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税法
作者:徐孟洲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1-01
ISBN:9787300032900
定价:¥2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实施征税的主体是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一般为国家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和海关。这说明征税是国家独有的专属权,只能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来行使。纳税的主体是居民和非居民。居民的概念是税法上的专有概念,各国法律对居民都有明确的界定。所谓居民,“从税收的角度而言,是指在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中,按照该国税法的规定,由于住所、居所、居住期、管理机构或主要办事处所在地,或其他类似标准,在该国负有无限纳税义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凡不符合一国居民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为非居民。非居民作为有限纳税义务人,仅对其所得征税。”①在税法上使用“居民”的概念比使用“人民”、“国民”、“公民”等概念更为科学,因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也有承担纳税义务的可能。第四,包含了税收的形式特征,即体现了税收形式的“三属性”。“基于法律规定”意味着强制性和固定性(规范性)的特征,“不直接偿还”或“无偿”表明课税对每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是财富的无偿转移给国家。第五,为了将罚款、罚金以及其他一切罚没的行为排除在税收行为之外,定义使用了“非罚”一词来概括这层意思。第六,定义中“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不仅表明税收的形式特征,而且包含着税收的社会属性。我们认为,将税收归结为一种课征行为——即强制性经济行为,是较为科学的。因为税收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或财富,也不是一种抽象的分配关系,而是一种受国家强制力驱使的生动具体的符合规范标准的行为,即课征行为。这种课征行为即体现为一种强制性经济行为。二、税收的分类税收的分类是指对税收体系中的各种税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归类。对税收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研究、对比各种不同税种的特点和优劣,以便寻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的税收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1.根据征税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五大类。流转税是指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为前提,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所得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或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财产税是指以国家规定的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行为税是指以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对行为人加以征税为目的的税种。资源税是指对占用和开发国有自然资源获取的收入为征税对象的税种。2.根据税收最终归宿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种。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移给他人,由他人负担税负的税种。3.根据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收入支配权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这种分类方式是由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决定的。中央税是指由中央政府管理和支配的税种。地方税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和支配的税种。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和支配的税种。4.根据计税标准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从价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从量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特定的计量单位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我国现行的各种流转税都属于从价税,但消费税中的啤酒、黄酒、汽油、柴油属于从量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屠宰税属于从量税。5.根据税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普通税和目的税。普通税是指用于国家财政经常开支的税收。目的税是指专款专用的税收,如社会保障税。我国现行税制中只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耕地占用税是目的税。6.根据计税价格中是否包含税款,可以将从价计征的税种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我国的关税和增值税,其计税价格中不包含税款在内,属于价外税。其他从价税均属于价内税。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税收划分方法,如累进税和累退税;比例税和定额税;货币税和实物税等。但从税收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税收实践来看,以征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对税收进行分类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也是各国税收分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我国也主要是采用此种分类法。三、税收的根据税收的根据是什么?换言之,税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是整个国家税收和社会主义税收理论的一个基础。只有对此有明确认识,并确认社会主义税收必然要存在,才能进而谈到税收的其他理论和政策、制度问题。”①我们认为,国家的存在和居民独立财产的存在是税收的根据。本书前言《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总序曾宪义斗转星移,人类社会纷纭复杂、充满变数的20世纪即将落幕,21世纪的黎明已经来临。在这世纪更替、千年变迁之际,回顾人类社会不平凡也不平坦的发展历程,我们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欣喜,也因社会进步的步履艰难而感到沉重。自从摆脱动物生活、开始用双手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用人类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我们人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渐形成了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一系列维系道德人心、维持一定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义理精微的法律制度。应该说,在人类所创造的诸种精神文化成果中,法律制度是一种极为奇特的社会现象。因为作为一项人类的精神成果,法律制度往往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调节社会、谋求发展的各个重要进程中的思想和行动。法律制度是现实社会的调整器,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有关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制度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法律制度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明显体现。由于发展路径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东方社会与西方世界对于法律的意义、底蕴的理解、阐释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曾比较注重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中国古代虽然被看成是“礼治”的社会、“人治”的世界,但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数十部优秀成文法典的存在,充分说明了成文制定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惟这些成文法制所体现出的精神旨趣与现代法律文明有较大不同而已。时至本世纪初叶,随着西风东渐、东西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开始由古代的、传统的社会体制向近现代文明过渡,建立健全的、符合现代理性精神的法律文明体系方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正因为如此,近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在西方、东方各主要国家里,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潮起潮落,法律改革运动也一直呈方兴未艾之势。从历史上看,法律的文明、进步,取决于诸多的社会因素。东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均充分证明,法律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推动法律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法律也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法律内容、法律技术的发展,往往依赖于一大批法律专家以及更多的受过法律教育的社会成员的研究和推动。从这个角度看,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法律文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在现代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肇始于一个世纪以前的清代末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开办的天津大学堂,首次开设法科并招收学生,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可以视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法学教育机构。三年后,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有“维新骄子”之称的梁启超先生即在湖南《湘报》上发表题为《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的文章,用他惯有的富有感染力的激情文字,呼唤国人重视法学,发明法学,讲求法学。梁先生是清代末年一位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巨子,在他的辉煌的学术生涯中,法学并非其专攻,但他仍以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了新世纪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发展。数年以后,清廷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宣布实施“新政”、推动变法修律。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近十年的变法修律过程中,在大量翻译西方法学著作、引进西方法律观念,有限度地改造中国传统的法律体制的同时,也开始推动中国早期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本世纪初,中国最早设立的三所大学——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均设有法科或法律学科目,以期“端正方向,培养通才”。1906年,应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等人的奏请,清政府在京师正式设立中国第一所专门的法政教育机构——京师法律学堂。次年,另一所法政学堂——直属清政府学部的京师法政学堂也正式招生。这些大学法科及法律、法政学堂的设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近代意义上的正规专门法学教育的滥觞。自清末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作为法律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坦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社会一直充斥着各种矛盾和斗争。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沉重压力之下,中国人民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花费了无穷心力,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从客观上看,长期的社会骚动和频繁的政治变迁曾给中国的法制建设、法律进步事业带来过极大的消极影响,中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直至70年代末期,以“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为标志,中国社会从政治阵痛中清醒过来,开始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的过去,规划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中国由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好时期。以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中国的法学教育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宏观上看,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首先,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中国法学界迅速清除了极左思想及前苏联法学模式的影响,根据本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国家民族的共识,这为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其次,随着法学禁区的不断被打破、法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一个初步完善的法学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理论法学、部门法学各学科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框架,一些随着法学研究逐渐深入而出现的法学子学科、法学边缘学科也渐次成型。1997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原有专业目录进行了又一次大幅度调整,决定自1999年起法学类本科只设一个单一的法学专业,按照一个专业招生,从而使法学学科的布局更加科学和合理。同时,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法学专业本科教学的14门核心课程,加上其他必修、选修课程的配合,由此形成了一个传统与更新并重、能够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再次,法学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层次日趋齐全,结构日臻合理。据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在校学生已达6万余人。除本科生外,在一些重点大学、全国知名的法律院系,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培养的重点。众所周知,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一方面,现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法律的进步、变迁提供动力,提供社会的土壤。另一方面,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发展,直接推动法律进步的进程。同时,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则是实现法治国理想的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发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等几个攸关法律进步的重要环节中,法学教育无疑处于核心的、基础的地位。中国法学教育过去20年所走过的历程令人激动,所取得的成就也足资我们自豪。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我们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灿烂的前景。“建设世界一流法学教育”,任重道远。首先,法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以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也就成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势必要对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经过20年的奋斗,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目标已顺利实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真正建立、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的完善、全民道德价值的重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也已经开始浮现出来。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无疑最终都会归结到法律制度的完善上来。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法律制度,当然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努力。其中的基础性工作,如理论的论证、框架的设计、具体规范的拟订、法律实施中的纠偏等等,则有赖于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素质社会人才、特别是法律人才的养成,而培养法律人才的任务,则是法学教育的直接责任。其次,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在20世纪中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由此引发许多人类从未面对过的问题。就法学教育而言,在21世纪所将要面临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研究对象的多元化问题,而且还有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学界去思考、去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办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其雄厚的学术力量、严谨求实的学风、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以及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法学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开始跻身于世界著名法学院之林。据初步统计,人大法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法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万余人,培养各类成人法科学生30余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大法学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学术优势,在现职教师中,既有一批资深望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法学前辈,更有一大批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学术中坚。这些老中青法学专家多年来在勤奋研究法学理论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立法、司法实践,对国家法制建设贡献良多。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研究协商,决定结合人大法学院的学术优势和人大出版社的出版力量,出版这套《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本套教材包括按照国家教育部所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和颁布印发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要求》而编写的14门核心课程教材,也包括法学各领域、各新兴学科教材,及数部案例分析在内,共50本。我们设想,本套教材的编写,将更加注意“高水准”与“适用性”的合理结合。首先,本套教材将以人大法学院?lei=21.02
作者简介
徐孟洲,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地石律师事务所律师。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税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税收与税法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和根据
第二节 税法的概念和体系
第三节 税法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节 税法构成
第五节 税收法律关系
第二章 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税法的公平原则
第三节 税法的效率原则
第四节 税法的无偿性财政收入原则
第五节 税法的宏观调控原则
第六节 税法的税收法定原则
第三章 税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税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税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税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编 税法基本制度
第四章 征税权制度
第一节 征税权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第三节 税收管辖权
第五章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概述
第二节 税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发票管理制度
第四节 税款征收制度
第五节 税务检查制度
第三编 流转税法制度
第六章 增值税法制度
第一节 增值税法概述
第二节 增值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第七章 消费税法制度
第一节 消费税法概述
第二节 消费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消费税的缴纳
第八章 营业税法制度
第一节 营业税法概述
第二节 营业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营业税的缴纳
第九章 关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 关税法概述
第二节 关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弹性关税制度
第四节 船舶吨税制度
第四编 所得税法制度
第十章 企业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概述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一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概述
第二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二章 个人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法概述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三章 农业税法制度
第一节 农业税法概述
第二节 农业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农业特产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编 财产、资源和行为税法制度
第十四章 财产税法制度
第一节 财产税法概述
第二节 房产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契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车船使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遗产与赠与税法
第十五章 资源与土地税法制度
第一节 资源税法概述
第二节 资源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土地增值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十六章 行为税法制度
第一节 行为税法概述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印花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证券交易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筵席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六节 屠宰税法的基本内容
参考书目
第一编 税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 税收与税法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和根据
第二节 税法的概念和体系
第三节 税法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节 税法构成
第五节 税收法律关系
第二章 税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税法的公平原则
第三节 税法的效率原则
第四节 税法的无偿性财政收入原则
第五节 税法的宏观调控原则
第六节 税法的税收法定原则
第三章 税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税法的产生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税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税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编 税法基本制度
第四章 征税权制度
第一节 征税权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第三节 税收管辖权
第五章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概述
第二节 税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发票管理制度
第四节 税款征收制度
第五节 税务检查制度
第三编 流转税法制度
第六章 增值税法制度
第一节 增值税法概述
第二节 增值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第七章 消费税法制度
第一节 消费税法概述
第二节 消费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消费税的缴纳
第八章 营业税法制度
第一节 营业税法概述
第二节 营业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营业税的缴纳
第九章 关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 关税法概述
第二节 关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弹性关税制度
第四节 船舶吨税制度
第四编 所得税法制度
第十章 企业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概述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一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概述
第二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涉外企业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二章 个人所得税法制度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法概述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法执行中的问题
第十三章 农业税法制度
第一节 农业税法概述
第二节 农业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农业特产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编 财产、资源和行为税法制度
第十四章 财产税法制度
第一节 财产税法概述
第二节 房产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契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车船使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遗产与赠与税法
第十五章 资源与土地税法制度
第一节 资源税法概述
第二节 资源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土地增值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十六章 行为税法制度
第一节 行为税法概述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印花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证券交易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筵席税法的基本内容
第六节 屠宰税法的基本内容
参考书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