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国际关系
-
宋代东亚秩序与海上丝路研究黄纯艳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对宋代东亚秩序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论文合集,计有16篇论文,分别是“汉唐旧疆”话语下的宋神宗开边、宋神宗开边的战争责任与政治解说——兼谈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逻辑与现代话语、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谈判为中心、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雍熙战争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于阗与北宋的关系、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与控制手段、宋朝搜集境外信息的途径、从家训看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中国中古社会力量替嬗与国家应对、“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变革与衍生:宋代海上丝路的新格局、从“内陆人”到“沿海人”:宋代福建和浙东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的形成、宋朝与交趾的贸易、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演变—以唐宋为中心、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n
-
国际制度(美)莉萨·马丁,贝思·西蒙斯本书选取了自1986年以来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发表的涉及国际制度的主要研究途径的14篇文章。
-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导论白云真本书以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流派的研究传统为线索,揭示其理论流派内部的学术变迁,如自由主义、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建构主义等。书中不仅呈现出现当代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流派,而且注重论述古典国际关系思想,与此同时关注过程建构主义、道义现实主义、创造性介入等中国学者的理论与概念性努力,较为系统地展现出国际关系学科中复杂的学术场景、变化的知识谱系以及本土的理论探索。
-
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万明,杜常顺由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和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联合主办,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市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隆重开幕,本书即此次会议的论文集。包括《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命名及研究成果综述》《整体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源自青海的澜沧江即“黑水”考》《丝路古国“朅盘陀”名义新考》《汉代新疆丝绸之路北道路线探析》《后凉、南凉易代之际:西平大族与河湟地域政治》《隋大业四年榆谷长城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与丝绸之路的畅通》等关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推动丝绸之路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n
-
政治语言学卢婷婷本书借助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来考察俄罗斯政治语言学,系统引进并诠释其理论与方法,促进我国政治语言学的学科建构。
-
变局与平衡刘强本书对2017年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个专题分析,对中国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重大挑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能源合作,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的美国政策走向,全球能源市场尤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走势,全球能源治理和G20机制,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国际天然气市场走势,中东局势和沙特经济改革及其“2030年愿景”,以及专题研究如电动汽车、冬季供暖、废弃物发电等等。这些专题性研究仍然对今后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和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对接研究龙静,刘作奎,姬文刚自2012年正式诞生以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下简称“16 1合作”)已经经历了建章立制、夯基筑台、积厚成势、收获颇丰、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五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基础更加坚实、方向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自匈牙利于2015年首先同中国签署有关“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来,更多中东欧国家纷纷表现出参与中国倡议的迫切愿望。当前,“16 1合作”机制中的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和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中东欧地区成为了首个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全覆盖的重要地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推进“16 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坚持“互利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提出加强各方战略对接的建议。例如,在*出台的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之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达佩斯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各方强调愿以“16 1合作”为依托,继续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等重大倡议和各国国家发展规划相对接。中国的积极鼓励与支持大大激发了中东欧国家邀请中国参与到本国和本地区发展战略规划中的强烈意愿。中国参与多瑙河次区域的开发合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多个多瑙河沿岸国家向中国提出的建议。这些国家的积极建议对中方开展相关调研提出了迫切的任务需要。首先,多瑙河作为一条流经10个国家,流域面积覆盖几乎整个中东欧地区 的国际性河流,以其为基础的各类合作超越了传统的双边合作模式,构成了规模更大、参与主体更多、利益攸关方更为复杂的次区域合作模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地区一体化不确定性增强的新形势下,为何以多瑙河次区域作为中国与中东欧地区进行发展战略对接的可选项,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尽管中东欧各国地理位置相近,经济与社会当前所处水平和发展需求也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是16个国家还是在“16 1合作”机制下反复强调整个地区的多元性和彼此需求的独特性。因此,寻觅到一个在发展需求上具有广泛共识的合作领域,是在中国倡议框架下突破国别合作、推进地区合作的必要前提。对多瑙河中下游流域的治理和开发无疑是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合作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多瑙河次区域合作历史悠久,合作机制众多,各国依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与多瑙河的利益攸关程度也制订了不同的发展规划。同时近年来,欧盟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推出了全新的政策工具和合作平台。上述情况使得中国应该充分了解各个层面上的发展规划,研究对多瑙河治理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的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并将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进中国参与到多瑙河次区域合作的未来规划中。本课题的研究报告三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报告的*部分用比较多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欧盟于2010年推出的有关多瑙河治理和开发的*政策工具——“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报告的第二部分“中国倡议与欧盟多瑙河地区战略对接的可行性”转入了对中国参与多瑙河次区域合作机遇与挑战的具体考量。报告的*后对中国“16 1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多瑙河次区域的战略对接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
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China's Foreign Affairs is compil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olicy Planning of.the Foreign Ministry with a purpose to make clear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views o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o as to help Chinese and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 China's foreign affairs.
-
中东研究专辑余国庆主要内容:一,系统梳理欧洲与中东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第二,从政治和安全两大视角分析欧洲诸大国对中东的政策及问题,并以中东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案例揭示欧盟与中东关系及其变化。第三,分析欧盟与主要大国之间在中东问题上的利益与竞争,并把“欧盟—中东—美国”、“欧盟—中东—俄罗斯”、“欧盟—中东—中国”等三组关系归纳为“竞争”、“对抗”、“合作”。该项成果资料丰富,引述规范,分析及论述有一定新意,体现了在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性。
-
败退德黑兰(美)戴维·P.霍顿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持续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连选失败。这是美国和伊朗外交的一场悲剧,至今还影响着两国关系,是双方多年来互不信任和互不喜欢的记忆。该书讲的是伊朗人质危机如何把吉米?卡特带入总统连选的败局。该书更关注人质危机的几个阶段、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方面的表现,努力去了解这场人质危机中主要参与者的态度,以更广阔的的视野去解释为什么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军事营救的决定,行动是如何实施的,又是怎样失败的。该书既对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实例性分析,也对当时美国和伊朗关系的转变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既为研究人员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伊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见解,也对普通读者了解美国和伊朗的恩怨情仇提供了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