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科幻创作百科全书森濑缭本书总结了创作包含科幻要素的故事时想要知道的关键字,收集了很多对科幻创作有帮助的话题。本书内容分为“科学技术”“巨型建筑”“生命”“世界·环境”“宇宙”以及“主题”六大板块,讨论了现实和未来的科学技术、各类体型巨大的人造建筑、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科学技术带来的世界和环境的变化、宇宙开发和外星生命、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科幻主题,从现实科研成果、科幻应用以及科幻创作指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本书助力科幻作品的创作,是一部有趣且实用的科幻大百科,适合对科学和科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
太空旅行史[德]君特 西法特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众多载人、不载人航天活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都详细记录在本书中:东西方两个超级别大国上演太空竞赛;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标志着太空竞赛结束;科研卫星和应用卫星捷报频传,星际探测器不断取得突破,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的认识;目前正致力于建造国际空间站,为太空服务于科研和日常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欧洲各国为此也做出重要贡献。
-
再探大爆炸[英]约翰·格里宾 著,卢炬甫 译茫茫宇宙始终是人类赞叹和歌咏的对象。可是,宇宙从何而来?它是否永远如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这些问题留给宗教和哲学,不是归功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就是将其当作形而上学者苦思冥想的话题。然而今天,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构建一幅宇宙诞生与演化的生动图像:宇宙起源于100多亿年前的一个“原始火球”,或曰“大爆炸”,在经过极其猛烈的暴胀之后,不断膨胀和演化,直到形成现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20世纪90年代,COBE卫星测定了宇宙微波能量的微小变化,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广受赞誉的科普作家和宇宙学家约翰·格里宾在本书中综合了最新科学发现,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及其最终的命运。从托勒玫、哥白尼、赫歇尔到哈勃,无数天文学家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的目光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我们生存于其中的整个宇宙。本书不仅将带您领略这一激动人心的科学历程,其笔触更深入到现代物理学的最前沿,生动地描述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奇葩——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和由普朗克、玻尔、海森伯等人奠基的量子物理学,如何在20世纪后半叶汇聚于宇宙学研究之中,并最终为我们初步揭开了宇宙的创世之谜。本书追踪了大爆炸理论的来龙去脉,不但向您展示了现代宇宙学的巨大成就,更让您身临其境地接触那些伟大的科学先驱者们,正是站在他们肩上,我们才有可能看得如此真切、如此深远。
-
NASA火星探索简史[美]皮尔斯·比佐尼登陆火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科普作家皮尔斯·比佐尼在本书中讲述了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探索火星的历程, 精心挑选了这一过程中的多幅精美图片,包括艺术图和实拍照片,全方位地展示了火星表面的景象,介绍了人类在火星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几年人类在火星可能取得的成就。本书先介绍了在用探测器探索火星之前, 大众和科普作家想象中的火星。然后详细地讲述了NASA 早期的“水手” 号、“海盗” 号和停滞20多年后重新开始探测火星后的一系列火星探测器, 并展示了它们拍摄的火星图像。最后畅想未来,介绍了正在研发过程中的设备与未来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本书内容丰富、图片精美,适合航空航天爱好者和科普爱好者阅读。
-
星汉灿烂李亮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最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读者可以通过天文这个窗口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
你好!火星王立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本书使用200余张图片,全程记录天问一号的“探火”之旅,分《去火星》《在路上》《到站了》《落下去》《走着瞧》五章,分别聚焦天问一号任务的重要阶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大量火星科普知识和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空间应用学、航天工程学等学科知识,深度解析火星探测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完美展现中国航天的精神风貌。
-
空间简史[意]托马斯·马卡卡罗,[意]克劳迪奥·M. 达达里自人类第一次用步伐丈量大地,探索空间的脚步就从未停止。空间是什么,空间里有什么,空间的边界在哪里?从古至今,人类对空间的理解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文明与科技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向前。史前时期,人类对天空和地面空间形成了最初的认知。在早期文明中,先人用神话确立“我们在哪里”的最初答案。时光轮转,古人逐渐勾勒出复杂美丽的地图,并且能够利用星座找到方向。在中世纪,计算和导航工具更加完善,新大陆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空间的认知,随之而来的探索迅速填满了古老羊皮纸地图上的空白。在当今时代,望远镜拉近了我们与天空的距离,新的天体被不断发现。星云变成了星系,星系汇成茫茫星河,融入无涯宇宙,但仍不断有新的理论重塑着宇宙的轮廓。过往的理论或被证实、或被推翻,而广袤的空间却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后来的我们”去发现,去留下新的足迹。
-
地球[英] 伊恩·斯图尔特“BBC科普三部曲”是一套经典自然博物科普书,包含《地球:行星的力量》《海洋:深水探秘》《生命:非常的世界》,是BBC经典自然纪录片的同步图书,分别从地球的诞生和运行机制、不同海域的特征和影响、地球生命非凡的进化和生存本领,来全面讲述自然的故事。《地球:行星的力量》BBC运用高端拍摄科技,历时三年,远赴世界各地,探索地球如何运转,逐一介绍塑造地球并维持生命的五种力量:天体碰撞、火山、大气层、海洋和冰川。著名科普作家伊恩·斯图尔特和约翰·林奇用令人震撼的图片和最新科学发现,讲述关于地球的诞生、生命和未来的史诗故事。来自地球“孪生兄弟”的撞击如何形成了今天的月球?地球又是如何从长达几百万年的冰冻期活过来的?地球是如何升温的?地核又是如何发挥它的“热动机”作用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火星又是如何挽救了地球?地球能够维持复杂的生命,得益于大量的幸运与巧合。经历了45亿年来自“地心的搅动”和“太空撞击”,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成为一颗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但如今,在21世纪初,地球正面临着由人类活动带来的新威胁: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污染日益严重。虽然科学家们预测,在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上的生命会随着太阳的急剧升温和膨胀而消亡,但人类的某些行为是否加快了这一进程呢?人类的未来命运如何,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现在是回顾非凡的生命历程、给地球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的最佳时机。
-
极简万物史[澳],大卫·贝克,[David,Baker]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在时光的洪流中,我们身在何处?这本200来页的小书,以宏阔的视野和浅易的文字,解答了我们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诸多困惑。时间、世界、生命,一切皆源于大爆炸。自那以来的138亿年里,从宇宙的诞生,到地球的形成,再到第一个细胞的出现,之后人类的产生与主宰地球,其间一以贯之的,是复杂性的显著增加。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了大胆而不失严谨的推演,畅想百年、万年、亿年来人类与宇宙的可能性。若有一天人类真正迈向星辰大海,本书或将成为他们了解人类往昔的入门书。
-
吸入黑洞[日]威严士如果人落到太阳上会怎样?如果地球重力突然变成10倍,会怎么样呢?如果人的大脑被100%使用成为可能,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些天马行空的科学假设一定被许多人在脑海中设想过,关于宇宙、动物、地球和人体,人类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自身,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本科普读物汇集了这些关于“假如”的奇思妙想,为这些看似荒诞无理的假设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推论,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插图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读者可以跟随“威严士”的脚步探寻科学的奥秘,了解到科学假设背后的知识和原理,在趣味中学习和思考,深化对于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