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6-01

ISBN:9787532449484

定价:¥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贵族青年列文从乡间来到莫斯科,向他长期爱恋并与他相知的公爵小姐吉蒂求婚。初入社交界的吉蒂被青年军官弗龙斯基的殷勤所迷惑,拒绝了列文的求婚。不久,在一次舞会上,弗龙斯基为彼得堡来的美丽的少妇安娜·卡列尼娜的风采所倾倒,并追随安娜去了彼得堡。列文回到乡下,潜心经营田庄。他与农民交谈,阅读经济学著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他竭力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农民劳动积极性的生产机制,但常常体验到农民对地主的不信任态度。在彼得堡,弗龙斯基继续追求安娜。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只知公文事务,不懂现这生活,感情麻木的达官,弗龙斯基的不断追求唤醒了安娜身上长期被压抑的生命力和对爱情的渴求。他们频频幽会。生性诚实的安娜把她和弗龙斯基的私情告诉了丈夫。卡列宁原想与妻子分居,但安娜在生她与弗龙斯基的女儿时因难产而波濒临死亡,卡列宁宽怒了她。安娜病愈后仍无法压抑自己对厌恶和对弗经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与弗龙斯基结合。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文豪之一。出身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目录
暂缺《安娜.卡列尼娜》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