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太上感应篇》活学活用刘余莉 著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有当代大德指出,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释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善恶报应的原理、原则。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本书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
-
宗教社会学段德智 著宗教社会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却从来没有像近一个世纪的哲学那样,涌现出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这样一类对当代文化产生深广影响的思想家,也没有像近一个世纪的哲学那样,对当代人类文化产生如此深广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多把宗教社会学完全理解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把宗教社会学完全理解为一门“经验学科”或“实证学问”,一门完全基于实证主义或经验主义的学科或学问,他们所建立的充其量也就只能是一种“社会学的宗教社会学”。而作者则认为,宗教社会学摆脱理论困境的根本出路,则正在于把现时流行的“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宗教社会学”提升为“作为宗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宗教社会学”,简言之,就在于把“社会学的宗教社会学”转换成“宗教学的宗教社会学”。唯其如此,它才能对宗教的社会性,对宗教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作出全面透彻的说明,它才能成为一门真正面向人类社会、面向人类大多数、面向大多数学者开放的人文学科,它才能为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旧约[瑞士] 康拉德·施密特 著这是一部运用文学史研究方法对旧约进行学术研究的著作。作者广泛综合德语和英语的*新学术成果,在重建旧约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的同时,展现了旧约文本之间富有多样性的联系。这部著作可以帮助认识旧约之构成部分的历史,有助于理解这些文本为什么形成了现在的形式。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为什么需要一部旧约文学史,以及旧约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史。 第二至七章将旧约文学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前亚述时期、亚述时期、巴比伦时期、波斯时期、托勒密时期、塞琉古时期),并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对不同文学形式进行分类介绍(礼仪传统、智慧传统、叙事传统、先知传统、律法传统)。 第八章叙述了旧约历史框架内旧约的经书化以及正典的形成
-
为人之政治都岚岚 著,王宁 编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马克欣??爱丽亚特讲座教授,是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她的学术思想对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电影研究、文学研究等多种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巴特勒反实在论的主体观和性别述行理论、性别述行理论的政治维度、文学批评实践、生命政治观、世俗离散主义、非暴力伦理等主题为主线,按照巴特勒的主体哲思、性别述行理论建构、政治哲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拷问及其伦理转向等方面,来讨论她对人的范畴的政治性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 本书不仅探究巴特勒的后结构女性主义思想,而且阐述和评价了她的政治和伦理转向,呈现了她思想的全貌,认为贯穿巴特勒全部著作的核心是思考人的问题,即如何让处于规范之外的人获得承认的可能性。
-
斯堪的纳维亚的皈依(瑞典)安德斯·温罗特 著,吴芬 译暂缺简介...
-
北京伊斯兰教史佟洵,孙勐 著《北京伊斯兰教史/北京宗教史系列丛书》首先概述了伊斯兰教的创传与发展,伊斯兰教的教派和学派,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和礼仪,伊斯兰教主要节日和纪念日,伊斯兰教的生活习俗,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和经堂教育,使读者对伊斯兰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和北京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伊斯兰教史/北京宗教史系列丛书》用丰富的史料详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及文化在唐朝的传播,辽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辽朝与伊斯兰地区的往来,伊斯兰文化在辽朝传播的考古学考察,北京牛街礼拜寺辽代建寺的历史考察,金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元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明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明朝的发展概况,明朝皇帝与伊斯兰教,明朝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明朝北京的清真寺,清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清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清真寺,整个过程内容翔实,脉络清晰,有助于读者对北京地区伊斯兰教的整体认知。在结语部分,分析了中国伊斯兰教与文化的特质,北京伊斯兰教与文化的特质,加深了读者对伊斯兰教本质的认识。
-
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研究高占福,敏俊卿 著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本土化的实践与其传播和发展轨迹如影随形。自唐宋以来,伊斯兰教传入中华大地开始,就坚持了中国化方向,走出了中国化之路,凝聚了中国化智慧,积累了中国化经验。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与中国社会和谐相处的特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是外来伊斯兰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与中国社会相融共进的进程,而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在本土配置并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它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不断行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与中华各民族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坚持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方向,要发挥伊斯兰教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中国伊斯兰教界自觉推进宗教中国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坚持中国化的正确方向,还要把握中国化的正确方法。宗教的主体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主要靠他们自觉自愿,要使他们认识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是要改造宗教、改变信仰,而是要使各宗教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充分地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我们研究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认识。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6年我们承担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专项研究项目《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研究》,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状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由于课题本身的要求和局限,我们未能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对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研究》是在这个课题原有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入。毕竟,《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研究》是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次尝试和探索,难免存在不足和缺憾。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作为国内首部研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著作,我们只能是抛砖引玉,为推动此项研究尽绵薄之力。
-
弘道利人服务社会盖建民 编回顾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修成大道,作为后生,所感所悟虽然肤浅,但我还是认为大师一生有三点值得我们体悟。一是入道自然;二是修道如石;三是行道无我。入道自然,是大师皈依道门的自然状态。没有功利、没有索取、没有得失,只有一颗道心、一个由心里流出的对道的向往的自然之恋。所以,他才能经得起那么多的磨难,从12岁拜师学道到21岁正式出家奉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道门师徒重新对人生进行大选择到独自一人在荒无人迹、被猎人称为“老虎窝”的地方,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从“文革”中的镇定到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他一直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接受所有的苦难,除去所有的辉煌。在他看来,如果说自己可以做点事情,那是道的旨意,是自己应该做的。这种不欲以静,常道无为,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
-
秦祭祀研究史党社 著《秦祭祀研究》分为“秦人的神灵系统及特点”“赫赫上帝——秦人的上帝祭祀”“宗庙之灵——秦人的祖先祭祀”“祷于山川——秦人的山川祭祀”“引用五行说对秦之影响略探”“秦巫略探”“《山海经》与秦之关系探索”“灵山之巫——兼论血池遗址发现的意义”“秦代祭祀的意义”九章,将地理范围锁定在关中地区,以《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传世文献为基础,利用出土墓志资料、碑刻资料、地方志中的祠庙志、文集笔记以及民俗学的调查资料,阐述秦祭祀系统融合六国祭祀系统的发展过程,论述秦祭祀系统独特性的同时,阐明秦祭祀系统对汉代的影响。本书通过对秦祭祀体系的研究,阐述秦在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过程中采取的信仰措施,分析正统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的渗透,以及中央王朝如何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指导。
-
19-20世纪美国沃尔特·饶申布什基督教社会关怀思想研究任晓龙 著在宗教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进路,就是从宗教里挖掘有益的资源,服务当代社会。我国年青一代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不错的尝试。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社会文化,几乎每一种传统宗教都包含丰富的精神资源,只要放平心态,我们就可以从宗教里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至于放平心态,对于我们这个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许,还包括未来?)都是由绝大多数不信任何具体宗教的人组成的国度而言,这一点根本不是问题。基督教里包含大量的精神资源,这个论断几乎不需要证明。我个人比较关注基督教的灵性资源,就是修士们所追求的灵修经验。不信教的人,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理论上,宗教徒的生活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在基督教里经常说是灵性生活)。各类宗教里都有信徒自己过精神生活所需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