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说文解字:附检字
作者:(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63-01-01
ISBN:9787101002607
定价:¥24.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重要典籍,是汉代许慎历时20余年的精心之作。许慎发明象形、形声、指事、会意等“六书”,对篆文能见形见义,读者可因此上溯造字之源头,下辨各种字的演变历史。本书是研究中国汉字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前言说文解字三十卷,后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氵交)长,入为太尉南(外门内合)祭酒。当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所著除说文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逸。 许慎作说文解字,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00),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九月病中,始遣其子冲进上。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二十二年,为生平最经心用意之作。成书之后,经过数百年之展转传写,又经唐朝李阳冰之窜改,以致错误遗脱,违失本真。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命徐铉等校定付国子监雕板,始得流传于世。徐铉第错亦攻说文之学,作说文系传。故世称铉所校定者为大徐本,系传为小徐本。徐铉字鼎臣,本南唐旧臣,降宋后官至左散骑常侍。其校说文解字,除纠正本书脱误外,又略有增改。增改之迹,约有五端:一、改易分卷。许慎原书分十四篇,又人叙目一篇,许冲奏上时,以一篇为一卷,故称十五卷。徐铉以其篇帙繁重,每卷又各分上下,其为三十卷。叙目自「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至「理而董之」(新印本三一九页下一五行)本是一篇,目录即夹叙在自叙之中。铉乃分「此十四篇」以下为下卷,并误增“叙曰”二字于下卷之首,遂使上卷之文无所归属。叙目后,自「召陵万岁里」至「二十日戊午上」(新印本三二0页上一三行)为许冲进书表,自「召上书者」至“敕勿谢”为汉安帝诏,上下文接写,亦欠明晰。二、增加标目。古人著书,皆列叙目于本书末。铉乃徇时俗之例,别加标目于卷首,其文与第十五卷许慎自记者雷同。三、增加反切。许慎时代尚无反切,故注音仅云「读若某」而已。徐铉始据孙(忄面)唐韵加注反切于每字之下,但与汉人读音不符。四、增加注释。原注未备者,更为补释;时俗伪变之别体字与说文正字不同者,亦详辨之,皆题“臣铉等曰”为别。问引李阳冰、徐锴之说,亦各署姓名。五、增加新附字。凡经典相承及时俗要用之字而本书不载者,皆补录于每部之末,别题曰「新附字」三代典籍皆用篆籀古文缮写,但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汉以降,分隶行草纷然杂出,反视篆籀古文为奇怪之迹。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一部有系统之创作。今许书原本失传,所见者惟徐铉等校定之本。铉等虽工篆书,但形声相从之例不能悉通,增入会意之训,不免穿凿附会(钱大昕说)。清代学者以研究说文为专门之学,段玉裁、桂馥、严可均及近人章太炎诸家均有重要补正。而地下陆续出土之甲骨文金文,尤可考订许氏原文之失。故古文学学之研究,以后当续有进展,不能尽信前人之说为定论。惟从事研究者,终当以说文解字为基础。清嘉庆十四年(公元一八0九),孙星衍覆刻宋宋本说文解字,世称精善,但密行小字,连贯而下,不便阅读。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番禺陈昌治复据孙星衍本改刻为一篆一行本,以许书原文为大字,徐铉校注者为双行小字,每部后之新附字则低一格,如此乃觉眉目清朗,开卷(liao)然。新印本即以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并两页为一页而缩印之。又于每篆之首增加楷体。卷末附新编检字,分三部:(1)检部首诸字,(2)检说文解字本文及新附字,(3)检别体字,即徐铉所注之俗别字也,三部皆依楷体笔书为次。惟由篆蜕化为楷,孳生转变,时有异同。今以楷代篆,用笔书排次,虽免有错误不妥之处,希望读者随时指正。殷韵初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作者简介
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着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着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目录
暂缺《说文解字:附检字》目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