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沈霞,李雪斌 编《神经病学(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用 第2版)》具有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特点。《神经病学(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用 第2版)》供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师生使用。
-
异常心理学[美] 杰弗里·S.尼维德,[美] 斯潘塞·A.拉瑟斯 著,唐苏勤,李秋霞,陈淑芳,高宜 译《异常心理学》一书的三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心理障碍与异常行为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他们基于新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对全书进行了重组、加入了 DSM-5的诊断标准、参考了全新的科研进展以及扩展了异常行为的范围等。全书共计 15 章,前三章和最后一章为总论,集中介绍了异常心理学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要的理论观点,异常行为的分类、诊断、治疗以及有关的法律问题;第 4 章到第 14 章着重介绍了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它们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成因的理论观点以及预防和治疗等。
-
精神病学赵靖平 著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为满足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和来华留学生教学的需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本套教材。本教材为英文版规划教材之一,在引进外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编,以使知识体系和主要内容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
神经生理学赵铁建,郭健 著以上版教材为基础,结合调研反馈意见,汲取成果,改进不足,针对目前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与各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中医思维特点、体现医考结合;体现中医药新进展、新方法、新趋势等,并进一步精简教材内容,加强图文并茂。
-
精神障碍康复与护理崔勇,许冬梅 著暂缺简介...
-
行为医学白波 著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宗旨在于为医院、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培养能够掌握扎实心理学理论、方法、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与技能的专兼职心理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其重要特色是将医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心身共治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套教材力争达到上述目标,同时制作融合教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实践技能培养。
-
戒瘾论韩思慧 著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加,诱惑不断增多……,由此造成的各种瘾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瘾性,如赌瘾、酒瘾、烟瘾、毒瘾、色瘾等没有绝灭;同时,新的形形色色的瘾性,如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科技产品相关的瘾性,又正在而且还将会层出不穷地生发出来。许多人不仅仅患有某一种瘾性,而是同时患有多重瘾性。不少人自认为或不被认为有瘾,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带有某种或多种瘾性。 这些瘾性轻则伤害自己,重则严重地伤害他人、危害社会。长期以来人们就与这些瘾性作着斗争,寻求戒除瘾性的有效方法。戒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重大课题,以保障人类既能享受科技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快乐,同时又不至于被其迷惑与控制。 各种各样的瘾性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你存在某种瘾性,也许你的亲朋好友存在瘾性使你感到困扰与担忧。对于没有瘾症的读者,这本书指导如何正确识别各种瘾性及瘾欲、如何控瘾以防堕入瘾性的陷阱。对于有瘾症的读者,这本书指导如何一步一步地消除瘾性。对于相关专业人士,这本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有关当代瘾性概况,各种瘾性的分类与表现,以及目前国内外有关瘾性与戒瘾的研究动态、水平和方向。同时介绍如何识别瘾性与如何控瘾,以防堕入瘾性的陷阱。 第二部分在对欲望及瘾欲从哲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脑神经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欲望行为理论的ABCD模型。该模型强调把瘾性的欲望作为戒瘾的突破口,以达到有效戒瘾的目的。 第三部分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全面探讨瘾性与戒瘾。把传统心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考察与分析瘾性与戒瘾,总结出瘾性和戒瘾的基本规律。鉴于这一部分理论性与专业性较强,作者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语言来阐述,尽可能地用较多的直观形象的图表曲线来说明。作为一般读者,可以学习了解如何分析总结出瘾性及戒瘾规律,同时还可以学习了解一点量子力学。如果尚不明白某些概念与公式,不要紧,能懂多少算多少,然后具体地应用到第四部分的戒瘾实践中即可。 第四部分基于所提出的戒瘾理论,提供戒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包括如何做好戒瘾准备、认清瘾欲与瘾性、消除瘾欲、消除瘾因、迈向戒瘾的新生活等。这一节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最后概括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戒瘾公式,简单明了,不难理解,也不难具体地执行。
-
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 著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第1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1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第1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
精神病学郝伟,陆林 著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一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一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一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
-
精神医疗社会工作叶锦成 著《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以作者在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三十多年的临床实务、督导、教学及研究之心得,尝试为精神医疗社会工作重新勾划出信念、理论和实践。《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全书“以人为本”,将精神病人士的主观经历、感受等,作为实践的核心取向,重新阅读精神病人士的内在世界和复原历程,并以丰厚的实践案例,说明社会工作者应有的独特干预手法、信念和取向;在尊重、沟通、理解、发展潜能、人道的治疗环境中,从不同的病征中解脱出来,重塑自我,倡导应有的权益,在小区中康复和复原起来,重新过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更重新提出心理治疗中的基本元素之深层反思,精神医疗社会工作应不在乎追逐或跟随著名的心理治疗模式之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地位,而是在透析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中的共同基本元素,从同理心、关系、交流、影响、聆听、真诚、专注、投入中,去帮助案主重拾生命和复原的动力,并且在不同的维度中,重塑案主的自尊、自信、社会功能和在逆境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