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北山四先生全书外编金晓刚,黄灵庚,李圣华 编《北山四先生全书外编》不是北山四先生个人著述,而是《全书》作为一套丛书的附录部分,汇集宋元明清以来士大夫个人著作集、朝廷实录、朝鲜文献中关于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人的相关记载。共收录三百余条,不仅流露出后世学者对何王金许四人的仰慕崇敬,也利于梳理辨析程朱理学在宋元之际的流变发展。
-
吕星垣集[清]吕星垣 著古籍整理。本书正文收录《白云草堂诗钞》《白云草堂文钞》《帘钩倡和诗》《饯春叠韵》《康衢新乐府》等五种。其中,《白云草堂诗钞》《白云草堂文钞》,嘉庆八年镌本,即惟一行世刻本,共录诗四百零四首,文一百零二篇。《帘钩倡和诗》,乾隆末年镌板,共录诗一百四十一首,词一首,末附吕星垣“诗话五则”。《饯春叠韵》,嘉庆间刻本,共录诗九十八首。杂剧《康衢新乐府》十出,嘉庆二十四年乘楂亭刻本。正文殿以“吕星垣诗文补遗”,辑得佚诗十首,佚文七篇。书末缀附录四种。附录一族谱档案,辑录光绪三十一年增修《毗陵吕氏族谱》所载世表、序跋等史料,以及中国历史档案馆藏题本、奏折。附录二唱酬题赠,选辑师友唱和追悼,大致以撰者年齿为序。附录三评论杂记。附录四正文人名索引,以四角号码排列。该书整理体例完备,符合学术规范,史料、文献价值较高。
-
南华通 庄子未定稿(清)孙嘉淦,(清)何如漋 撰,伍成泉 点校《南华通》对《庄子》内七篇进行注释,梳理其中所含的文章义法,揭示行文中的起承转合,提掇呼应。其中亦多用性理学说阐述庄文奥义,将庄子拽入理学范畴,是解《庄》著作中较为独特的一部。《庄子未定稿》凡四卷,内杂篇各一卷,外篇分上下两卷。书前有自序、弟子邱先德序及《澹泉先生传》。卷首署“曾孙曰璧编”“受业祖孙松校”。作者对庄文字词进行训释,并注重文法解析,对前人释《庄》成果也择善而取,是解《庄》著作中较重要的一部。
-
通鉴前编(宋) 金履祥 撰;黄灵庚, 李圣华 主编 ; 孙晓磊 整理《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二卷,金履祥撰,乃是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于《通鉴》之前,勒为一书,起帝尧元载甲辰,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凡一千九百五十五年。《四库全书总目》尝评该书而云:“援据颇博。其审定群说,亦多与经训相发明。在讲学诸家中,犹可谓究心史籍,不为游谈者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此次点校整理《通鉴前编》,以静嘉堂文库所藏元天历元年(1328)婺州路儒学初刊本(简称“元刊本”)为底本,参校本则为以下四种:明刘氏慎独斋正德元年(1506)刻、万历二年(1574)补刻配补杨氏归仁斋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刻本(简称“慎独斋配补归仁斋本”);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宋荦奉敕校刊本(简称“宋荦本”);清雍正乾隆年间金华金氏刻、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金华教谕镇海谢骏德补刻《率祖堂丛书》本(简称“率祖堂本”);乾隆年间四库馆编修《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凡底本之讹、脱、衍、倒,悉据参校本订正,并出校勘记予以说明。
-
章太炎讲诸子孟琢 编本书是“章太炎讲述系列”之一种,旨在研究、发掘、整理章太炎的学术思想,编纂出版章太炎研究的普及性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孟琢编选。先秦诸子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源头和宝库,章太炎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发生浓厚兴趣,历经多年研究以后,于1906年9月日本东京出版的《国学讲习会略说》一书,发表了学术思想史论名篇《论诸子学》(后改题为《诸子学略说》),文字犀利,寓意深刻,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诸子学治学路径,影响颇大。本丛书已编选出版章太炎讲经学、历史、文字和文学,本册则选编章太炎讲诸子的文字,使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得以完备,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章太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继承与发挥,使读者对传统的诸子百家及他们自秦汉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
枫林霜叶朱玉麒《枫林霜叶—赵仁珪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分“为学编”“评述编”“忆旧编”三编,收录文章凡三十八篇。“为学编”主要收录赵仁珪先生门下弟子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内容广涉 唐宋文史,不少篇章对文学史和古典诗文有着精彩的论述;“评述编”收入多篇评介赵先生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的文章,是对赵先生学术成就的总结和回顾,也对赵先生诗词创作的风 格特色进行了精要的评价;“忆旧编”收录了多篇回忆师生交往的文章,追忆了赵先生教书育人的温情往事,从中可见赵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风范。
-
王氏汇刻唐人集(清)王遐春 辑,魏定榔 等点校《王氏汇刻唐人集》,是清代福鼎著名刻书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刊刻的唐五代时期福建或寓居福建的著名文学家欧阳詹、林蕴、王棨、徐寅、黄滔、韩偓等六人的作品集,分别为《欧阳四门集》《香奁集》《翰林集》《麟角集》《黄御史集》《徐正字集》《唐林邵州遗集》,共七种。此六人为当时在福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家,其中韩偓为外省籍,晚年入闽定居,受王审知父子礼遇;另五人均福建省籍,为福建文人的代表,有文集传世。经福鼎王氏父子的整理刻印,和当代学者的汇集点校,是对唐朝福建文学的一种系统梳理和回顾,社会意义较好。
-
宋文遗录李偉國 編本書从宋人文集、宋代史籍、宋元明方志、宋人法書、宋代墓誌碑刻,以及新發現和新出土的文獻中,采録《全宋文》未及收或已收但有較大差異之宋人文章,共计近三千篇,加以考訂、校勘、標點、排序,撰寫作者小傳,按作者、時代和文體編排,分为一百四十一卷,近三百萬字。本書所收文獻部分較爲稀見,是繼《全宋文》之後,研究宋史和宋代文学的重要新資料。爲便於檢索,全書分册編目,書末附作者索引、篇名索引。
-
古代庄子思想批判研究刘涛 著关于庄子思想批判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并不充分,也不全面,且没有系统性。对郭象、朱熹这样的大家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于他们对庄子的批判完全是附带论及,并非以庄子为主题,因此由于这种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庄子本身关注不足。本书正是从这些冷门话题入手,将时代问题与经典相结合,对庄子思想作创新性的深入研究。
-
鳌台劳善堂王麟生文集王麟生 著,欧明炽 编本书为民国时期广东鳌台乡贤王麟生的诗文影印。本书主要以王麟生之子王怀高整理、孙女王静娴珍藏的《劳善堂诗存》《劳善堂联存》《劳善堂杂文钞》《先祖考妣哀思录》四本珍贵手稿为主要蓝本,以王麟生之孙王汝梅、王汝樑的相关文献为重要补充。书中所汇编的王麟生诗、联、杂文是了解清末民初东莞地方风土民俗、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书后辑录的文献则是深入了解王麟生为人、为文及其优秀家风传承的可靠依据,是广大文史爱好者、家风家教传播者研究和学习的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