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词曲赋
-
珞珈诗情陈勇 主编《珞珈诗情》共收录了181位校友的诗歌作品。其中,既有自由灵动的现代诗,也有对仗工整的古体诗;既有校庆主题的特别新创,也有过往的佳作名篇。无论何种题材体裁,皆感于心、发于情,表达了武大学子忆念母校、感恩母校的赤子情怀。
-
尘土之上三锋 著云南玉溪诗人三锋的一部诗集,真实记录和还原一个诗人从繁华的都市回到广阔的农村,用两年的亲身的经历,怀文学的情怀积极投身工作之中的所见、所闻、所动、所悟。诗集分“去哀牢山”“过寒山诗”“多年以后”三个小辑,分别书写诗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情怀和对父老乡亲的挂念。三锋的作品结实、开阔、自然,既有起伏的命运感、生存自审,又有介入现实场阈和时代情势的情怀、骨力。无论是向外的凝视、行走、争辩还是向内的冥想、盘诘、独语,他总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诗人的真切、真诚、真知。
-
二十世纪诗歌书系·歌词卷中华诗词研究院 著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列强打进中国、打进北京,西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奔,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危机,于是,爱国救亡、推行新政、共和革命、实业救国、共产革命等运动相继兴起。从19世纪末叶就开始起步的中国社会转型进一步向前发展: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专制主义转向民主主义,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相应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诗歌也在发展、变化。
-
二十世纪诗歌书系·新诗卷中华诗词研究院 著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列强打进中国、打进北京,西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奔,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危机,于是,爱国救亡、推行新政、共和革命、实业救国、共产革命等运动相继兴起。从19世纪末叶就开始起步的中国社会转型进一步向前发展: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专制主义转向民主主义,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相应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诗歌也在发展、变化。
-
冬季的旅行者欧力文 著《冬季的旅行者》是一部诗集,收录了现代诗九十余首和古典诗一百二十余首。现代诗部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奋斗、生命、归宿等主题的思考。古典诗部分分为格律诗和古体诗,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体的顺序进行编排。
-
梦生诗集朱梦生《梦生诗集》是一部涵盖了古典格律诗、白话诗词和诗词评论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诗集。该诗集由“守正容新论文”“守正格律诗词”“容新白话诗词”“诗词评论”四部分组成。本书围绕“梦”为主题,记录了一系列关于“梦”的故事,包括梦的江湖、梦中的童年、梦中的深秋、梦中的情怀和梦中的希冀等。这些作品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展现出梦生先生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和丰富想象,从中既可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也可领略到梦生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
-
小凉山歌谣鲁若迪基本书是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zui新的诗歌集,收录作者新近发表的诗歌160多首。全书由三辑组成,分别为第 一辑“小凉山上”、第二辑“辽阔祖国”、第三辑“泸沽湖恋”。这部诗集是诗人唱出来的对民族的爱,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亲人、生命的强烈的爱。这些情感构成了诗歌的爱的风景线。本诗集收录的作品,朴素、自然、亲切,充满了健康的生命意识和向上的力量。
-
梁王山看云赵丽兰 著本书收录云南诗人赵丽兰十几年来创作诗歌近180首诗歌,采用现代诗的创作方式,记录现实、日常生活的点滴,集中反映澄江山文化、水文化、古滇文化。赵丽兰诗里的山水,狭义地理解,是梁王山、帽天山、孤山、抚仙湖……但诗人用她独有的方式,解构日常,超越日常。她的诗,来自世俗的烟火人间,却又不单单只是眼睛看到的人间烟火的样子,它们超越了地域的限定,呈现出开阔的气象。本书所选诗歌融抒情、叙事、哲思于一体,将生动的现实生活注入日常细节,在短小冷静的叙事中呈现生动的现实及日常生活本真的意义。
-
空河滕芳 著本书收录了女诗人滕芳近年创作的诗歌160余首,分六个小辑。作者感觉敏锐又细腻,意象尽管都是平常习见的,但作者在写作时善于运用语言的一些修辞手段让它们显得更具艺术性。整部诗集绝大部分都着墨于诗人所钟爱的乡村生活,集生态、民俗民风等多种元素,关照乡村人民,旨在挖掘故乡重庆城口本土特色。既叙写生活日常,关照内心,审视自己,从还乡人的视角看城镇化的乡村,刻画乡村生活中的人性和原生态自然的神性;又再现诗人童年生活,展现对母亲的歌颂,描摹静谧恬淡的乡村生活,勾勒了诗人的家乡人们为家乡的改变,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不懈地奋斗的场景。
-
咏春调张执浩 著本书是“诗收获诗库”丛书之一种,精选诗人张执浩自2017年以来的近作290首,集中整理了张执浩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的创作,具有相当的总结意义。在本书中,张执浩以持续的高质量、稳定的写作彰显出一位当代诗人对于诗歌技艺的苛求和一以贯之的专注,他是深入日常生活的诗人,他对于平淡琐屑的生活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在对日常事物精确的表达和再创造中,抵达了深邃悠远的境界,实践了诗人“目击成诗,脱口而出”的诗歌理念。在这部新诗集中,张执浩的技艺更加纯熟,姿态更加从容,每一首诗都是一方完整自足的精神空间,以坚韧绵密的美学力量抵御着生活对心灵的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