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国学
-
找日子司卫平该选题是一部描写优良家风的长篇乡土小说,单本,字数30万字左右。对求学上进的广大青少年而言,这是一部认识和了解跨时空与社会变革过程中,将家风及其影响下的知识如何改变生活和命运、具有较强现实主义色彩的励志作品。主人公张奇娃夫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社会变革大潮中得到了生活的认知与肯定。他的希冀使孩子们养成了学习的主动力,也养成了他的好家风。本书稿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书写了社会变化过程中小人物家庭聚落的奋斗悲欢与生生不息,处处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印记。
-
翻译王克非本书为作者多年关于翻译与文化的思考。分四个部分:一、翻译的文化传通性质,二、翻译的文化史意义,三、翻译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四、翻译在思想沟通上的价值。在第一部分,作者着重从理论上阐释翻译的本质,讨论翻译研究的分类与研究的焦点问题。第二部分,阐述翻译文化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三、四部分是从典型案例分析翻译在语言、文化、思想沟通上的影响,特别着力于中日近代翻译文化上的比较。
-
绽放王炜炜金融人写金融事的现实主义长篇力作,就金融作家用情用力讲述的精彩的中国金融好故事。作者王炜炜有着20多年的银行工作经历,她在《绽放》一书所写的人与事都是每个银行工作者所遇到的或正在经历的事。因此,小说中的场景和事件都是金融人所熟知的,既有一个银行人日常工作的平凡与琐碎,也有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等重大题材的展现。作者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金融人,她写出了金融人他们锐意进取,努力向上的工作状态,也写出了他们失意时的痛苦和烦恼,成功的时幸福和喜悦。在书中,我们看到老一代金融人的担当与付出,也看到新一代金融人的聪慧与不凡。他们在汹涌的金融浪潮中,锐意进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在“国之大业”中国金融事业的大树上,犹如一朵朵绽放的刺桐花,引人注目,光彩照人!正是有了无数像他们一样努力奋斗的金融人,中国的金融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
施注苏诗(宋)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苏东坡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存世量较大,得益于自宋朝以来,许多人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对苏东坡诗不遗余力地进行搜集、整理、校注、出版。其中,《施注苏诗》就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苏东坡诗的校注集。南宋嘉定六年(1213),由施元之、顾禧注、施宿补注的第一部苏诗编年体注释本《注东坡先生诗》(共42卷)在淮东(今扬州)仓曹刻版印行。施氏父子与顾禧为著名学者,此书注释精审,采用编年体,且有诗人陆游作序,书法名家傅稚手写上版,实属苏诗集上乘之作。可惜既是补注者又是刻印者的施宿陷于党争,该书问世即遭禁毁,刻本流传较少。
-
唐荆川传稿校注集评暂缺作者本书是对唐顺之制艺文文集全面、系统的整理。唐顺之的制艺文都取题于“四书”,本书即以“四书”分章。底本选取吕葆中《唐荆川传稿》,校以陈名夏本、俞康本、俞乾本等其他5个本子,参以其他相关文献,作了句读标点、精审校勘、详实注释、全面汇集评语、附录相关重要文献材料等工作。作为古籍整理文本,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1.文献学价值。《唐荆川传稿》作为制艺文集,既是科举文献,又是文学文献,对之作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可为研究明代科举与明代文学提供精良的文本文献。2.文章学价值。制艺文是一种独特的文章类型,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文体,杂糅了古代诸多文体(如策论、律赋、骈文、诗词、古文等)的特点逐渐创制而成,具有经学性、文学性、工具性、规范性等多种性能。通过本书,使用者可以考察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多种文体的交叉影响。3.经学价值。制艺文的实质是解析“四书五经”的义理,承载儒家经典的思想宗义,是经学的组成部分。秦汉以降,传统士人多濡经学教育而成长为国家栋材,明清两代则直接以解经的八股文作为选拔行政官员的考试文体。本书的整理问世可为考察明代经学和古代教育提供文献支撑。
-
杜鲁姆万程暂缺简介...
-
中国大学生文化适应与英语作为外语能力之研究王淑君美国学者舒曼(Schumann) 将二语习得领域内的文化适应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者与目标语团体在社会与心理方面的融合”,主张把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作为衡量文化适应程度的主要参数。他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认为,“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其习得水平与能力”。本书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分析了影响中国大学生对目标外语(英语)文化适应程度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这一群体对目标语的文化适应状况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的促进作用。
-
曲春 春海税歌陈于烨 著暂缺简介...
-
英汉交替传译信息忠实度评估研究肖锐本书立足于命题分析的视角,借鉴语义学、语言测试、口译研究等学科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系统验证命题分析法在英汉交替传译的信息忠实度方面评估的有效性,并探讨命题分析对口译教育的启示。在梳理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书采用语义学的命题概念和命题对应分类,并依此提出口译信息忠实度评估中的命题分析框架。此外,本书还从口译评估和译员培训的研究角度,探讨了命题分析在口译教育中的作用和未来研究走向,以此明确本研究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和发展方向。
-
杨贵传杨丽娟,张欣萍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1954年,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为改善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在党的领导下,从1960年开始,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红旗渠建设中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作家杨丽娟、张欣萍,走访当年人、探察当年事,历时四年之久。本书以红旗渠这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长河为主线,以丰富的资料、真实的故事,还原了杨贵90年的不凡人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杨贵与红旗渠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详尽刻画出杨贵一生矢志向党、一心为民的心路历程和铮铮足迹。叙事生动,细节丰富,感情真挚,资料权威。历史意识、现实精神与审美价值兼具,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