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法学
-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的中国解读杨坚争,王建波,杨立钒 著本书包括4章和附件。第*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条文解读”,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逐条进行了解释;第二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的热点问题解答”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起草背景的目的、原则和性质、起草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推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第三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立法背景”介绍了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部分国家和地区电子商务争议解决现状、网上争议解决的实践与应用前景;第四章“参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网上争议解决的技术指引》会议的工作总结”,汇集了13次参加起草工作会议的工作总结和参加出席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情况;附录收集了联合国贸法会第三工作组(网上争议解决)第三十到三十三届会议中国代表团发言记录、中国代表团的提案、关于制定“网上争议解决管理办法”的工作建议、《联合国网上争议解决技术指引实施细则》(专家讨论稿)等。
-
家国思想的秩序机制研究戴巍巍 著“家”与“国”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一般化的关系主体,“家”的文化绝对性与“国”、“个人”的相对性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家”为始的伦理思想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渊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对传统法秩序建构逻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解读,以及以此为基础实现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正是本文所期待达到的现实意义。本书聚焦于传统社会秩序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尝试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逻辑。通过对“家国”思想的渊源、流变与发展变化及其内外动机的描述,可以沟通作为传统文化系统之核心的“家国”思想与传统社会秩序这两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更能够在沟通清晰化过程中体现出的复杂性与偶在性特征的基础上,为传统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发展性、客观性乃至科学性提供论说之依据。
-
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与法治保护程守太,黄春海 著本书以法治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及产业化的影响和实践这一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所取得的新发展,特别是在绵竹年画保护地方立法、以传统年画为表现形式广泛参与法治宣传等方面进行的实践和尝试,进行了深人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保护路径,总结了绵竹市在保护绵竹年画以及发展绵竹年画产业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以及构建商业开发与利用非遗文化利益分享机制的思考。
-
新区治理法治化的理论探索与江北实践创新肖冰 著本书是对南京江北新区及南京自贸片区自设立以来在治理法治化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的阶段性回顾。编委会全面梳理了江北新区在致力提升新区及自贸区治理法治化水平、营造国际一流法治营商环境,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探索法治化市域治理、推动法律服务机制国际化等方面开展的诸多调研成果与改革举措,从中提炼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改革理念及举措,以期为助力新区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推进治理现代化、为国家*新区的治理法治化提供江北智慧与江北经验。
-
高科技风险决策过程的法律规制杨尚东 著本书旨在为涉及高科技的政府决策活动,诸如核电、转基因食品、化工项目等搭建一个合法性审定框架,即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在实体方面规制行政权力的恣意和专断。同时,在程序中充分引入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两种制度,从而使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时能兼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本书以核电项目的建设为切入点,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清洁能源匮乏的现实状况,中国需要大规模发展、使用核电,在可预期的未来,核电建设将会迎来一个建设高潮期。因此,本书以核电介入研究高科技风险决策过程的法律规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旧谱新曲刘文科 著近代中国逐步实现了司法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从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到审判程序都脱离了行政框架而“另立门户”,但在行政体系之外重造审判体系不仅会带来司法资源的紧张,也必然会引起新旧审判制度与程序间的冲突。本书在对清末民初司法改革“缺钱少人”这一“共识”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该时期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的传统与近代化,探讨了近代化过程中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在制约行政兼理司法以及实现司法公正过程中呈现出的司法功能与价值,提出了传统同样可作为司法资源为司法改革所用。
-
新时代枫桥经验及其治理法治化石东坡 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是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本书多维度深入论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多侧面展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围绕社会治理法治化这一主线论述法律与社会规范体系、乡村治理、县域法治以及检察监督与社会治理相衔接等新问题,提出健全治理机制、深化基层法治的理论判断与实践方案,有助于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解和应用。
-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证研究程守太,张毅,杨森 著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部分分为五个章节,涉及乡村振兴战略运行的总体制度逻辑、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探索等多个层面。经调研发现,绵竹市通过盘活上地资源、结合农林产业因势利导、积极引人社会资本、出台地方政策子以扶持,全域推进农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矿区转型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更是走出了具有绵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对于各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极具借鉴意义。第二部分为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汇编。
-
宏观国际法学论黄进 著《宏观国际法学论》收录了黄进教授从开始学术研究以来至今所发表的论文,其中涉及领域有国际私法、区际私法、国家豁免法、国际商事仲裁等,间或对法学基本理论有所涉及。本书分为法学理论幽探、国际私法探析、国家豁免探讨、区际私法探究、争端解决探微和名家法思探寻六编。从本书收录的论文可以看出对我国国际法有关学术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研究有关国际法的理论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冯张美 著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保险之间是否存在概念、构成及功能的差异?我国是否有必要就政策性农业保险单独立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构建应当考虑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又以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影响着制度的绩效?本书认为,避免静止、孤立的研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置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农业灾害救济系统的大范畴中,主要运用法经济学方法论来论证制度构建的系列问题,可使论证更具科学性、逻辑更为严密、结论更具说服力。本书依据法律成本收益理论、法律市场理论、法律供求理论、法律均衡理论等原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概念界定,解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比较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劣以及不同形态农业保险补贴的效能,并尝试以法律供给应满足市场需求为基调,在总结归纳境内外已有相关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系统探究制度架构的法经济学思路,确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目标,并就立法原则、主体规则、监管系统、支撑机制、责任框架等内容,系统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使之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