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文化多样一体的法哲学刘国利 著文化多样一体法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田野调查方法、比较方法、文化的两向思维方法和多向思维方法、文化的历史分析方法等。
-
民法典与罗马法徐国栋 著《民法典与罗马法(中国法学前沿·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民法典,由“穿过新冠肺炎危机入典的《民法总则》”“我国《民法典》规定的纯粹法律行为的罗马法起源、比较法沿革和本土适用”“《民法典》不采用债法总则的本国立法史和比较法依据”等12篇论文组成;第二部分罗马法,由“《学说汇纂》38位作者的籍贯研究”“当自由遭遇皇库利益以及其他利益”“罗马法中的客体作伪型诈骗罪向后世的主体作伪型诈骗罪的演变”等6篇论文组成。《民法典与罗马法(中国法学前沿·研究生教学参考书)》核心部分是“中国民法典的罗马法基础”,也是作者研究成果集中的部分,即从罗马法出发,深入研究我国《民法典》有关条文的来由、比较法状况以及司法适用建议等。《民法典与罗马法(中国法学前沿·研究生教学参考书)》指出民法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历史问题并发源于罗马法,离开了历史背景,对《民法典》有关条文的理解就会陷入想当然的结论。研究罗马法历史,研究罗马法中各种法条内容,是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的需求,如何理解《民法典》条文规定,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该书的18篇论文都是朝这个方向做出了努力的。
-
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发展研究报告宁立志 等 著本研究报告聚焦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变迁以及近五年反不正当竞争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和学术研究状态,从发展脉络、规范解读、数据分析等维度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度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便于读者领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体系、历程和精髓。在内容架构上,本研究报告分为六章:首章既从宏观层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展作详细追踪和呈现,亦从微观层面对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作精要分析;第二至第六章则分年度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则修订、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以及学术研究,进行了新旧法条比对、实务数据分析、学术成果揽要等向度的整理和加工,全面阐释了十三五规划期间(2016—2020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实务动态和理论发展,既为把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制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也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与司法实践的精进及良好营商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理论借鉴。
-
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实施机制的选择程玉 著公法责任属性决定了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实施机制具有二元性,既可以是行政机制,也可以是司法机制。本书通过制度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两种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实施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两种机制的功能优劣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立法者对二者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两种不完善工具间的选择。基于尊重我国已经确立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双轨式混合实施机制”的前提,本书借鉴域外法制经验,对我国生态损害法律责任实施机制的变革提出了制度完善建议。
-
海事电子数据的证据法问题研究高波 著本书正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了海事电子数据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本章首先对“海事”“电子数据”“海事电子数据”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研究的范围。第二章研究了海事电子数据的分类与证据价值分析。本章从最基本的航海仪器出发,不仅阐明了产生海事电子数据的物质基础,还对海事电子数据进行了分类研究,最终分析了海事电子数据的证据价值。第三章分析了海事电子数据的收集与保全。电子数据与传统证据的差异在收集与保全环节表现得比较突出。第四章探讨了海事电子数据的举证与质证。第五章研究海事电子数据的认证。第六章进一步展望大数据时代海事电子数据的证据法实践。结语部分在综合上述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海事电子数据与电子证据、电子数据的异同,由此得出海事电子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数据类型,在司法运用各环节不仅要遵从电子数据的一般规定,还要适用独特的海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结论。
-
现代化进程中的村域社会惠霞 著本书从七个方面展示村域社会现代化的微观过程。界定村域社会的内涵,梳理村域社会发展的理论脉络,归纳村域社会现代化中的政策变革历史。村域社会的百态生活,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留,也紧跟时代步伐,在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着巨变。
-
中德私法研究20 情势变更王洪亮,田士永,张双根,张谷,朱庆育 著本书为《中德私法研究》第20卷,本卷主题为:情势变更。 《民法典》第533条将情事变更原则纳入法典,且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相比,在规范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明确了情事变更所涉及合同的“基础条件”。其次,不可抗力与情事变更不再是法定的互斥事由。再次,增设了受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之重新协商权。最后,明确了裁量机构系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同时,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引发的民商事争议也多与情事变更原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即以情事变更为主题,安排主题报告、专题论文、专题译文与案例分析,从制度史、比较法、法官法等维度呈现情事变更制度的各个面向。
-
新时代普法创新与发展研究陈思明 著本书从多重治理角度深化对新时代普法理念、内容、效果的理论认识,充实新时代普法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拓展高质量研究视角、丰富法治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以普法方式增进对人民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需求和法治供给等体系化科学认识。同时,科学合理发挥普法在新时代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长期基础性法治作用。促进将新时代政治势能有效转化为新时代法治动能,增进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中的法治交流,促进新时代人民法治理念、法理思维、法治方式等科学普及。
-
证据法的理念张保生 著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更高水平的司法文明建设,需要以人们思想观念和证据意识的更新为先导,通过证据理念的转变推动证据制度的创新。与人的行为相比,“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为不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变化的结果,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一些错误的理念陷阱”。同样,中国证据法四十多年的成就也是证据法理念变化带来的结果,中国司法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未来,也取决于能否摈弃一些落后的证据理念。如果不能打破这些思想桎酷,现代证据法律制度是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本书分上下两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证据法理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上篇 证据法的逻辑理念:事实认定从“实事求是”向“实证求是”的理念转变、证据属性从“客观性”向“相关性”的理念转变、法律推理研究从“法律适用”向“事实认定”的理念转变、证据解释从“精确性”向“似真性”的理念转变、AI法律系统从“量刑模拟”向“证据推理”的理念转变。下篇证据法的价值理念:刑事审判从“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的理念转变、证据合法性调查从“侦调特权”向“控辩平等”的理念转变、司法文明从“口供裁判”向“证据裁判”的理念转变、证据制度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理念转变、证据立法从“打补丁”向“体系化”的理念转变。
-
批判法理与多元现代性蒋余浩 著罗伯托·昂格尔是巴西裔法理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家,其论述中始终存在一个通过法制改革推动社会变革的宏伟构想。与众不同的是,昂格尔的“法制变革”主张从根本上重构了西方现代法治,即突破现代法律科学加诸自身的种种限制,在守法与变法、法律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正常与反常、秩序与创新等对立范畴之间建立制度联系,在法律分析中公开进行有关多元的社会生活样式的争论,使“法律”从职业精英的修辞游戏变成民主抗争的公共论坛。本书在围绕昂格尔上述批判法理思想进行梳理的同时,着重关注了昂格尔的“西方现代法治原理多元可能性”的理论思考,针对昂格尔提出的变动世界的制度建设方案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