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哲学课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杨建国主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1
ISBN:9787562028611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哲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讲哲学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该如此。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少高校哲学教师没有把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来做,而是感到这是一件棘手、麻烦、令人生畏而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情;与老师的这种感觉相呼应的是不少的高校大学生也把听哲学课作为一件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问题的原因当然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课程设置、讲授内容、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考试考核形式、社会大环境因素、学校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讲授形式和方法等因素。于是北京高校一些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师在北京高校哲学教育学会的组织下,在从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探索及调研,由此形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还不够适应,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脱节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由于其抽象思辨的性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做到深入浅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004年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在肯定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存在着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这给我们高校马列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既要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列主义,理直气壮地相信马列主义,又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用信念征服学生,用智慧吸引学生,用真情感染学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不是要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而是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师,就应当不断地在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在如何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多做教学研究,多做教改思考。首先,讲授哲学课的过程应该是在追求真理中享受智慧的过程。在古希腊,哲学的原初含义就是爱智慧,而爱的本义就是一种“卷入”,是一种饱含情感的状态,不是一种冷漠的态度。古希腊人认为,对普遍理念、宇宙法则也应有一种情感的卷入,这才是真正的爱智慧。后来哲学史的演变把哲学的这层意思弄得越来越淡了。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说首先应是活生生的。爱智慧意味着从事哲学者要立足于活生生的生活与活生生的心灵。我们当代人一谈起哲学就习惯于炫耀庞杂的哲学知识,动辄康德黑格尔拉康萨特等。事实上,懂哲学的人未必一定要对这些人的学说了如指掌。而那些没有或不想束缚于系统性哲学知识之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哲学智慧。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就把哲学称之为高雅的音乐。这就突出了哲学的感性色彩。一个历经人生磨难而又不屈服于生活重压之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极有哲学感,而他们讲出的话通常比一个学院里的哲学学究更具有哲学震撼力。系统化专业化的哲学知识不是哲学的最最核心要素。哲学要做的是抓住事物的根基:自然的根基、生命的根基、精神的根基等,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并不非要通过哲学经典的中介,有时哲学经典还会使从事哲学者迷失方向。哲学应该对着更为广阔更加丰厚的生活开放,对着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心灵开放。中国古代的禅宗不能说没有哲学感吧?它就强调“直指人心”的方法。依此所得到的佛学成果并不比整日埋首于佛经所得到的少。而且就实际的流传来看,那些生动的禅语似乎比关于所谓的佛的学问影响力更大。在西方信仰世界里流行的所谓人与神的直接沟通,也可以很好地启示哲学的思路:每个人都可以是很好的哲学家,只要他愿意与自然、生命与精神的根基进行真诚自发的沟通。哲学是“爱智慧”,同时它也是对智慧的追求,“也许真理并不存在于某个地方,而只存在于对于真理不断追求的过程之中,也许哲学的真理并不存在于某个哲学论点之中,而只存在于对某个哲学论点的思考和论证的过程之中。”“爱智慧”的学问不是固定、封闭的一套理论和术语,无人质疑,循古守旧便是对智慧的损害。哲学的智慧在于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的价值在于它开启人们的思路,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于它的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它就是在“检查”以往哲学“疑团”的过程中,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而诞生的,因此,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真理、享受智慧的过程。结论是简单的,过程是复杂的、深刻的,深知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结论。其次,哲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爱。从哲学的起初的源头来看,哲学本身的要素之一就是爱。没有爱的色彩的哲学是可疑的;没有爱的色彩的哲学是一种变了形的哲学。我们几乎总能从好的哲学中看出爱的色彩:对大自然奥秘的卷入,对人生世事的无尽的探求,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迷恋以及对美好艺术的情感偏爱等。对普遍智慧的这种爱中包含着精神沉思的自发性。哲学不单是头脑的产物,不单是现代科学的副产品,不单是一种纯理智的产物,也不单是一种思维方法。现代哲学家强调了理智方法的一面,而忽略了哲学的更为原初的含义:爱。这种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是一种情感的深沉状态。对事物更为本原的追寻,对个性之中的普遍意义的渴求,对万事万物变化背后的恒定性的向往与憧憬等等。没有这种对待对象的态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发生,可能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所谓爱智慧的发生,也就不会出现真正有生机有价值的哲学。现代哲学的面貌过于枯燥过于僵硬,其根源之一就是因为缺少对智慧的这种发自心灵的热爱。第三,要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发展着的,而不是僵滞、不变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是面向社会实践,它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己,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开放的。它并不认为自己的哲学是完成的、封闭的理论体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展开、完善,才有巨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在开放的实践中才能使其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哲学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式。这样,哲学理论才能保持一种连续性,前代哲人所创造的成果,为后代哲人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吸收,形成相对的哲学定势和思维模式,集中时代的精神,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实践基础上去创造新的哲学成果。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原则,也正意味着它的开放性,因此,才有后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就是集中了时代的精神,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融入了新的内容。2、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理论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产物。它反映着时代的灵魂和一定时代的人与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其基础上创建的哲学理论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资本主义步入工业化,无产阶级迫切地需要革命理论为指导的情况下产生的。列宁的哲学理论是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下,根据俄国的实际,继承、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凝炼确立了毛泽东思想。而今,邓小平更具有批判性的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反思,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地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又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哲学理论的个性,它们的根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第四,要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观点都并非单纯来自哲学本身,而与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哲学以抽象的形式,反映着时代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问题,表达着时代精神的本质特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革后的中国,呼唤改革、走向开放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这表明:保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思想。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内在关联,体会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类社会的公正与进步等共产主义理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而这一切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底蕴最具现实意义的方面。同时,与现实生活实践及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青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在哲学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的“困境”,要不断地探讨并制定出教学改革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具体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那些矛盾。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他们身边,并且是给他们以大智慧和训练其创造性思维的学问,是丰富的、生动的,又赋予思想性和方法论的学问,而不是呆板的、僵滞的条条。还可以不断增加教学实践的环节,拓展学生的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适应时代,就必须与时俱进,除经常走出课堂搞社会实践教学外,恐怕更应该把“实践”引进课堂,把“实践”引进课堂的教学必须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讲授。社会热点问题历来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是社会实际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他们希望有人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或令人信服的回答,并能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有些学生干脆直截了当地向老师提出,希望用他们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分析、解答这些热点问题,要求体现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问题进课堂,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真正体现了理论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教学原则,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对话的机会。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解疑释惑作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五,要从开放的哲学体系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上不要过分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不要迷信原有的体系,要搞有针对性的开放式专题教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中学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是一个教学模式,前苏联的那套框架。当对大学“哲学”的思维厚度和人文情怀满怀希望的学生接受的仍是中学那套似曾相识的程式化说教,他从哪里体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科学性的理论程式化,程式化的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程式化必然导致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的无活力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现在的教学很多丧失针对性,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为了与大纲一致完成教学任务,必然会面面俱到,实效性也就难以体现。其次,让“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核,改变让事实服从道理的恶劣学风,这是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以“问题”为契机、以实为本的教学必然会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力,使之更鲜活的融入现实,也才可能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是压力,也是机遇。面对问题,迎刃而解,从中磨砺我们的思维,有可能引发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一定不要急功近利,要了解、尊重教育对象,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千万不要僵化,要善于调动一切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去诠释、体现该学科的时代价值,一定要打动人、吸引人,才可能“伺机”引导人、帮助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有活力,就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回到源头,其教学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讲授方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很多哲学老师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本论文集的主要内容以求教于同行。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北京高校哲学学会解战元会长、林娅副会长的精心组织和热诚支持,离不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辛勤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
暂缺《哲学课教学方法探索》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一、思考篇
适应新形势,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之管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论怎样在公共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精髓,指导生活实践
哲学理论公共课程发生教学“困难”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底蕴——关于如何改进和提高哲学课教学效果的一点思考
哲学与专业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方式的思考
二、探索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探讨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模式与手段
“热点问题争辩”与强化课堂互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哲学公共课程教材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状况浅析
哲学公共课网络教学之我见
三、实践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进行“贴近式”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施“三个结合” 实现“三个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的“友善用脑”与“以学生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革实践初探
内容切实,方法生动——对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
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特色授课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讲新讲活
四、调研篇
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四个关键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为例
必须对思想政治课进行调整改革——来自“两课”教育教学的调研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析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哲学认识、哲学矫正与哲学预防
一、思考篇
适应新形势,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讲授之管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论怎样在公共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理论精髓,指导生活实践
哲学理论公共课程发生教学“困难”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底蕴——关于如何改进和提高哲学课教学效果的一点思考
哲学与专业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方式的思考
二、探索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探讨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模式与手段
“热点问题争辩”与强化课堂互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哲学公共课程教材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状况浅析
哲学公共课网络教学之我见
三、实践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进行“贴近式”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施“三个结合” 实现“三个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中的“友善用脑”与“以学生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改革实践初探
内容切实,方法生动——对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
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特色授课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讲新讲活
四、调研篇
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四个关键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为例
必须对思想政治课进行调整改革——来自“两课”教育教学的调研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改革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析
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哲学认识、哲学矫正与哲学预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