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

作者:刘艳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01

ISBN:9787300311623

定价:¥10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教义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我国刑法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而展开探索,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刑法的一种态度和研究刑法的方法,而且是一个以刑法规范为起点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深受古典黑格尔法哲学(而非新黑格尔主义法哲学)和现代新康德主义法哲学(而非古典康德主义法哲学)的影响,但又对它们的法哲学立场与观点进行了基于当下时代与作者个人立场的扬弃。基于犯罪论体系对刑法研究范式之影响,主张我国刑法学研究应实现从经验论到规范论之转型。
作者简介
  刘艳红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政法论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主任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项目“立法公众意见综合分析及法律条文智能审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2项。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实质刑法系列”——《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实质刑法观》《实质犯罪论》《实质出罪论》,《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并入选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企业合规中国化的民行刑体系性立法》《法律人的谋生与谋道》《行政刑法的一般理论》《预惩协同型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战略问题研究》等著作近10部;主编教材《刑法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目录
目 录
上 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提出
第一章 犯罪论体系的去平面化与阶层化 3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如何促进平面四要件体系形成 4
二、主客观相统一体系核心问题:平面化之分析 7
三、主客观相统一平面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危害 13
四、结 语 47
第二章 三阶层抑或二阶层:阶层体系之选择 51
一、三阶层vs二阶层:当下中国犯罪论体系新争点 51
二、中国三阶层的性质:形式古典犯罪论体系 54
三、实质二阶层:中国三阶层“分离命题”破解之必然 57
四、结 语 83
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与实质二阶层的法治根基 85
一、我国刑法目的、任务与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存在的问题 85
二、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功能、使命的错位与社会保护功能的强化 89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经典罪刑法定原则法治理念之契合 92
四、结 语 102
第四章 犯罪概念“但书”与实质二阶层的出罪功能104
一、《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但书”出罪功能之肯定105
二、“但书”出罪功能于平面四要件体系定位之尴尬 108
三、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之自洽性 114
四、结 语 122

中 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本体
第五章 实质二阶层的客观违法性理论:结果无价值论 127
一、人的主观要素、结果/行为无价值论与阶层犯罪论体系 127
二、主观要素的性质与地位争点:违法性要素抑或有责性要素 128
三、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之批判:对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冲击 132
四、少数特殊主观的违法要素:结果无价值论立场的展开分析 140
五、结 语 155
第六章 实质二阶层客观违法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156
一、问题的由来 156
二、客观归责理论的定位:因果关系理论抑或构成要件理论 157
三、客观归责理论作为解决因果关系问题理论的系列质疑与批判 164
四、实质二阶层体系下因果关系理论的方向:相当因果关系说 184
五、结 语 190
第七章 实质二阶层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中过失犯的本质 192
一、过失犯的本质:结果预见义务抑或结果回避义务 193
二、新过失论之提倡:以结果回避义务作为过失犯本质 194
三、新过失论立场定位:结果无价值论或行为无价值论 204
四、如何运用新过失论限定过失犯的刑法处罚之范围 210
五、结 语 219
第八章 实质二阶层主观责任构成要件之期待可能性理论 221
一、实质二阶层规范责任论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理论问题 221
二、主观责任视野下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现实情况与功能分析 224
三、调节性刑罚恕免事由: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有的功能定位 233
四、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刑法调节性法律原则之调节范围 237
五、结 语 246

下 篇 实质的犯罪论之展开:以共犯论为链接
第九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实质二阶层体系的试金石 251
一、共(正)犯理论发展动向:客观实质共(正)犯论 253
二、客观实质正犯论的学说态势:当今正犯理论主流学说 265
三、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与客观实质正犯论体系上的一致性 272
四、兼论―――区分制正犯体系之提倡与单一制正犯体系之反对 284
五、结 语 287
第十章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一) 290
一、共谋共同正犯:以客观实质共犯论为背景 290
二、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来源、发展变化与现状 291
三、中国刑法语境下共谋“共同犯罪”到共谋“共同正犯” 297
四、共谋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基于限缩之立场 309
五、结 语 327
第十一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的共谋共同正犯论(二) 328
一、我国刑法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误区及成因分析 328
二、共谋共同正犯论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一致性 358
三、共谋共同正犯的处罚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 361
四、结 语 368
第十二章 客观实质共犯论视野下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370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如何认定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 371
二、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 373
三、脱离基准的具体化: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之贯彻 380
四、结 语 397
参考文献 399
代跋 实质二阶层体系与中国刑法研究范式转型 419
后 记 433
第二版后记 435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