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文学研读杜平本著作由美国小说家、评论家及教育家阿尔洛·贝茨著,全文由一系列讲座、谈话组成,包括什么是文学、文学表达、为什么要研读文学文学研读方法、文学语言、经典的价值、当代文学、小说与生活、诗歌与生活等内容。著者主要通过系列讲座阐述文学研读的重要性和方法,分别介绍了经典阅读、小说阅读和诗歌阅读,强调了文学真实性、情感及想象等基本要素。同时著者也十分重视文学研读的教育意义及其对人生的寓意。该书紧密结合生活,突出了文学阅读与人生这一主题。
-
全健康视域下海南自贸港海岸线生态治理研究马金辉,黄美淳本书通过全健康理念的介绍,通过全健康相关卫生政策、公共政策、法律法规、重点治理领域及海南海岸线治理实践分析,把海南打造成具有人与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自贸港。
-
历史的记忆与想象陈广通这是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书,是作者近年来写作的文学研究论文的合集,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与作品,比如早期乡土派、社会剖析派、海派等流派,余华、格非、裘山山等作家。全书重点展现了文学创作与历史的关系,核心观点是文学(特别是小说)是作家记忆的重现与改装,文学可以是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对历史加工与想象的结果。同时,本书也涉及了对文学艺术创作方法的解析,比如小说与音乐的关系、风景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等。
-
国家传播学论丛 第二辑李红秀,张玉蓉《国家传播学论丛》(第二辑)由第四届国家传播学高层论坛的十几篇论文汇编而成。论文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书稿主要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开学术研讨,包括国家传播话语分析与理论建构、国家叙事与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新时代国家治理与网络传播、新时代助农直播的启示、传播学范式下的舞蹈传播理论建构等内容,为国家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演进研究张笑笑西方哲学的主题在近代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即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古希腊的自然本体和中世纪的上帝本体转向了人自身的主体,并演绎出围绕“自我”而展开的蔚为壮观的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它发端于笛卡尔的“我思”,最终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于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意识”不仅是主体性形而上学建构所依据的“基础要素”,而且其自身的“内容”也存在着由主观到主客统一、由先验到绝对、由人性向“神性”不断发展的形上演进逻辑,揭示这一逻辑进程是本文研究的主旨。在近代唯理论哲学中,自我意识以普遍性观念的方式存在于主体之中。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西方近代以来建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主基调并在唯理论哲学中确立起了围绕“我思”来打造形而上学的内在性原则,这个“内在性原则”围绕着如下三个问题展开:“我思”的内容是什么、“我思”与“我在”之间的关系以及“我思”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唯理论哲学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推动了“我思”的主体性建构,其中笛卡尔将“我思”确定为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斯宾诺莎完成了最高实体与主体“我思”属性之间的“一元化”,莱布尼茨则让作为单子的“我思”具有了创造和生成的自我能动性。然而,由于唯理论的哲学家们都是站在经验论立场来考察“我思”的实体本性,这便让“我思”陷入了无法被经验实证的逻辑困境,因此“独断”是其无法逃脱的理论宿命。休谟的怀疑更是让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们试图围绕经验性的“我思”来建构形而上学的梦想破灭了,要想重建主体性形而上学,必须超越“我思”的经验论立场,由经验自我向先验自我的跃迁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出场。康德率先从先验自我出发,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之旅。康德认为我们必须要对于主体自我的结构、功能、范围和界限进行充分的先验审查,方能让未来的形而上学建立在稳固的主体“地基”——先验自我之上,先验自我也成为康德未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康德在其之上尝试了真、善、美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建构,同时也确立了“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费希特秉承并彻底地发挥了康德开创的主体性道路,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提升到主体之中纯粹的“绝对”,让绝对自我的先验设定活动成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最高根据,结果造成整个世界的主观化于绝对自我之中,也让形而上学在主体之中的建构走到了“绝境”,“绝境”意味着哲学转向即将来临;谢林从知识的本性出发,认为作为最高知识原理的“绝对”不可能只是主观,而与事物本身的客观内容无涉,于是便将费希特主体中的“绝对自我”引向了主、客观之上的“同一绝对”,“自我意识”不是最高的“绝对”,而是能够映射“绝对”内容于自身之中的主体之在,这便让主观的“自我意识”之中融入了“绝对”的客观内容,让“自我意识”客观化的形而上学建构终成可能;黑格尔继续沿着谢林确立的“主体客观化”方向,进一步将谢林的“同一绝对”的内容逻辑化为绝对理念、将谢林的“自我意识”发展为“绝对精神”,并用辩证法完成了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辩证统一,最终建构起并完成了思辨形而上学体系。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之中,绝对精神就是绝对理念在人类自我意识之中的现实化,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就是将绝对理念在人类精神中的自我实现的历史,而历史的终点就是自我意识与绝对理念的最高和最后和解,也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理性完成。如此看来,从康德的先验自我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呈现出不断发展、转向和跃迁的演进逻辑,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逻辑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这个总体逻辑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逻辑不仅决定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方式,而且也直接关乎到哲学思维方式由知性向理性的发展逻辑、真理观由外在符合论向内在符合论的发展逻辑、历史观由合目的性向合规律性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只有自我意识本身的逻辑发生了变革,这些逻辑的变革才成为可能,它们之间具有变革和演进的内在同构性。当然,德国古典哲学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逻辑是建立在理性的根基之上的,当黑格尔用思辨理性完成了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同时,也自然将理性本身推向了极致的巅峰,其结果只能面临着被消解和解构的命运,这也决定了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的现代转向。叔本华以“意志”取代“理性”,完成了自我意识的意志化哲学建构;马克思用实践批判理性,让“认识自我”回归“实践自我”,从而让哲学的功能从解释世界转向改造世界;分析哲学更是用“语言——世界”的关系来消解“思维——世界”的关系,从而完成“语言”对自我意识的哲学解构,既然“自我意识”本身是不可说的,我们当然要对之保持沉默;当面临着“欧洲科学的危机”时,胡塞尔的现象学再次回到主体的先验自我之中,用意向性结构来消除传统哲学中自我意识的“理性本质”,为“现象”重新确立形上的根据。可以说,虽然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的哲学都是以消解自我意识的“理性”为已任,但自我意识本身依旧是哲学研究的主战场,其从未淡出过任何现代哲学样态的主视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形上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成长的营商环境优化研究齐秀辉,王维,武志勇以企业家精神的机制构成要素为理论框架,对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实证研究企业家“双创” 精神与企业成长性之间非线性关系的作用机理,引入营商环境这一 调节变量 ,以研究在创新创业沉寂地区的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与保护机制。研究认为企业家精神构建,除了受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自身追求盈利的本能影响外,还受到包括政府直接市场参与行为(诸如财政补贴、行政干预)、营商环境构建和相关法律体系 (市场准入机制等)的企业外部动力机制的干预,以及包括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的企业内部动力机制制约。企业内外部动力机制合力影响并作用于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保护,并对微观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之后,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对策建议。研究在一定程度 上丰富了企业家“双创”精神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研究理论,同时能够为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培企业家精神土壤,激发企业家精神, 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
-
西方人文社科经典原著选读翁学东本书是作者在开设《西方人文社科经典名著选读》研究生课程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中央财经大学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拓宽人文社科研究视野,尝试突破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启发学科交叉研究的选题。本书内容是西方古代文本部分,主要由古希腊罗马及希伯莱经典文本组成,除了最后一篇的作者是英国近代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外,其他文本的原作者均为古代作家(中世纪之前),所有文本均为英文译本,可以让我们对古代地中海文明有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在英文文本下有注释,每一篇之后有中文的读后感与阅读思考题,有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和掌握,材料作为研究生读物已充分得到学生的喜爱。
-
贵州蓝皮书王兴骥,王国勇,高刚,周芳苓,王晓晖,杜双燕本报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着力打造的学术品牌“贵州社会发展蓝皮书”课题组的2023年度分析报告,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组织省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负责撰写。本报告认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贵州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
循着发展的逻辑胡敏《循着发展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2016—2020)》这本书是作者继出版《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2009—2015)》之后集辑2016—2020年五年间在中央主要报、刊、网受约撰写的跟踪性时事观察、分析和评述文章,以及接受媒体采访、专访刊发的公开报道文章和部分论文而成,是《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书的姊妹篇。全书集中展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成果和历史性变迁,是作者以一个经济学人的独特视角忠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风貌。 《循着发展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2016—2020)》采用编年体形式,按照2016—2020年五年的年代顺序,以在这五年公开发表的时事评述文章的时序为基础,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比较全面、客观地观察、分析、评述这五年中的每一年我国重大经济社会事件、重大思想理论创新、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等。全书收录的文章政治立场正确,突出时代发展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以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鞭辟入里地分析每一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要时事、重大事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背后的问题机理、理论逻辑和社会影响,充分体现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事,以理论的视野分析问题,以学术的思考研究趋势的鲜明特色,对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
-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2教育部,社科文司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