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王季思等合注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
观堂集林王国维著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灵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宋孝宗赵昚时又命专人作了校订,最后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于嘉泰元年(1201)开始刻版,四年完工。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
-
陶庐杂录(清)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代著名蒙古族学者法式善(1753——1812年)所撰,内容包含内府图书,历代户口赋税、职官之沿袭、兵制之废兴、及水利农桑等材料。其中,所记明清两代的图书目录资料,及清代历年人丁户数、田地亩数、粮、草、茶、盐征课数目,以及铸钱、交钞、白银库存等资料,尤为史家重视。<
-
二十史朔闰表陈垣著本书是考史的重要工具书,它为中国年代学开闢了一条道路。一九二六年曾由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印行,三十馀年来给历史科学工作者以极大的便利。我国自唐以来,与海外交通频繁,有关中西交通的历史记载需用西历回历处渐多,而我国从来没有中西回历比照的年表,因此古代文献典籍,凡涉及中回历比较时,很少有不错的。自本书出版后,才把回历与中西历固定下来,为治中西交通史者奠定了研究基础。现據一九六二年修订本重印。
-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编著;范祥雍点校本书是第一部选录了自汉至唐书法资料的总集,有庚元威的《论书》、李嗣真的《后书品》等。
-
墨辩发微谭戒甫撰重印弁言序凡例第一编墨辩正名第一墨经證羲第二经说释例第三别墨衡異第四名墨参同第五第二编墨辩原文第一旁行句读第二经上旁行句读表(表一、表二、表三)经上三表流变之臆测经下旁行句读表(表一、表二、表三)经下三表流变之臆测上经(经上、经说上)校释第三下经(经下、经说下)校释第四大取校释第五(末二章见第三编)小取校释第六(前三章见第三编)第三编墨辩轨範第一(小取前三章、大取末一章三辩义例第二論式例證第三論式源流第四类物明例第五(大取末一章)「辞过」义例第六附录墨经长笺序墨辩发微原序墨辩徵评序墨经易解序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书评
-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清朝政府从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业书,名叫《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採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会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彙成一书,就是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尃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成,就由馆臣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会问,篇夫分合,流一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言一交字增册篇帉分合”等等各书前面的提要在编入《总目》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補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陸锡熊综合、平衡,並在文字上加以润饰。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总目》全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複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扼要地说明这一类著作的源流以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存目”中的书籍,是经纂修官们校阅,认为价值不高,或它们的思想内容有对于封建统治不利,因而不会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总目》卷首还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大致记载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纂修经过和编写体列。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七月,《总目》初稿完成。在以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内,《总目》的内容,随着《四库全书》的不断补充和抽换,也有过几次增改。据现在所知,《总目》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已经写定,并在这年由武英殿刻版(见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故宫所藏殿版书目》)。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浙江的地方官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刻。从此以后,这部《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总目》对书籍的评价,是从封建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它一方面标榜当时盛极一世的“汉学”,其中有些提要偏于琐屑字句的考证;一方面又宣扬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楚的孔孟之道,提要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尽同意程颐、朱熹的意见,但实质上还是恪守程、朱里学,而对某些不合封建正统思想的著作竭力攻击。另外,一部分提要在涉及国内少数民族的地方,对他们表示了蔑视的态度,涉及对我国一些友邻国家的记载,又流露出封建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这些都是书中的糟粕,應该加以批判。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总目》的另一面。《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舌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砽)。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另外,当时参加纂修《四库全书》和编写提要的人,像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鼎等,都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总目》中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订正了前人的某些缺失(《总目》的考證也仍有不少粃谬疏漏,可参考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證》等书)。因此,《总目》作为一部较有系统的、内容比较充实的书目工具书,它对我们今天还有查阅参考之用。我们现在把它影印出版,目的也就在此。
-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编暂缺简介...
-
北史(全十册)(唐)李延寿著暂缺简介...
-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撰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