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南宋宁宗朝前期政治研究
作者:李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ISBN:9787532593972
定价:¥8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南宋宁宗朝前期的十四年处于韩侂胄专权时期,在此期间,韩侂胄经历了一个由以外戚、近习身份专权到以平章军国事即宰相身份专权的转变。本书的主旨即在于探讨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并在这一脉络下对绍熙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一系列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重新加以审视。
作者简介
李超,1987年出生,2017年获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政治史、文化史,已在《中山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包括《周必大、朱熹与吕、范解仇公案——兼论南宋政治上的调和思想》、《历史书写与历史事实:宋金和战与韩侂胄之死》、《景献太子与南宋开禧、嘉定之际的政争》等。
目录
序 言 ………………………………………………………… 徐 规 (1 )
序 ……………………………………………………………… 曹家齐 (1 )
绪 论 ………………………………………………………………… (1 )
一、选题缘起…………………………………………………… (1 )
二、研究回顾…………………………………………………… (6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
章 从内禅到党禁………………………………………………… (22 )
节 绍熙内禅的必要性质疑………………………………… (25 )
第二节 赵汝愚策动内禅之原因………………………………… (34 )
第三节 振作皇权与党禁的兴起………………………………… (48 )
结 论……………………………………………………………… (65 )
第二章 庆元党禁的“虚像” ………………………………………… (67 )
节 元党禁阴影下的庆元党禁…………………………… (68 )
一、韩侂胄对于反对派的处置………………………………… (68 )
二、韩侂胄对于反对派行为的包容…………………………… (78 )
三、反对派士人的另一种应对………………………………… (86 )
四、调和思想与党争双方……………………………………… (92 )
第二节 庆元“伪学逆党籍”真伪考论 ………………………… (100)
一、学界关于党籍问题的讨论………………………………… (100)
二、朝廷并未颁行党籍………………………………………… (104)
三、赵汝愚等以“逆党”得罪非实 …………………………… (110)
四、李心传记载“党籍”之初衷 ……………………………… (113)
第三节 党禁期间的两次科举…………………………………… (120)
一、党禁期间朝廷对科举的政策……………………………… (120)
二、倪思与庆元二年科举……………………………………… (125)
三、黄由与庆元五年科举……………………………………… (132)
结 论……………………………………………………………… (138)
第三章 调停势力与党禁的松弛……………………………………… (139)
节 余端礼、郑侨与庆元初年的调停 ……………………… (141)
第二节 高宗吴皇后推动下的调停……………………………… (152)
第三节 新一轮反道学行动的展开……………………………… (158)
第四节 庆元五年的反道学浪潮………………………………… (165)
结 论……………………………………………………………… (174)
第四章 韩侂胄的困境与北伐………………………………………… (177)
节 韩侂胄专权的性质……………………………………… (178)
第二节 韩侂胄与宦官势力的冲突……………………………… (182)
第三节 韩侂胄与三宫之关系…………………………………… (187)
第四节 韩侂胄与韩、杨二后之关系 …………………………… (191)
第五节 平章军国事与北伐……………………………………… (202)
结 论……………………………………………………………… (221)
第五章 韩侂胄之死新释……………………………………………… (223)
节 北伐受挫后韩侂胄的政策转向………………………… (225)
第二节 金章宗的应宋之策……………………………………… (230)
第三节 方信孺的三度使金……………………………………… (234)
第四节 韩侂胄“再度用兵”之说的形成 ……………………… (245)
第五节 诛韩政变的真相………………………………………… (255)
结 论……………………………………………………………… (264)
第六章 “共治”理想的破灭与史弥远上台 ………………………… (267)
节 对君臣“共治”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 ………………… (270)
第二节 现实政治的挑战………………………………………… (274)
第三节 太子参决与史弥远上台………………………………… (284)
结 论……………………………………………………………… (294)
结 论…………………………………………………………………… (295)
参考文献………………………………………………………………… (300)
一、古籍………………………………………………………… (300)
二、近人论著…………………………………………………… (304)
后 记…………………………………………………………………… (312)
序 ……………………………………………………………… 曹家齐 (1 )
绪 论 ………………………………………………………………… (1 )
一、选题缘起…………………………………………………… (1 )
二、研究回顾…………………………………………………… (6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
章 从内禅到党禁………………………………………………… (22 )
节 绍熙内禅的必要性质疑………………………………… (25 )
第二节 赵汝愚策动内禅之原因………………………………… (34 )
第三节 振作皇权与党禁的兴起………………………………… (48 )
结 论……………………………………………………………… (65 )
第二章 庆元党禁的“虚像” ………………………………………… (67 )
节 元党禁阴影下的庆元党禁…………………………… (68 )
一、韩侂胄对于反对派的处置………………………………… (68 )
二、韩侂胄对于反对派行为的包容…………………………… (78 )
三、反对派士人的另一种应对………………………………… (86 )
四、调和思想与党争双方……………………………………… (92 )
第二节 庆元“伪学逆党籍”真伪考论 ………………………… (100)
一、学界关于党籍问题的讨论………………………………… (100)
二、朝廷并未颁行党籍………………………………………… (104)
三、赵汝愚等以“逆党”得罪非实 …………………………… (110)
四、李心传记载“党籍”之初衷 ……………………………… (113)
第三节 党禁期间的两次科举…………………………………… (120)
一、党禁期间朝廷对科举的政策……………………………… (120)
二、倪思与庆元二年科举……………………………………… (125)
三、黄由与庆元五年科举……………………………………… (132)
结 论……………………………………………………………… (138)
第三章 调停势力与党禁的松弛……………………………………… (139)
节 余端礼、郑侨与庆元初年的调停 ……………………… (141)
第二节 高宗吴皇后推动下的调停……………………………… (152)
第三节 新一轮反道学行动的展开……………………………… (158)
第四节 庆元五年的反道学浪潮………………………………… (165)
结 论……………………………………………………………… (174)
第四章 韩侂胄的困境与北伐………………………………………… (177)
节 韩侂胄专权的性质……………………………………… (178)
第二节 韩侂胄与宦官势力的冲突……………………………… (182)
第三节 韩侂胄与三宫之关系…………………………………… (187)
第四节 韩侂胄与韩、杨二后之关系 …………………………… (191)
第五节 平章军国事与北伐……………………………………… (202)
结 论……………………………………………………………… (221)
第五章 韩侂胄之死新释……………………………………………… (223)
节 北伐受挫后韩侂胄的政策转向………………………… (225)
第二节 金章宗的应宋之策……………………………………… (230)
第三节 方信孺的三度使金……………………………………… (234)
第四节 韩侂胄“再度用兵”之说的形成 ……………………… (245)
第五节 诛韩政变的真相………………………………………… (255)
结 论……………………………………………………………… (264)
第六章 “共治”理想的破灭与史弥远上台 ………………………… (267)
节 对君臣“共治”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 ………………… (270)
第二节 现实政治的挑战………………………………………… (274)
第三节 太子参决与史弥远上台………………………………… (284)
结 论……………………………………………………………… (294)
结 论…………………………………………………………………… (295)
参考文献………………………………………………………………… (300)
一、古籍………………………………………………………… (300)
二、近人论著…………………………………………………… (304)
后 记…………………………………………………………………… (3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