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
作者:刘炎生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2-01
ISBN:9787218031460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文学思想的较量,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不同派别作家的对立,以及政治斗争的波及等原因,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文学论争。其次数之多,程度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实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所罕见。频繁而又复杂的文学论争,总的来说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作用。文学论争,说到底,是不同的文学观和创作的竞争。通过竞争,正确的进步的文学观和创作得到承认和发展,落后的错误的文学观和创作则受到抑制和排斥。即是说,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反复比较和斗争中不断有所拓展。但是,由于某些论争者的认识水平所限和态度的偏激,或政治因素的介入,有些正确的或可以存在的文学观和创作,曾被误解甚至经受了猛烈的批判,产生了负面影响。可以认为,回顾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的历史,是有丰富的内容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因而,文学论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有必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总结。可是,直至目前为止,尚未有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的学术著作。至于历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文学论争的评述更是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一是篇幅太少。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长达六七十万字,但评述文学论争的文字仅有两三万字。这样少的篇幅,势必难以将文学论争作出较全面而深入的评述。二是评述的文学论争太少。所评述的只是众人皆知的几桩事情。譬如评述中国现代文学前10年的文学论争时,只论及新文学家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以及对“整理国故”的批判。三是对好些文学论争的评论缺乏科学性,沿用着以往的左”的观点,而且回避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论争,对“革命文学”论争和“两个口号”论争只作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对其他进步作家之间的论争更是只字不提。四是对文学论争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缺乏应有的评论,只作鉴定式的结论,或者不加涉及。这样,便使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论争缺乏系统的和正确的了解。有鉴于此,我便决意撰写这部《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此书采取纵横结合的写法。所谓“纵”,即按照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的若干阶段,将各阶段的文学论争顺序加以评述;所谓”,即对各个文学论争作出较为完整的评述。而所评述的文学论争,则包括文学主张、文学思潮、文学派别、创作规律和作家作品等诸多方面,以便较系统而又具体地展现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历史的面貌。同时,对各个文学论争的评述,都从原始材料出发,把论争双方的材料摆出来加以比较,评述其是非,不作空论和主观臆测。此外,将各个文学论争置于特定时代环境和时代潮流的背景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评述,冲破以往错评的藩篱,力求做到持论较为客观、公正,较少片面性。总之,此书力求达到史学性、科学性和具体性的较好结合,再现历史,扩大视野,更新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和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作出微薄的贡献。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学革命期间的论争(1917—1921)
1.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切磋
2.文学革命倡导者与折衷派的分歧
3.“双簧信”及其反响
4.新文学阵营与林纾论争
5.“问题与主义”论争
6.新旧诗论争
7.新旧剧论争
8.废除汉字与提倡世界语论争
9.《尝试集》论争
第二章 现代文学建设之初的论争(1921—1927)
1.新文学家与鸳鸯蝴蝶派论争
2.“语体文欧化”讨论
3.“骸骨之迷恋”论争
4.“民众文学”讨论
5.新文学家与学衡派论争
6.《沉沦》论争
7.《蕙的风》论争
8.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
9.胡适与郁达夫、郭沫若论争
10.徐志摩与郭沫若、成仿吾论争
11.梁实秋与俞平伯、周作人论争
12.《草儿评论》论争
13.梁实秋与朱大枬等论争
14.译诗与小诗论争
15.“整理国故”论争
16.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一)
——梁启超、徐志摩等的态度
17.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二)
——进步文学家、共产党人的态度
18.新文学家与甲寅派论争
19.郁达夫与黄侃等论争
20.鲁迅与陈西滢论争
21.鲁迅与徐志摩论争
22.“费厄泼赖”论争
23.鲁迅与高长虹论争
24.新诗的格律论争
25.《呐喊》论争
26.《微雨》论争
第三章 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论争(1927- 1937)
1.创造社内部论争
——郁达夫与郭沫若 成仿吾的分歧与疏离
2.“革命文学论争”(一)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3.“革命文学论争”(二)
——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4.“革命文学论争”(三)
——冯雪峰等人的反响
5.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一)
——创造社作家抨击新月派
6.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二)
——鲁迅进一步抨击徐志摩
7.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三)
——郁达夫与梁实秋论争
8.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四)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
9.“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论争
10.“△”恋爱小说问题论争
11.左翼作家与“自由人”论争
12.左翼作家与“第三种人”论争
13.鲁迅与杨邨人论争
14.文艺大众化讨论
15.《汉奸的自供状》论争
16.《子夜》论争
17.“幽默”论争
18.小品文论争
19.“文言文·白话文·大众语”论争
20.“《庄子》与《文选》”论争
21.“京派”与“海派”问题论争
22.“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品产生”论争
23.“善于调和”论争
24.“文人相轻”论争
25.《八月的乡村》论争
26.“两个口号”论争(一)
——论争经过
27.“两个口号”论争(二)
——两个口号评价
28.《赛金花》论争
29.《雷雨》、《日出》论争
30.“反差不多”论争
第四章 现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蜕变时期的论争
(1937- 1949)
1.“利用旧形式”讨论
2.“鲁迅风”杂文论争
3.文艺“与抗战无关”论争
4.《华威先生》论争
5.“歌颂”与“暴露’论争
6.对抗战文学态度论争
7.“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一)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论争
8.“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二)
——王实味与陈伯达论争
9.《画梦录》论争
10.《屈原》论争
11.“战国策派”问题论争
12.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一)
——延安文艺界的状况
13.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二)
——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做调查研究
14.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三)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15.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四)
——丁玲、周扬等作自我批评
16.王实味冤案(一)
——奔赴延安前的王实味
17.王实味冤案(二)
——批判·逮捕·处决
18.王实味冤案(三)
——平反与教训
19.“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论争
20.《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论争
——政治性与艺术性论争
21.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一)
——在重庆的论争
22.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二)
——港、沪两地的批判与反批判
23.“第三种力量”思潮论争
24.萧军冤案(一)
——返回东北前的萧军
25.萧军冤案(二)
——东北《文化报》事件
结语
后记
前言
第一章 文学革命期间的论争(1917—1921)
1.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切磋
2.文学革命倡导者与折衷派的分歧
3.“双簧信”及其反响
4.新文学阵营与林纾论争
5.“问题与主义”论争
6.新旧诗论争
7.新旧剧论争
8.废除汉字与提倡世界语论争
9.《尝试集》论争
第二章 现代文学建设之初的论争(1921—1927)
1.新文学家与鸳鸯蝴蝶派论争
2.“语体文欧化”讨论
3.“骸骨之迷恋”论争
4.“民众文学”讨论
5.新文学家与学衡派论争
6.《沉沦》论争
7.《蕙的风》论争
8.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
9.胡适与郁达夫、郭沫若论争
10.徐志摩与郭沫若、成仿吾论争
11.梁实秋与俞平伯、周作人论争
12.《草儿评论》论争
13.梁实秋与朱大枬等论争
14.译诗与小诗论争
15.“整理国故”论争
16.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一)
——梁启超、徐志摩等的态度
17.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二)
——进步文学家、共产党人的态度
18.新文学家与甲寅派论争
19.郁达夫与黄侃等论争
20.鲁迅与陈西滢论争
21.鲁迅与徐志摩论争
22.“费厄泼赖”论争
23.鲁迅与高长虹论争
24.新诗的格律论争
25.《呐喊》论争
26.《微雨》论争
第三章 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论争(1927- 1937)
1.创造社内部论争
——郁达夫与郭沫若 成仿吾的分歧与疏离
2.“革命文学论争”(一)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3.“革命文学论争”(二)
——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4.“革命文学论争”(三)
——冯雪峰等人的反响
5.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一)
——创造社作家抨击新月派
6.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二)
——鲁迅进一步抨击徐志摩
7.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三)
——郁达夫与梁实秋论争
8.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四)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
9.“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论争
10.“△”恋爱小说问题论争
11.左翼作家与“自由人”论争
12.左翼作家与“第三种人”论争
13.鲁迅与杨邨人论争
14.文艺大众化讨论
15.《汉奸的自供状》论争
16.《子夜》论争
17.“幽默”论争
18.小品文论争
19.“文言文·白话文·大众语”论争
20.“《庄子》与《文选》”论争
21.“京派”与“海派”问题论争
22.“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品产生”论争
23.“善于调和”论争
24.“文人相轻”论争
25.《八月的乡村》论争
26.“两个口号”论争(一)
——论争经过
27.“两个口号”论争(二)
——两个口号评价
28.《赛金花》论争
29.《雷雨》、《日出》论争
30.“反差不多”论争
第四章 现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蜕变时期的论争
(1937- 1949)
1.“利用旧形式”讨论
2.“鲁迅风”杂文论争
3.文艺“与抗战无关”论争
4.《华威先生》论争
5.“歌颂”与“暴露’论争
6.对抗战文学态度论争
7.“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一)
——“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论争
8.“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二)
——王实味与陈伯达论争
9.《画梦录》论争
10.《屈原》论争
11.“战国策派”问题论争
12.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一)
——延安文艺界的状况
13.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二)
——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做调查研究
14.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三)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15.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四)
——丁玲、周扬等作自我批评
16.王实味冤案(一)
——奔赴延安前的王实味
17.王实味冤案(二)
——批判·逮捕·处决
18.王实味冤案(三)
——平反与教训
19.“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论争
20.《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论争
——政治性与艺术性论争
21.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一)
——在重庆的论争
22.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二)
——港、沪两地的批判与反批判
23.“第三种力量”思潮论争
24.萧军冤案(一)
——返回东北前的萧军
25.萧军冤案(二)
——东北《文化报》事件
结语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