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

作者: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5-09-01

ISBN:9787310009749

定价:¥21.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全国13所高等院校的社会心理学教师编写的。它不仅充分反映了作者们多年来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的成功经验,而且从结构到内容博采众长,尽量吸收了国内已有的同类教科书的长处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本书兼收并蓄,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两大不同的研究方向上介绍社会心理学,使之既具有心理学方面的优势,又带有社会学方面的特色。本书可供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函授、业余大学的师生作为教授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或参考材料,也可供社会各界爱好社会心理学的读者参阅。本书为高等学校教材。共十七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理论流派,并分别阐述了有关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文化与人性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内容。
作者简介
暂缺《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性存在 二、准备时期 三、以学科名义登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两种研究传统 二、社会心理学在美国 三、理论倾向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在亚洲 一、日本人研究 二、中国人研究 三、文化、社会、心理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一、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基本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作用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学习研究方法的意义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二、实验研究 三、调查研究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三、参与观察法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一、随机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研究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吸引 二、关系的发展 三、密切关系 第三节 人际冲突与合作 一、人际冲突 二、人际合作 第四节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一、利他行为 二、侵犯行为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认知 第一节 对自我的知觉 一、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二、自我概念的作用 三、自我概念的测量 四、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 五、自尊的测量 第二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二、印象的组织结构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五、印象的作用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一、何时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第五章 社会动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性质 三、动机的类型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成就动机 二、亲和动机 三、权力动机 第六章 社会感情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二、社会感情的功能 三、社会感情的维度 四、社会感情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感情理论 一、情绪心理学的观点 二、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三、社会学的观点 第三节 社会感情的发展 一、儿童的情绪发展 二、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三、成年人的情绪发展 四、人生情绪发展小结 五、情绪成熟的指标 第四节 社会文化和感情 一、社会文化和情绪 二、中国文化和情绪 三、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四、社会群体的情绪 第五节 社会感情调适 一、情感智商 二、情绪感知等级 三、情绪管理的方法 第六节 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 一、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 二、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 三、良好应对他人的情绪 四、情绪混淆与情绪疏离 五、减少人际冲突--有效沟通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二、社会态度的构成 三、社会态度的功能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形成研究 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态度变化理论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信息理论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态度测量的性质 二、态度量表 三、态度量表的评价 第八章 群体心理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三、群体分类 四、群体内聚力 第二节 社会影响 一、社会促进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第三节 从众 一、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分析 三、服从的实验研究 四、对实验的分析评价 第四节 集群行为 一、集群行为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四、去个性化 第五节 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三、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第一节 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 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作用 三、信息理解中的心理作用 四、传播效果中的心理作用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一、舆论及其形成 二、谣言 三、民谣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第十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三、工作绩效和对企业的忠诚感 第二节 人力资源培训 一、岗前培训 二、沟通培训 三、管理人员开发 第三节 招聘选拔 一、招聘与人力资源聚集 二、面试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 第四节 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 一、激励 二、绩效考核 三、工作满意度 第十一章 人格培育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一、什么是人格 二、人格特性 第二节 人格差异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第三节 人格的测评 一、测验法 二、投射法 三、实验法 第四节 人格的培养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自然物理因素 七、自我调控因素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四、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二节 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二、心理应激的影响与后果 三、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