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
策划树李谨,陈曦,蒋兴益,刘风,丁登奎 等 编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国家新区及重庆市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有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坚实基础,承担着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业中心的重要职责及使命。为了应对重庆两江新区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更加有效、高效地推动新区建设和发展,特提出重庆两江新区策划理论创新的构想,形象地将城市发展的管理建设比作“策划树”。这一创新可总结成“策划树”理论体系:即通过创新策划树的“根”“干”“叶”“花”“果”体系,来实现策划的整体框架设计,明确各类策划的边界及目标要求,厘定各类策划的搭接与逻辑关系,同时配套评估方法与反馈机制等,从而指导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重庆两江新区体制集成下的变迁脉络、开发经验、运作机制对重庆乃至国家发展有着特殊与典型的意义。《策划树——以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为例》基于两江新区发展进程中的开发项目选择及实际建成案例等的回顾与总结,阐述、归纳了两江新区一系列相关策划开发建设内容的“策划树”体系,且进一步对其内涵、构成进行了深入的认知及剖析,从产、城、景三个维度切人将两江新区建成项目全面地融合其中,通过“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更有先后之分”的“枝、叶、花、果”框架形式,整合梳理出两江新区发展建设的清晰类目及各层级内容,最后结合“策划树”理论内涵的运作理念,提出了相应动态化、系统化运作实施的保障管理机制。《策划树——以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为例》适合城市建设管理相关的企业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工商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领域的师生阅读。
-
适应寒冷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刘静 等 著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履“3060”碳目标,践行建筑领域的绿色和低碳发展路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建筑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图书在建筑学范畴内,强调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本体在绿色建筑重要作用。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厘清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与结构、机电、设备等技术间的协同和有机融合关系,进而在理性创作的框架内,拓展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共分为5部分,包括:F设计架构;C气候;P场地设计;B建筑设计;T专项技术。本册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征和公共建筑的类型特点,以增加过渡季、保温隔热、节能、提高舒适度等关键问题为导向,坚持以设计师为主导,以运用空间模式语言为核心,形成了从“场地规划——建筑本体——技术协同”三个维度的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性能和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对我国寒冷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精细化、高效科学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与借鉴价值。
-
绿色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机理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等 著,张悦 等 编针对我国当前绿色公共建筑的研究和设计中,存在对地域气候适应性关注不足,存在重设备及围护结构性能的提升、轻空间组织和形体优化等问题。本书以全寿命期地域气候适应性优先为导向,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重点从建筑形体空间设计维度分析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素,定量解析其形体空间设计参数与地域气候参数的耦合关系,揭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地域气候适应机理,形成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开发绿色公共建筑形体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工具。 主要章节包括: 归纳绿色公共建筑适应地域气候的典型模式、构建绿色公共建筑适应地域气候的形体空间参数框架、基于形体空间地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公共建筑数据库构建、基于形体空间地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公共建筑评价工具研发、“场地-风适应”机理研究、“场地-热适应”机理研究、“形体-风适应”机理研究、“形体-热适应”机理研究、“空间-风适应”机理研究、“空间-热适应”机理研究。
-
适应严寒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何楠 等 著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履“3060”碳目标,践行建筑领域的绿色和低碳发展路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建筑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图书在建筑学范畴内,强调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本体在绿色建筑重要作用。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厘清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与结构、机电、设备等技术间的协同和有机融合关系,进而在理性创作的框架内,拓展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共分为5部分,包括:F设计架构;C气候;P场地设计;B建筑设计;T专项技术。本册结合高纬度、长期超低温的严寒地区气候特征和公共建筑的类型特点,以防寒、保温、节能、排雪、防冻害等关键问题为导向,坚持以设计师为主导,以运用空间模式语言为核心,形成了从“场地规划——建筑本体——技术协同”三个维度的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对严寒地区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性能和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对我国严寒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精细化、高效科学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与借鉴价值。
-
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设计董莉莉,胡望社,邬锦,李俊钊 著随着地下空间不断向纵深开发力度的加大,超深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首先面临人员安全疏散的技术难题,现行设计规范又均未涉及。 本书从建筑设计层面出发,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的人员疏散展开探索性的研究。首先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中危害性最da的火灾起因及特点进行分析,找出人流疏散规律,从而确立安全疏散条件;其次分析总结地下公共空间应急疏散设施、人员水平疏散和垂直疏散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要点;最后针对超深地下公共空间水平面积和垂直高度大的特点,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安全疏散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解决方案,并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pathfinder火灾疏散软件对几种设想的安全疏散模式进行了模拟分析,制定了较为可行的水平和垂直疏散相结合的快捷疏散方案,同时对模拟疏散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力求找寻合理的超深地下公共空间安全疏散模式。
-
像建筑师一样思考[美] 豪·鲍克斯 著,王靖硕 译为了建造我们所需的建筑,我们有三种选择:雇一位建筑师,成为一位建筑师,或者学会像建筑师一样思考。 鲍克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建筑创作中来,并将本书组织成一系列写给朋友和学生的关于建筑创作过程的解惑信。 在这16封信中,他阐述了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建造,如何看待和欣赏好的建筑,如何理解设计过程,如何与建筑师一起工作,或如何成为一位建筑师。他还简要概括了世界建筑史,并列出了可供学习的建筑书目和参观的建筑作品。 一本书娓娓讲述建筑的核心内涵及其社会、文化延展,适合建筑系学生、建筑从业者以及普通大众阅读。
-
古建奇谈遗介 著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是如何演变的”“如何欣赏一个××”“××有话说”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活”起来。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
建筑识图与构造庞亚芳,刘小聪 编本书内容分为建筑识读基础、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民用建筑构造的认知与表达、工业建筑构造的认知与表达四大模块。建筑识读基础,从图形表达的基本知识入手,依次介绍了投影相关理论以及不同类型投影图形的产生和绘制方法;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例分别介绍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以及室内给排水施工图的基本识读技巧与绘制方法;民用建筑构造的认知与表达与工业建筑构造的认知与表达,则分别介绍了民用建筑六大部位和单层工业厂房的构造基础知识。全书从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形成、表达方法、表达内容等方面对如何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进行了完整的描述,并通过建筑各部位构造的描述对建筑认知和图纸识读进行了深化。本书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城镇规划、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及物业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还可作为成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岗位培训的参考用书。
-
圆明园颐和园内廷三处会同现行则例李博 著《圆明园颐和园内廷三处会同现行则例》是清代乾隆年开始,营造圆明园、颐和园等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时确定的建筑、器物样式的用料、用工、用银等匠作标准及规范尺寸的范本。该书为两函、四十八册,除了目录一册之外,其余四十七册均为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北京西郊其他三山五园、北京内城的建筑、家具、陈设等内容的样式尺寸的记载和用工、用料数量的记述。作为传承至今的清代内府钞本的孤本,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对于该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出版,对北京史研究、清代北京园林建筑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是我们今后进行清代北京历史遗迹,清代皇家园林、宫殿的保护和修复极为重要的文献依据。因此,本项目的整理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更具有现实的文化影响。
-
园林景观设计与表现研究肇丹丹,赵丽薇,王云平 著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与表现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并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园林设计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