库的原因
10.4 数据库管理器
11 IMS层次数据库模型
11.1 层次数据结构中的基本片段类型
11.2 顺序字段和访问路径
11.3 对片段的辅助访问路性
11.4 逻辑关系
11.5 辅助索引
12 IMS数据库模型的实现
12.1 片段,纪录和指示字
12.2 数据的物理存储
12.2.1 HDAM
12.2.2 HIDAM
12.2.3 索引数据库
12.2.4 DEDB
12.2.5 GSAM
12.2.6 顺序存取方法
12.3 选择数据库组织方式
12.3.1 何时选择HISAM
12.3.2 何时选择HDAM
12.3.3 何时选择HIDAM
12.4 物理片段设计
12.5 操作系统存取方法
12.5.1 VSAM或OSAM
12.5.2 IMS和系统管理存储器(SMS)
12.6 IMS检查点:保持应用数据的完整性
12.7 锁定多个任务共享IMS数据
13 数据库类型选择
13.1 适合全功能数据库(DL/l)的应用程序
13.2 适合快速路径数据库(DEDB)的应用程序
13.2.1 非常大的数据库
13.2.2 高可利用率要求
13.2.3 高活性数据库
13.2.4 有限数据生存期
13.2.5 极端性能水平
13.2.6 DEDB:减少I/O使用
13.2.7 DEDB:CPU使用
13.3 适合快速路径数据库的应用程序
14 数据库重组
14.1 进行数据库重组的原因
14.2 何时进行数据库重组
14.3 监控数据库
14.4 数据库重组过程概述
14.5 数据库重组过程
14.5.1 数据库的卸载过程
14.5.2 定义数据库
14.5.3 数据库的再装载处理
14.6 快速路径重组
15 数据库恢复
15.1 本章内容
15.2 数据库恢复综述
15.2.1 何时需要进行数据库恢复
15.2.2 在线程序
15.2.3 DLI成批更新程序
15.3 数据库实用程序
15.4 备份/恢复实用程序综述
15.4.1 数据库映像拷贝实用程序(DFSUDMPO)
15.4.2 数据库变化累计实用程序(DFSUCUMO)
15.4.3 数据库恢复实用程序(DFSURDBO)
15.4.4 数据库批处理返回实用程序(DFSBBO00)
第4部分 IMS应用开发
16 应用程序综述
16.1 综述
16.2 程序结构
16.2.1 应用程序的输入
16.2.2 结束
16.2.3 IMS调用
16.2.4 PCB表征码
16.2.5 状态代码处理
16.2.6 IMS控制块
16.2.7 IMS控制块的生成
16.3 IMS数据库应用程序接口(API)
16.3.1 GU调用
16.3.2 GN调用
16.3.3 GH调用
16.3.4 ISRT调用
16.3.5 DLET调用
16.3.6 REPL调用
16.3.7 系统服务调用
16.4 数据通信PCB
16.4.1 数据库PCB
16.4.2 辅助处理意向选择
16.4.3 应用控制块生成(ACBGEN)
16.4.4 IMS/DB2资源转换表(RTT)
17 IMS事务管理器的应用编码
17.1 应用程序处理
17.1.1 PSB的作用
17.1.2 DL/I信息调用
17.1.3 应用程序异常终止
17.1.4 会话式处理
17.1.5 输出信息处理
17.1.6 运行记录和检查点/再启动
17.2 数据通信设计过程
17.2.1 在线事务处理的概念
17.2.2 应用特性
17.2.3 终端用户特性
17.2.4 IMS特性
17.2.5 事务处理响应时间
17.2.6 选择正确的特性
17.2.7 在线程序设计
17.2.8 基本屏幕设计
18 IMS信息格式化服务
18.1 信息格式化服务综述
18.2 MFS和3270
18.3 MFS控制块间的关系
18.3.1 MFS控制块的链接
18.3.2 DFLD和MFLD间的连接
18.3.3 LPAGE和DPAGE间的连接
18.3.4 可选信息说明连接
18.3.5 与控制块连接相关的3270设备考虑事项
18.4 MFS功能
18.4.1 输入信息格式化
18.4.2 输出信息格式化
18.4.3 由IMS提供的MFS格式
18.5 MFS控制语句
18.5.1 源语句和控制块间的关系
18.5.2 MFS控制块生成
18.5.3 MFS库维护
19 IMS数据库管理器的应用代码
19.1 数据库处理介绍
19.1.1 IMS接口
19.1.2 状态码的处理
19.1.3 调用举例
19.2 单一数据库结构的处理
19.2.1 DL/I位置的概念
119.2.2 检索片段
19.2.3 更新片段
19.2.4 含有命令代码的调用
19.2.5 DL/I调用后数据库的位置
19.2.6 一个数据库中使用多个PCB
19.2.7 对GSAM数据库的处理
19.3 COBOL编程
19.4 PL/I编程
19.5 使用逻辑关系的处理
19.5.1 存取物理数据库中逻辑子片段
19.5.2 存取逻辑数据库中的片段
19.6 使用二级索引的处理
19.6.1 经二级索引存取片段
19.6.2 二级索引的建立
19.7 装载数据库
19.7.1 装载一个数据库
19.7.2 装载有逻辑关系的数据库
19.7.3 装载有二级索引的数据库
19.8 批检查点/重新开始
19.8.1 XRST和CHKP调用的使用
第5部分 IMS系统曾通
20 数据库恢复控制技术(DBRC)
20.1 DBRC的使用
20.1.1 选项
20.1.2 DBRC配置
20.l.3 数据授权
20.1.4 接口
20.2 RECON数据设置
20.2.1 数据库相关信息
20.2.2 子系统
20.2.3 数据库名
20.2.4 RECON的定义与产生
20.3 RECON数据集的初始化
20.4 子系统RECON数据集的分配
20.5 数据集的定位
20.6 RECON数据集的维护
20.6.1 RECON备份
20.6.2 DELETE.LOG INACTIVE命令
20.6.3 LIST.RECON STATUS命令
20.7 RECON数据集重组
20.8 重组RECON数据集
20.9 重新产生RECON数据集
20.10 PRILOG记录的大小
20.11 RECON数据集小结
21 RECON记录类型
21.1 RECON记录
21.1.1 控制记录
21.1.2 运行记录
21.1.3 变化积累记录
21.1.4 DBDS组记录
21.1.5 数据库记录
21.2 RECON头记录
21.3 RECON头扩展记录
21.4 DB记录
21.5 DBDS记录
21.6 SUBSYS记录
21.7 DBDSGRP记录
21.8 CAGRp记录
21.9 CAto录
21.10 PffILOG/SECLOG记录
21.11 PRISLDS/SECSLDS记录
21.12 PRIOLD/SECOLD记录
21.13 LOGALL记录
21.14 ALLOC记录
21.15 IC记录
21.16 REORG记录
21.17 RECOV记录
21.18 AAUTH记录
21.19 过度运行记录
22 IMS运行记录
22.1 检查点
22.2 IMS运行记录缓冲区
22.3 在线运行记录数据集(OLDS)
22.3.1 OLDS双运行记录
22.3.2 动态放弃
22.3.3 存档
22.3.4 OLDSI/O错误
22.3.5 DBRC
22.3.6 缺少OLDS
22.4 提前写入数据集(WADS)
22.4.1 双WADS
22.4.2 WADS冗余
22.5 系统运行记录数据集(SLDS)
22.6 恢复运行记录数据集(RLDS)
23 IMS系统生成过程
23.1 IMS生成类型
23.2 IMS生成宏功能
23.3 IMS生成过程
23.3.1 第1阶段
23.3.2 第2阶段
23.3.3 JCLIN
23.3.4 再应用未被接收的SMP/E维护
23.3.5 IMS安全维护实用程序生成
23.4 使IMS系统生成过程自动化
24 IMS安全综述
24.1 IMS安全背景
24.2 安全宏功能
24.3 保护IMS终端
24.4 保护IMS命令
24.5 保护IMS事务
24.6 保护IMS相关区和IMS在线系统
24.7 保护IMS PSB和在线应用程序
24.8 保护IMS控制程序和区域应用程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