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墨子(战国)墨翟著;朱越利校点墨子是位思想家、科学家和热心救世的实行家。他的学说在战国时代盛行二百多年,与儒学并称“显学”。他一生所致力的,便是行义以济世。墨子及其后学在当时称为墨者,后来叫做墨家,其代表作品是《墨子》一书。《墨子》是墨家学者在科学、哲学、逻辑、政治、道德、军事等各方面长期凝聚的智慧结晶。《墨子》选取《墨子》一书中的精粹内容,给予必要的评述论说,以便于当今读者了解墨者在各方面的深邃智慧,共同继承、发扬先人报创造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
-
论语(春秋)孔子著;黄永年校点编辑推荐:本书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一册,书中收入了黄永年、焦杰等人可校点的《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全书。本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生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读者通过该书,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中获益匪浅。
-
罗纹山先生全集(明)罗明祖 撰《罗纹山全集》作者罗明祖。罗明祖,字宣明,别号纹山,今福建永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明成历二十七年(1599年)左右,卒于崇祯十五六年(1643)间,字年四十四岁。罗氏为宋儒罗丛彦之后,原居福建少县,始祖罗仕通自沙县笔林茔泝贡川面居,遂定居永安贡川。罗明祖之父罗天长,以易学名家,“嗜易、老、荘、列、参同、悟贞、文始、抱朴诸书,善辨蝌暗蚪文”(《福建通志》)卷三十一),曾隠居武山十余年,学者称为紫曦先生。据李世熊撰《罗纹山先生传》称:纹山“颖异绝恒,甫能言,即受周易老荘”,少家贫,十三岁失怙,依母李氏而长,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与杨廷麟,吴伟业等同榜。重经世通务之业,精于历算。初险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因触动贵势利益而被构陷,调令繁昌(今安徽繁昌县),又因得罪直指使者(朝中钦差),谪浙江布政司藩幕,旋署萧山令。在萧山,治水成功,颂声大作,然因不慊于中官,调补襄阳令,又因受熊文灿以远限参劾,奉旨降级。是时张献忠起事襄阳已多年,纹山因剿抚之事与熊文灿、杨嗣昌等意见不合,双从不呈身中贵,旋罢官。一生“三作令而三黜”,终于充官而归。《罗纹山全集》共十八卷,据《福建通志·艺文志》云:罗纹山集十八卷,永安(千顷堂作南平)罗明祖著。安:千顷堂书目作三十卷,考原书目录,卷一至卷六为各烦文,卷七八诗,卷九词,卷十史帝,卷十一侮荘,卷十二井福录,卷十三地理微绪,卷四十汉上末言,卷十五襄邑实录,卷十六寓楚杂着,卷十七八为历代宦官鉴,与三十卷数不符,然今本为明祖子艰手订,当无舛谬。实则卷十七十八因稿多数落为有目无书,全集仅十六卷。其余各卷缺佚伪误脱落者亦不少。除一至九卷为各烦文与诗词之外,《史旁》为史论烦著作,评骘晋、宋至隋时期人物七十余人。(杨愔以下无存)《侮荘》为驳《荘子》内七篇之说,属哲学烦著作。《井福录》论井田之法与寓兵于农及际法,为军事烦著作(缺二篇);《地理微绪》言风水迷信;《汉上末言》为天文星历险阳术数著作,《襄邑实录》为襄阳令时奏议、公牍、告未文;《寓楚杂著》为历史烦著作,记载襄阳“贼”情及张献忠率部攻入襄阳、杀襄王翊铭之经过,甚为详赡。
-
管子(春秋)管仲撰;梁运华校点管子(前725-645年),即管敬仲,春秋初期颖上人。名夷吾,字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几经人事变换的管仲终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在管仲相齐的四十年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军事、政治、税收、盐铁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盛。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而管仲的思想才学就体现在《管子》一书中。《管子》共有八十六篇,其中十篇亡佚,实存七十六篇,后人认为它绝非一人一时所作,兼有战国、秦、汉的文字,集有一批“管仲学派”的思想和理论。其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管子》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由于《管子》在诸子百家中的重要地位,后人视他的思想为秘芨。限于篇幅,《管子》从一要覆盖管子的思想观点,二要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精选了其中十七篇,如《小匡》体现了管仲“相地而衰征”和“四民分生而居”的经济理论;《牧民》篇体现了管仲“仓凛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社会经济思想;《牧民》、《形势》、《权修》、《立政》等从不同方面讲述了国家的为政之道与治国方略;《小匡》等多次谈及军事编制;《内业》提出了“天道之数,人心之变”的哲学思想;此外,《任法》、《法禁》主要体现法家思想;《宙合》体现阴阳家思想等等。《管子》在译注过程中,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流畅优美的语言译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包括中学生能藉此译注本便捷地追寻中华古典文化的智慧和精华。
-
榕庵集(明)韩廷锡韩锡,一名廷锡字晋之,明末闽县(今福州)人,生卒年不详。据韩锡《寄文宗钟退庵夫子书》自述生平云:「丙午得交周、李,与业于城东之石鼓。」(按丙午即明万历三十四年)又《李明六白湖集叙》云:「予年十五,初学为制科之文。明六李子见而异之,把臂定交,居业石鼓。」据此推算,韩锡大约出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崇祯九年(1636年),陈衎作《韩晋之像赞》跋于《榕庵圆》,此时韩锡已经去世,而崇祯九年(1634年)韩钟还手冩《癸西集》付梓,可见其卒当在崇祯七至九年间。韩锡「束发爱书,即落落慕古」,十四岁从乡先辈邓蒙园学经生业,复受学于同邑李碧海、董应举。万历末年,补博士弟子员。天启元年(1621年),竟陵派创始人钟惺任福建提学命事,考校与化、延平、福州三府。他对韩锡颇为赏试,韩锡亦得名日榕庵「与邑诸生林蕙读书其间,二址年足迹不入城市」,遍读五经子史。韩锡不喜章句之学。他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文章之道谁以应世为主,然而人品心术系焉。如吾郡先辈能卓然有所立于后者,考其应世文,定不向声华涂泽,其格法理路,辄异畴人。其随人呼唯者,则文与人俱尽矣。此弟之所以蹶而愈砺,寜终身无闻,决不肯低头随俗者也。」(《答高弘度论文》)尽管韩锡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视一梅如拾亱耳」,但他「不能随俗鸣」的为文之道注定他必然困于场屋,与功名无缘。自天启四年(1624年)落第后,韩钟遂绝意仕途,以布衣终其一生。韩钟学不徇世,终身蓬荜,名不出里闬,「世亦罕称之」。及至清康熙年间,邑人余甸作《韩晋之傅》(见《余京兆集》卷一),其行迹方为后人所知。干隆《福州府志》、民国《福州通志》、郑祖庚《侯官乡士志》的「韩廷钟傅」均节録自余文。必须说明的是,余甸误称韩钟为侯官人,以上各种志书亦不,沿此误,遂致以讹傅讹。林蕙《让竹亭集》有五方诗《韩晋之》一道,诗题下注云:「韩钟,闽系人,着《榕庵集》。」林蕙与韩钟关系密切,其言当不致误
-
韩非子(战国)韩非著;秦惠彬校点《韩非子》一书系统地阐明了“法、术、势”的法治理论,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许多重要情况。其中的《解老》、《喻老》两篇文章是中国最早注解《老子》的著作。该书中的大量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又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阐述了“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论和注重“参验”的认识论。它通过“矛盾之说”,阐发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孔子·老子·庄子勾霞,冯威 文,勾霞 绘《孔子》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本画册从中精选了脍灸人口的十八段原文,以中文白话译文和外文双语对照的形式,再配以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生动画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及政治观点。老子,又名老聃,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是围绕着道这一观念而展开的。本书通过画面,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老子的道德经。有原文并加以白话文译注。适合十岁以上少儿和对汉文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庄子》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作。 本画册从中精选了脍灸人口的十八段原文,以中文白话译文和外文双语对照的形式,再配以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生动画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及政治观点。
-
楚辞(战国)屈原等著;涂小马校点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历史的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们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新世纪万有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多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 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地理、文学、科技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考虑到普及的需要,考虑到读者的对象,就每一部名著而言,除个别是全译外,绝大多数是选译;即对从该名著中精选出来的部分予以译注,译文力求准确、畅通,免去了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适应快节奏的时代,使读者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使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
春秋公羊传(战国)公羊高撰;顾馨,徐明校点《春秋公羊传(掌珍本)》也同《春秋左氏传》一样,是阐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传授源流,按汉朝人的说法,是先由孔子的学生子夏传给公羊高,公羊高伟给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都是口耳相传。到西汉景帝时,公羊寿才与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写在竹帛上。《公羊传》是极力主张大一统的,主张君臣等级观。《公羊传》采取问答的方式,在汉语修辞学、词汇学、语法学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
荀子(战国)荀况撰;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也认为:“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不管这些评价是否过头,但至少有一点确信无颖,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把握住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不能不读《荀子》。《荀子》一书应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其32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著,它们是《劝学》、《天论》等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行,它们是《儒效》、《议兵》等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记传杂事”,它们是《哀公》、《尧问》等5篇。前二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可靠史料,后者可视为间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