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茶花女(法)小仲马著;莫兵译;韩剑译暂缺简介...
-
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丁清红译暂缺简介...
-
茶花女(法)小仲马著;杨可译暂缺简介...
-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邹海仑编写暂缺简介...
-
爱的教育(意)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著;梁海涛,蔡雪萍译本书虽然是以小学生的日记为主要内容,但作者在教育青少年立志成才之外,要多地意在把广义的小学校比作整个社会,把主人公比作意大利人民,把故事中的好人好事、伟大人物和英雄形象作为学习的榜样,从而教育人民崇尚学习,敬业,树立仁爱、平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刘心语译暂缺简介...
-
搅水女人(法)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著;傅雷译本卷收辑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搅水女人》等三部作品,在《人间喜剧》总目里,均系“风俗研究编”的“内地生活栏”,归于《独身者》这一总标题之下。前二部作品,通过都尔的本堂神甫和比哀兰德这两个弱者受欺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法国当时的内地生活,揭露上层社会,教会,法庭的无耻与黑暗。《搅水女人》写性格如恶魔般的人妖排列普,用心设计,争夺遗产的故事。环绕在忍心害理、无恶不作的排列普周围的,有他脓包舅父行尸走肉的生活,有搅水女人泼辣无耻的活剧,有鸠占鹊巢的玛克斯施展的阴险狠毒的手段,有退伍军人穷途末路的挣扎,有无赖少年无法无天的恶作剧,有忠于艺术的青年孜孜矻矻的追求……形形色色的人物与场面,使这部小说不愧为巴尔扎克的情节最复杂、色彩最丰富的杰作之一。有人说,只要法国小说存在下去,永远会有人讨论这部小说,研究这部小说。
-
高龙巴(法)普罗斯佩·梅里美(P.Merimee)著;傅雷,杨松荫译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法国的科西嘉海岛。那是拿破仑的故乡。发生的时间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拿破仑失败以后不久。当时资产阶级文明还远远没有能够越过大海征服这个海岛。那里保留着古朴的、带点中世纪野蛮的民风。岛上当然也有法律。但人民往往不顾法律,而凭着他们的良心和古老的遗风行事。这古老的遗风之一就是“愤达他”,意为复仇。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仇,还有着特殊的涵意,即一人受辱,及于近亲,所以近亲也有报复的责任;报复的对象也不限于仇者本人,也及其近亲。——这部小说叙述的就是,高龙巴如何促成了一次“愤达他”,如何导演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复仇的戏剧。高龙巴,从外表看,是绝伦的美丽,而且端庄、大方。但她是在这座海岛上生长的,是海岛的真正的女儿。平时她是温顺、有礼的。而当她激动,特别是当她面对仇人时,眼中就闪耀着奇异的火焰。她没有受过什么正式教育,在一些涉及文明的常识方面惊人的无知,但她能够对所接触到的人事说出最准确的意见。她同情那些绿林中的土匪——在科西嘉,土匪并不是一个坏的名称,她说宁可出卖自己的面纱,也不能不以面包和枪弹接济他们。而对那些官兵们,她有时倒加以嘲弄。她从小就东抹西涂的写诗,她是一个有名的挽歌女,善于临时编唱出动人的挽歌。就是这样一个村姑,她发誓要为被暗害的父亲复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她终于达到了目的。她家的家世,可以追溯到七百年前,一直在岛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他们有一个仇家:巴里岂尼家族。由于年代久远,结仇的原因已弄不清了。高龙巴的父亲台拉·雷皮阿曾在拿破仑军中当过上校,后来因拿破仑倒台而被迫退伍,隐居在乡间,经常受到当了村长的仇家瞿弟斯·巴里岂尼律师的刁难。后来有一天,雷皮阿被暗杀了。有证据证明,那是当地一个著名土匪干的。那个土匪在几天以后为巡逻兵打死。人们认为这件凶案已经了结了。但高龙巴则认为那证据是巴里岂尼伪造的。就在父亲的尸体前,她编唱了一首“巴拉太”(即挽歌),当众指出真正的凶手是巴里岂尼家,并表明了复仇的决心。这首“巴拉太”流传开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在这有着旧恨新仇的两个世家之间。当地的习俗使她——一个女子不能与她的仇人血刃相见。她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军队里当上尉的哥哥奥索身上。她等待了两年。奥索终于退伍回来了。奥索是很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参军的,长期受到了资产阶级文明的熏陶。他勇敢,重视荣誉,只是在他身上已很少具有他妹妹的那种野性。他不相信巴里岂尼家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所以当他得知父亲的凶讯后,并没有急急从部队赶回家乡。这次退伍回来,也并没有怀着复仇的要求。而且,他已不太习惯于岛上的那些野蛮的民风了。使他谨慎行事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已倾心于和他同船上岛的一个名叫丽弟亚的英国少女。那少女再三劝告他不要为岛上的野蛮的风习所左右。她还送了他一枚戒指,要他时时记住她的劝告。不过,这一枚戒指可能还有她没有说出的涵意吧。然而,他终于不能自主地沿着他妹妹所布置的复仇的道路走去了。高龙巴精心策划所产生的效果压倒了丽弟亚小姐赠送的戒指的魔力。高龙巴初与哥哥见面时,她一句也没有说到复仇的事,虽然奥索在她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中都觉察到了她的意图。她的避而不谈是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和气氛。几天以后,高龙巴将哥哥带到父亲的坟前,为亡父的灵魂祈祷。她又让他看了父亲遇害的血衣和两颗致命的枪弹。她充满激情的悲痛的倾诉使他感动而且搅乱了他的心。已被压服的科西嘉人的本性在他的血液中翻腾了起来。高龙巴又设计将州长和村长瞿弟斯律师与他的两个儿子诱到了家里来,拿出了有力的证明,指出原来的罪证是瞿弟斯伪造的。同时她还大胆地请来了两个绿林土匪作证。奥索不得不相信父亲的遇难是出于巴里岂尼家的阴谋。当瞿弟斯的两个儿子恼羞成怒,企图杀害他时(是高龙巴及时地扭住了行凶者的手臂救了奥索的),奥索终于立下了复仇的决心了。但他还想以比较文明的方式,通过一场光明正大的决斗,而不是以野蛮的暗杀来解决问题。然而,当他独自一人去迎接将到他家作客的丽弟亚小姐和她的父亲时,遇到了巴里岂尼两个儿子的埋伏。他在左臂受伤的情况下,用丽弟亚小姐的父亲赠送给他的长枪,以快速的两次射击结束了那一对兄弟的生命。奥索成为了人们夸耀的英雄,高龙巴也以有这样一个哥哥而自豪。其实,这更是高龙巴的胜利。她的决心,她的智谋,她的勇敢,使她成为了这一次复仇事件的真正的主角。与奥索比较起来,她更是一个强者。她实现了她自编的“挽歌”中的话:“我要那只放枪的手,我要那只瞄准的眼睛,我要那颗起这个恶念的心……”穿插在这一幕戏剧中的英国少女丽弟亚和她的父亲奈维尔上校,只是陪衬人物,增加了一些色彩,一些情趣,也帮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丽弟亚与高龙巴是一个强烈的对照。一个是资产阶级的贵小姐,一个是带着野性的村姑。她们都美丽、聪明、热情。然而,丽弟亚颇有一点娇气、任性,相当浓厚的虚荣心。在高龙巴闪闪发光的形象面前,她要黯淡得多。在小说中,还出现了两个生活在绿林中的土匪。其中一个曾经在拿破仑手下当过兵。另一个是更奇妙的人物:在学院里研究过神学的大学生,他懂得好几国语言,能随口引经据典。他希望得到的礼物是荷拉斯的集子。他粗犷、豪迈、而又温文尔雅。他们都有命案在身,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公开反抗社会,过着随心所欲,但也是动荡、危险的生活,遵守着他们自己的荣誉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受到群众的掩护和帮助,高龙巴就经常接济他们面包和弹药。而在必要时,他们也肯为了帮助高龙巴,冒着风险挺身而出。他们的形象和高龙巴的形象是互相辉映的。一个美丽、端庄、热情、而又勇敢、野性未驯的少女,一个惊心动魄的复仇的故事,其中还穿插着一场奇异的爱情,背景又是在一个有着野蛮古风的海岛上,这样就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大的吸引读者的力量。梅里美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但内容却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他极善于安排情节,制造情势,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正像一切艺术大师一样,他能够用寥寥几笔就使一个出场不多的人物栩栩如生,而对那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则更是精心刻画。他是通过了自己的体验去创造他的人物的,因而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人物在各种情势下的心情,虽然他并没有过多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卢那卡尔斯基谈到梅里美的创作方法时说:“这些作品表面上极为冷静。……在他那整个精湛的艺术里,作家们的感情不是短缺,便是被深灭地隐藏着。”我倾向于后一判断:他的表面的冷静下面是隐藏着激情的。这一点在《高龙巴》里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他的文笔又是那样洗练、生动,还掺杂着一点幽默感,就更使这部小说成为了艺术中的珍品。不过,这部看来并没有什么深厚的社会内容的小说,除了为我们带来了一幅动人的风俗画,给了我们一些艺术享受以外,有什么更多的积极意义呢?可以借用卢那卡尔斯基的话来回答:“如果说他喜欢描写凶狠的男男女女,如果说他醉心于作奸犯科的事情,如果说他不顾道德的话,那么这首先是为了用他的优越感做鞭子,从远处去抽打心怀偏见的庸庸碌碌的俗流;他了解的近在他身边的俗流,由中上层阶级代表构成的俗流。”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梅里美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学者和作家,长期在法国政府中任官职。但他从幼小时起就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对资产阶级腐败的社会风气是不满的,对那些虚伪、浅薄、骄奢淫欲的资产阶级的绅士、淑女是鄙视的。不过,他也并没有为自己寻求一个可以追求的理想,并没有向现实斗争的决心。他过着优裕的生活,内心却是寂寞、苦闷的。他在直接描写资产阶级人物的小说中,都带着批判和嘲弄的语调。他更多的作品却都充满异国情调,他赞赏那些淳朴、勇敢、生气勃勃、带着野性和反叛精神的人物,用以发泄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高龙巴》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
小妇人(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著;刘春英,陈玉立译19世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已先后四次被搬上银幕。作家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马奇家四姐妹的性格、爱好及成长经历,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小城镇的社会风貌,表达了作家心目中的真善美。南北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一所旧房子中,住着马奇一家。马奇先生随军照顾伤员去了,家中留下了他的太太和四个十几岁的女儿:梅格、乔、贝恩和艾米。梅格窈窕贤淑;乔泼辣直爽,梦想成为作家;贝恩温柔文静,爱好弹钢琴;艾米漂这活泼,喜欢绘画。马奇太太善良纯朴,尽管家境并不富裕,还时常省吃俭用接济贫穷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心地善良的四姐妹也时常帮助穷人。她们甚至将盼望已久的圣诞早餐送给了一家穷苦的德国人。她们的邻居劳伦斯老先生听说此事后,赞赏了小姑娘们,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作为送给她们的圣诞礼物。乔同老先生的孙子劳里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梅格则对劳里的家庭教师约翰一见倾心。凡事爱拔尖的小艾米有时会和二姐乔发生摩擦闹别扭,但很快就重归于好。一封电报带来了不幸的消息:马奇先生病重住院。马奇太太立刻赶往华盛顿。母亲刚走,贝恩在照顾穷人家病孩子时被染上了猩红热。马奇家笼罩在一层阴去之中。四姐妹互爱、互助、互励,以极大的勇气度过了难关。不久,母亲和大病初愈的父亲回到家中,贝恩也开始康复。马奇一家又幸福地团聚在一起。物换星移,转眼四年过去。梅格和约翰两情相悦,结为夫妇。已大学毕业的劳里向乔倾诉了爱慕之情,但遭到了回绝。劳里忧愤地离家远赴欧洲,在法国尼斯,他偶遇被婶婆送到欧洲学习绘画的艾米,俩人谈得十分投机,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乔已在纽约做了家庭女教师,并结识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德国家庭教师巴尔先生。在接到妹妹贝恩病危的消息后,乔没来得及与巴尔辞别就匆忙返爱。可爱的小贝恩死了。乔怀着巨大的悲痛,以她和姊妹们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小说。不久,梅格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劳里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艾米回到了康科德。马奇家又热闹了起来。婶婆死后将她的大房子留给了乔,乔采纳母亲的意见,将之改建成了一所学校。一天,巴尔再次出现在乔的面前,乔肯求巴尔留下来在她的学校里教书,他吻了她,同时接受了这一建议。
-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著;周克希译本书女主人公爱玛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她嫁给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包法利后,不安于室,先后成为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妇。为了取悦莱昂,维持着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债主向她逼债,她走投无路,服砒霜自杀。 福楼拜是力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用词极其准确,行文优美典雅,节奏流畅而富有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