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

作者:纪兰慰,邱久荣主编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1-01

ISBN:9787810561587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片断:画面中最上方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的原始女性舞蹈图。女舞者共9位,裸体,丰乳、细腰、圆臀,形体秀美动人,面部使用浅浮雕手法,造型逼真,大眼高鼻,圆脸小唇,脖颈细长,两腿修长,头戴插翎高帽,伸臂腾舞,整齐和谐。另有一处大型集体舞场面,分别有3组舞蹈画面,即34人为一组,21人为一组与31人一组,其中舞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并有虎与猴等动物相陪衬,数十个小人躬身曲体,整齐划一地表演集体舞,气氛甚为热烈。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弥足珍贵的还在于出现了大量史前模拟动物与男女生殖崇拜的舞蹈画面。其中如原始先民扮饰成为各种动物,佩戴猴头,面部呈三角状,大耳、短额、圆目、宽鼻,双臂平伸,双手上举,肢体作人形舞蹈。生殖崇拜画面中的男女均裸身,男性粗犷强健,大多显露着夸张的生殖器;女性娟秀优美,男女或同卧嬉戏,或拥抱交媾,或酣畅歌舞。对此王炳华在《新疆文物》撰文评述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在中国舞蹈史上的艺术价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难能寻求的原始社会的大型舞蹈画面,填补了新疆北部地区舞蹈史研究的一页空白,而且,对研究原始舞蹈起源,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新资料。位于新疆南部的昆仑山支脉阿尔金山岩画亦遗存着许多史前原始歌舞场面。例如阿尔金山谷木里恰河岸出现过一些模拟动物,系兽尾饰,头戴鹿角,羽毛头饰,舞蹈化妆打扮,手拉手腾踏歌舞的岩画。周围还散见单人舞、双人舞与多人舞图像。其中舞者均有头饰、尾饰、身穿兽皮,手持牛尾或猎物旋转舞蹈,其情景完全与《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之原始歌舞场面相吻合。西起库尔勒,东至疏勒河的库鲁克山脉兴地岩画,有大小图像近300幅,其中有不少反映原始先民宗教祭祀,祈祷征战,狩猎庆典之舞蹈场面。据胡邦铸实地考察记载,其中“一组双人舞,舞者均面朝前,每人用一只手搭于舞伴肩上,两腿弯曲,右边舞者左手臂向下舞动,左边舞者右手平伸托着一件物品,似一只羊,这可能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另外有一组“双人舞又有不同的特点,左边的舞者头上似插着长长的羽毛,化装成半人半兽的样子,这可能是一种模拟式的舞蹈,但也可能是一种巫术”。①另外还有一些原始先民散打搏斗,悬空倒立的杂技性舞蹈动作,充分显示了古代新疆舞人的高超技艺。四、传说中的西部乐舞据出土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的《穆天子传》记载,中国古代西周第五代有一位颇有抱负的君主穆王姬满,他于在位的第17年,曾乘坐一辆由八匹骏马牵引的御车,命御者造夫、离裔驾驭,率六师之众,放辔西去,远徒古代西部地区,于“群玉之山”——瑶池会见了西王母,并饶有情趣地领略了此地绚丽多彩的乐舞艺术。《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竹书纪年》亦有“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的记载,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周穆王,亦称穆天子其人。据考,“群玉之山”,简称“玉山”,即为“昆仑之丘”。《山海经·西次山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亦云:“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依此可知,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为昆仑之凶残怪神。依“王母”、“戴胜”、“青鸟”几个女性味十足的称谓,又可判断她为西部昆仑山的女首领。后记:后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酝酿较早的研究项目。1991年列入中央民族大学“八五”重点科研规划,并于年底邀请了本校及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舞蹈史论专家组成编写组。1997年本项目又被列入“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资助课题”。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舞蹈界和民族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指导和帮助,他们中有著名舞蹈家、史论家戴爱莲、贾作光、王克芬、资华筠等先生,著名民族史学家陈永龄教授。贾作光先生在百忙中还审阅了部分书稿,并为之作序。中央民族大学原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刘保元教授、原舞蹈系主任李毓珊副教授、北京舞蹈学院罗雄岩研究员都参与了本书初期的筹备工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舞美艺术服装厂张锐厂长向本书赞助一万元人民币,作为出版补贴经费,为本书得以早日面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从立项到出版,还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俞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社长丁文楼副教授和责编袁炳昌特约编审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安柯钦夫译审、所长云峰副研究员的关心和支持。对于以上各位专家和单位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忱和敬意。《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分工合作编写而成。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欠缺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编写组1998年1月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作者简介
目录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东夷族群的乐舞
    三、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1.原始宗教舞蹈
    2.狩猎舞蹈
    3.战争舞蹈
    4.娱乐舞蹈
    5.爱情、生育舞蹈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舞蹈纹彩陶盆和宁夏、甘肃、青海岩画中的
    原始舞蹈
    三、新疆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四、传说中的西部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西南地区的原始舞蹈文化遗存
    1.原始狩猎习俗及其舞蹈
    2.原始祭祀舞蹈
    3.葫芦传说及葫芦笙舞
    4.虎图腾崇拜及其舞蹈
    三、《大韶》《咒乌》《禹步》
    四、武王伐纣、歌舞以凌
    五、云南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广西、福建、广东、江苏、台湾岩画中的
    原始舞蹈
    1.广西左江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2.福建华安岩刻中的原始舞蹈
    3.广东珠海岩刻中的原始舞蹈
    4.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5.台湾万山岩雕群中的原始舞蹈
    三、越人乐舞
    四、楚国巫风与巫舞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夫余乐舞
    三、高句丽乐舞
    1.高句丽民间舞蹈
    2.高句丽古墓壁画乐舞
    3.高句丽与其他民族的乐舞文化交流
    四、匈奴乐舞
    1.昭君出塞与《明君舞》
    2.黄釉浮雕陶樽上的乐舞图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张骞出使西域与《摩珂兜勒》乐舞
    三、西域乐舞及其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
    四、西羌乐舞
    五、西匈奴乐舞
    六、大小月支和乌孙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滇人”青铜器乐舞纹饰及其舞蹈
    1.铜鼓舞
    2.羽人舞
    3.葫芦笙舞
    4.祭头舞
    5.船祭舞
    6.干戚舞
    7.圆舞
    8.双人盘舞
    9.铃舞、蛙姿舞、滇人舞
    10.翔鹭舞
    三、《白狼歌》
    四、掸国献乐
    五、賨人《巴渝舞》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中南、东南地区铜鼓上的乐舞纹饰
    三、长沙马王堆古墓葬舞蹈彩绘
    四、越人巫俗与巫舞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乌恒、鲜卑乐舞
    1.舞乐俑
    2.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3.北魏“重俗轻雅”的舞风
    4.北魏佛教乐舞
    三、敕勒乐舞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西域乐舞及其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
    三、西域乐舞戏
    四、吐谷浑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僚人舞蹈
    1.铜鼓舞
    2.猎头舞
    3.食人习俗及其舞蹈
    三、云南昭通晋墓壁画中的乐舞图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祭槃瓠与《盘王舞》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渤海乐舞
    1.渤海民间舞蹈
    2.渤海与其他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三、北方民族乐舞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西域乐舞中的健舞、软舞及其东渐
    三、高昌回鹘乐舞
    四、敦煌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南昭奉圣乐》及其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
    三、从云南、四川走向中原的乐舞
    1.《菩萨蛮》
    2.《柘枝舞》
    3.《骠国乐》
    4.《扶南乐》
    四、《龟兹乐》与王建墓石雕乐舞图
    五、滇西北各族《打歌》、《葫芦笙舞》
    六、吐蕃乐舞
    1.桑耶寺落成典礼上的歌舞活动
    2.吐蕃与唐朝乐舞文化的交流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击鼓跳丧习俗与土家族《跳丧舞》
    三、“春堂”劳动习俗与《打砻舞》
   第五章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女真乐舞
    1.女真民间舞蹈
    2.女真宫廷乐舞
    3.女真墓室壁画中的乐舞图
    三、契丹乐舞
    四、蒙古族宫廷乐舞
    1.队舞
    2.游皇城
    3.质孙宴中的乐舞
    4.《白翎雀》
    5.《十六天魔舞》
    五、蒙古族民间舞蹈
    1.绕树而舞、踏跺而舞、拍手而舞的舞风
    2.《倒喇》
    3.萨满教舞蹈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党项羌乐舞
    三、回鹘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东巴舞蹈及其舞谱
    三、大理国时的“五花爨弄”
    四、西南蕃王贡献《芦笙舞》
    五、云南巫舞
    六、元《云南志略》中的民族舞蹈
    七、古格舞蹈遗存《鲜》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师公舞》
    三、“飞紽”与《绣球舞》
   第六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满族乐舞
    1.满族民间舞蹈
    2.满族宫廷乐舞
    3.清末宫廷舞蹈创作
    三、赫哲族《萨满舞》
    四、蒙古族民间舞蹈
    1.蒙古族游戏习俗与舞蹈
    2.土尔扈特蒙古舞
    3.布里亚特蒙古舞
    4.《好德格沁》《盅碗舞》
    五、宗教舞蹈《查玛》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叶尔羌汗国与维吾尔族《木卡姆》乐舞
    三、敦煌傩舞
    四、维吾尔族《萨玛舞》
    五、西北回族及伊斯兰教乐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明《百夷传》中的舞蹈
    三、《傣族古歌谣》中的舞蹈
    四、彝、哈尼、拉祜、阿昌诸族民间舞蹈
    1.《松下踏歌图》与彝族《打歌》
    2.彝族《铜鼓舞》
    3.哈尼族“挥扇环歌”和《棕扇舞》
    4.拉祜族《葫芦笙舞》
    5.阿昌族《蹬窝罗》
    五、蒲人《孔雀舞》
    六、苗、侗、布依、水诸族民间舞蹈
    1.苗族《木鼓舞》
    2.苗族《芦笙舞》
    3.侗族《芦笙舞》
    4.布依族《织布舞》
    5.水族《铜鼓舞》
    七、藏族、羌族民间舞蹈
    1.《噶尔》《囊玛》
    2.藏传佛教舞蹈《羌姆》
    3.藏戏舞蹈《拉姆》
    4.《卓舞》
    5.《大葬舞》《萨朗》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壮族民间舞蹈
    1.蚂虫另节和《蚂虫另舞》
    2.壮族《铜鼓舞》
    3.壮族岭头节与《跳岭头》
    三、瑶族民间舞蹈
    1.《盘王舞》
    2.瑶族《长鼓舞》
    3.瑶族《铜鼓舞》
    4.祭祀舞蹈《坐洪门·杀吊猪》
    四、土家族民间舞蹈
    1.《摆手舞》
    2.《毛古斯》
    五、黎族民间舞蹈
    六、畲族祭祀习俗及其舞蹈
    七、高山族民间舞蹈
   第七章 民国时期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地区
    一、概况
    二、满族民间舞蹈
    1.《萨满舞》
    2.《东海莽式》
    三、赫哲族民间舞蹈
    四、朝鲜族民间舞蹈
    1.《农乐舞》
    2.《假面舞》
    3.《长鼓舞》
    4.《刀舞》
    五、蒙古族民间舞蹈
    1.《安代》
    2.《筷子舞》
    六、达斡尔族民间舞蹈
    七、鄂温克族民舞蹈
    八、鄂伦春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西北地区
    一、概况
    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1.《赛乃姆》
    2.《纳孜尔库姆》
    三、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诸族
    民间舞蹈
    1.塔吉克族民间舞蹈
    2.哈萨克族《哈拉卓尔噶》
    3.柯尔克孜族《比翼舞》
    4.乌孜别克族《弹乃瓦尔舞》
    四、卫拉特蒙古、锡伯、塔塔尔、俄罗斯诸族
    民间舞蹈
    1.卫拉特蒙古族《沙吾尔登》
    2.锡伯族《贝伦舞》《蝴蝶舞》
    3.塔塔尔族节日舞
    4.俄罗斯族《踢踏舞》
    五、回、保安、东乡、撒拉诸族民间舞蹈
    1.《宴席曲》《跳花儿》《白鹦哥》
    2.《哈利舞》《对委奥依纳》
    3.《念舞》《哲兹白》
    六、土族、裕固族民间舞蹈
    1.土族《安召》《纳东》
    2.裕固族《护法舞》
    第三节 西南地区
    一、概况
    二、彝族、白族、纳西族民间舞蹈
    1.彝族《阿细跳乐》《烟盒舞》《都火》
    2.白族绕三灵组舞
    3.纳西族《哦热热》《阿哩哩》《勒巴舞》
    三、普米、傈僳、怒、独龙诸族民间舞蹈
    1.普米族《搓磋》
    2.傈僳族《跬其》《生产舞》
    3.怒族《达比亚舞》
    4.独龙族《剽牛舞》
    四、哈尼、基诺、拉祜、景颇、阿昌诸族民间舞蹈
    1.哈尼族《扭鼓舞》
    2.基诺族《大鼓舞》
    3.拉祜族《摆舞》
    4.景颇族《目脑纵歌》
    5.阿昌族《豪直腔》
    五、傣、佤、布朗、德昂诸族民间舞蹈
    1.傣族《孔雀舞》《嘎光》
    2.佤族《木鼓舞》
    3.布朗族《蜡条舞》
    4.德昂族《水鼓舞》
    六、苗、布依、侗、水、仡佬诸族民间舞蹈
    1.苗族《板凳舞》《花鼓舞》《古瓢舞》
    2.布依族《刷把舞》《铙钹舞》《香花舞》
    3.侗族《匏颈龙舞》
    4.水族《斗角舞》《角鼓舞》
    5.仡佬族《踩堂舞》《酒礼舞》
    七、藏族民间舞蹈
    1.《热巴》
    2.《弦子舞》
    八、门巴族、珞巴族民间舞蹈
    1.门巴族《贺新房》《门巴羌姆》
    2.珞巴族《纽布舞》《伯格》《边布顿鲁》
    第四节 中南、东南地区
    一、概况
    二、壮族、瑶族、土家族民间舞蹈
    1.壮族《扁担舞》
    2.瑶族《兴郎铁玖舞》《跳香火·龙王舞》
    3.土家族《铜铃舞》《造旗舞》
    三、仫佬族“依饭节”及其舞蹈
    四、毛南族祭祀舞蹈《条套》
    五、京族“哈节”及其舞蹈
    六、黎族民间舞蹈
    七、高山族民间舞蹈
    第五节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教育及重大活动
    一、概况
    二、广西特训所的舞蹈活动
    三、西南“边疆舞”
    四、内蒙古舞蹈创作的兴起
    五、启足的新疆舞蹈创作
    六、东北民族舞蹈创作
    七、滇、桂、黔边纵游击区的民族舞蹈活动
    八、民族舞蹈教育的起步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92)
    第一节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发展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蹈、舞剧创作
    一、概况
    二、蓬勃发展的少数民族舞蹈、舞剧创作
    1.背景述略
    2.解放的喜悦与幸福生活题材
    3.劳动、丰收题材
    4.爱情题材
    5.保卫边疆、拥军爱民题材
    6.舞剧创作
    三、惨遭劫难的“文革”十年
    1.背景述略
    2.颂扬题材
    3.劳动生活题材
    4.军民情谊、全民皆兵题材
    四、少数民族舞蹈、舞剧创作的春天
    1.背景述略
    2.反映新生活赞美勤劳致富题材
    3.爱情、婚俗题材
    4.花鸟鱼虫题材
    5.加工改编民间舞及文献岩画舞蹈题材
    6.舞剧创作
    第三节 少数民族舞蹈教育
    一、概况
    二、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初创与发展
    三、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机构
    1.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
    2.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
    3.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舞蹈系
    4.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
    5.西北民族学院音舞系
    6.西藏艺校舞蹈科
    7.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
    8.广西艺术学院中专部舞蹈班
    第四节 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究
    一、概况
    二、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的初创与发展
    1.民族舞蹈创作中继承遗产问题
    2.民族舞蹈作品的内容、形式与风格
    3.民族民间舞蹈研究
    4.文献、岩壁画舞蹈研究及编著
    三、新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究的繁荣
    1.民族舞蹈作品的个性特征
    2.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基础
    3.民族文化与民间舞蹈的关系及其特征
    4.少数民族舞蹈史研究
    5.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及舞研机构
    6.著书立说
   附录:一、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大事记
    二、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