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作者:任继愈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5-01
ISBN:9787010026497
定价:¥21.6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Siddhartha),族姓为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关于他的生卒年,根据文献史料的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0一490之间,略早于中国孔子(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期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佛教开始传播手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了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个历史。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年生,1934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1987年始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主要著述有《汉唐佛教思想集》、《中国哲学史论》、《老子新译》等。
目录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磐”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武则天与宗教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敦煌《坛经》写本跋
神秀北宗禅法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从佛教到儒教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附录:
关于《物不迁论》(附今译)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
关于《般若无知论》(附今译)
关于《神灭论》(附今译)
关于《杜阳阿编》(节录)
汉一唐佛教简明年表
后记
再版附言
三版附记
四版附记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磐”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武则天与宗教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
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敦煌《坛经》写本跋
神秀北宗禅法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从佛教到儒教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
编辑《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意义
附录:
关于《物不迁论》(附今译)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
关于《般若无知论》(附今译)
关于《神灭论》(附今译)
关于《杜阳阿编》(节录)
汉一唐佛教简明年表
后记
再版附言
三版附记
四版附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