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知与道:语言、逻辑与哲理探析
作者:杨晓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01
ISBN:9787522701608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成果为一项语言哲学与比较哲学的综合研究,通过语言、逻辑与哲学三个维度(或曰三种进路),对“知”与“道”这两个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考察,旨在探析两者间张力所展现的形而上意蕴,并从中揭示中西哲学的不同特质,突显中国哲学“由词通道”“道不离器”及“道在伦常日用”之精神。
作者简介
杨晓波 男,1981年生,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现任职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语言哲学、比较哲学、日本哲学、翻译学等;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9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之缘起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进路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各章概要
第二章 “知”与“道”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从“语言批判”到“默会认识”
第二节 西方哲学中的“语言批判”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中的“语言批判”
第四节 中西哲学中的“默会认识”
第三章 “知”与“道”的语言分析Ⅰ:“知”,“道”“知道”,与“不知道”
第一节 “知”
第二节 “道”
第三节 “知道”与“不知道”
第四章 “知”与“道”的语言分析Ⅱ:“不知道”种种
第一节 安德烈·库克拉的分类Ⅰ(按程度)
第二节 安德烈·库克拉的分类Ⅱ(按性质)
第三节 西尔维亚·乔纳斯的分类
第四节 梁瑞清的分类
第五节 本书的分类
第五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Ⅰ:“场所逻辑”的视角
第一节 关于逻辑观
第二节 西田几多郎与“场所逻辑”
第三节 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挑战
第四节 “场所逻辑”与“不知道”
第六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Ⅱ:我们缘何“不知道”
第一节 从“有的场所”观之
第二节 从“相对无的场所”观之
第三节 从“绝对无的场所”观之
第四节 从系词“是”的视角观之
第七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Ⅲ:对“不知道”之道
第一节 道“不知道”的逻辑可能性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的“显示”
第三节 冯友兰的“负的方法”
第四节 道家的方法
第五节 禅宗的方法
第六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方法
第八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Ⅰ:词与道
第一节 “可道的”与“不可道的”
第二节 “由词以通道”
第三节 语言、世界与超越
第九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Ⅱ:迈向“后语言哲学”
第一节 “后语言哲学”展望
第二节 李泽厚的“后语言哲学”
第三节 “有”哲学与“无”哲学
第四节 中国哲学之登场
第十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Ⅲ:语、默的体验性
第一节 言说源于体验并归于体验
第二节 体验,让语言消失在幸福之处
第十一章 结语:道在伦常日用中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研究之缘起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进路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各章概要
第二章 “知”与“道”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从“语言批判”到“默会认识”
第二节 西方哲学中的“语言批判”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中的“语言批判”
第四节 中西哲学中的“默会认识”
第三章 “知”与“道”的语言分析Ⅰ:“知”,“道”“知道”,与“不知道”
第一节 “知”
第二节 “道”
第三节 “知道”与“不知道”
第四章 “知”与“道”的语言分析Ⅱ:“不知道”种种
第一节 安德烈·库克拉的分类Ⅰ(按程度)
第二节 安德烈·库克拉的分类Ⅱ(按性质)
第三节 西尔维亚·乔纳斯的分类
第四节 梁瑞清的分类
第五节 本书的分类
第五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Ⅰ:“场所逻辑”的视角
第一节 关于逻辑观
第二节 西田几多郎与“场所逻辑”
第三节 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挑战
第四节 “场所逻辑”与“不知道”
第六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Ⅱ:我们缘何“不知道”
第一节 从“有的场所”观之
第二节 从“相对无的场所”观之
第三节 从“绝对无的场所”观之
第四节 从系词“是”的视角观之
第七章 “知”与“道”的逻辑分析Ⅲ:对“不知道”之道
第一节 道“不知道”的逻辑可能性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的“显示”
第三节 冯友兰的“负的方法”
第四节 道家的方法
第五节 禅宗的方法
第六节 中国古典诗学的方法
第八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Ⅰ:词与道
第一节 “可道的”与“不可道的”
第二节 “由词以通道”
第三节 语言、世界与超越
第九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Ⅱ:迈向“后语言哲学”
第一节 “后语言哲学”展望
第二节 李泽厚的“后语言哲学”
第三节 “有”哲学与“无”哲学
第四节 中国哲学之登场
第十章 “知”与“道”的哲理探析Ⅲ:语、默的体验性
第一节 言说源于体验并归于体验
第二节 体验,让语言消失在幸福之处
第十一章 结语:道在伦常日用中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