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物权法原理

中国物权法原理

作者:孙宪忠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4-01

ISBN:9787503646782

定价:¥19.5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总序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口传面授心解,乃是教学的至高境界;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辅之以教科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至圣先师,也是世界―匕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当初的直接动因,恐怕是聚徒讲学需要教材。近世以降,不论中外,编写教科书渐渐成了一种风气。这大概要归因于学问的分科华,专业化和技术化,归因十教育的社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也归因于教与学对文字栽体的过重依赖+编写教抖书,是――门学科里的学问臻干成熟、教学自成体系的显著标志,在某些时候,也是创建、恢复或移植学科体系的便捷方式。二十世纪初期及五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国出现的几次教科书编写高潮,便是那个年代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写照。问题在于,凡事一旦成风,便难免泥沙俱下。在当代中国,法学教材的编写,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法律学科恢复与发展时期的空前繁盛,现已步入低谷。尽管教科书的数量与时俱增,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知识陈旧、千人一面、转相抄袭的教科书大量出现,既有损干“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高洁,也有损于“著文而立说”、“文章千古事”一类的优良传统。某些高等院所拒绝把教科书视为学术成果,便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反映。“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不少严肃认真的学者因之而却步,既不用教科书,也不写教科书,便不准理解了。法学研究所建所四十五年来,出书三千余册,其中仅有极少几册是专写给学生看的,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没有自己的系统教材。这既是憾事,也是幸事。说来也不奇怪。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物权法原理》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学习物权法的要领………………………………………(1)
   一、物权法在民法以及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
   二、准确理解我国物权法立法的社会背景………………(3)
   三、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发展我国物权法学……………(8)
   第一章物权概述……………………………………………(11)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11)
   一、定义……………………………………………………(11)
   二、物权的法理基础——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19)
   三、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22)
   四、物权与债权之间的模糊状态、物权概念的有限性…(24)
   第二节 物权的内容、特征及效力…………………………(27)
   一、物权的内容………………………………… ……… (27)
   二、物权的特征……………………………………………(28)
   三、物权的效力……………………………………………(32)
   第三节物权的种类………………………………………(40)
   一、依据物权的法律根据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0)
   二、按物权的主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3)
   三、依据物权的客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48)
   四、依据物权的内容对物权种类的划分…………………(50)
   五、典型物权与准物权……………………………………(56)
   第四节物权体系 …………………………………………(58)
   一、确定我国物权体系的争议……………………………(59)
   二、中国物权体系的应然结构……………………………(61)
   三、一些特殊的物权问题…………………………………(71)
   第二章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规范体系……………………(81)
   第一节 重新思考物权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81)
   一、重新思考物权法的定义………………………………(81)
   二、物权法基本范畴分析…………………………………(82)
   三、确定物权法基本范畴的“八字秘诀”…………………(86)
   四、第三人保护理论专论…………………………………(90)
   第二节物权法体系 ………………………………………(96)
   一、广义物权法体系………………………………………(96)
   二、狭义物权法体系………………………………………(99)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102)
   一、现代物权制度进入中国………………………………(102)
   二、中华民国时代物权法的发展…………………………(103)
   三、苏联民法中的物权法…………………………………(105)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物权法的发展…………………(108)
   第三章物权法上的物………………………………………(114)
   第一节基本意义及其范围限制 …………………………(114)
   一、物的基本意义…………………………………………(114)
   二、物的内容范围限制……………………………………(115)
   三、物和财产的区分………………………………………(119)
   第二节 不动产与动产 ……………………………………(124)
   一、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分…………………………………(124)
   二、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130)
   第三节 物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133)
   一、必要组成部分…………………………………………(133)
   二、临时性组成部分………………………………………(134)
   第四节 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 ………… (135)
   一、主物与从物……………………………………………(135)
   二、原物与孳息……………………………………………(137)
   第四章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0)
   第一节概述………………………………………………(140)
   一、基本原则的一般意义…………………………………(140)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141)
   三、不采纳“一物一权”作为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理由……(141)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 ……………………………………(143)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143)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45)
   三、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46)
   第三节物权绝对原则 ……………………………………(149)
   一、基本意义及其根据……………………………………(149)
   二、物权绝对原则的基本要求……………………………(150)
   三、物权排他性的限制……………………………………(153)
   第四节 区分原则 …………………………………………(156)
   一、区分原则的含义………………………………………(156)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要求…………………………………(165)
   三、区分原则的实践价值…………………………………(168)
   第五节 物权公示原则 ……………………………………(172)
   一、含义及基本要求………………………………………(172)
   二、公示原则的基本方式与要求…………………………(176)
   三、公示的基本效力………………………………………(178)
   第六节 物权特定原则 ……………………………………(185)
   一、基本含义………………………………………………(185)
   二、基本要求………………………………………………(186)
   第五章物权变动……………………………………………(188)
   第一节含义以及基本规则 ………………………………(188)
   一、物权变动的基本意义………………… …………… (188)
   二、制度意义………………………………………………(189)
   三、物权变动的基本类型与基本原则……………………(190)
   第二节 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 …………………(191)
   一、具体类型………………………………………………(191)
   二、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原则……(199)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 …………………………………(202)
   一、概念及意义……………………………………………(202)
   二、当代世界主要登记制度………………………………(204)
   三、登记基本内容以及登记种类…………………………(210)
   四、登记机关、登记簿、基本登记程序……………………(214)
   五、顺位制度………………………………………………(221)
   六、预告登记制度…………………………………………(225)
   七、变更登记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231)
   八、异议抗辩登记和更正登记……………………………(233)
   九、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权利混同……………………(237)
   十、建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五统一原则”…………(241)
   第四节动产的交付(附:权利的交付)……………………(246)
   一、作为动产物权公示方式的交付………………………(246)
   二、交付的类型及效果……………………………………(250)
   三、权利的交付……………………………………………(254)
   第六章物权行为理论………………………………………(257)
   第一节起源及其基本含义………………………………(257)
   一、理论起源………………………………………………(257)
   二、理论内容………………………………………………(261)
   三、理论基本价值…………………………………………(263)
   四、我国法学家对该理论的表述缺陷……………………(266)
   五、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限制的真相……………………(268)
   第二节德国法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评价……………(271)
   一、批评该理论的观点……………………………………(271)
   二、肯定该理论的观点……………………………………(274)
   第三节物权行为的客观性及该理论的公正性…………(277)
   一、物权行为的客观性问题………………………………(277)
   二、确定物权独立意思的实践意义………………………(280)
   三、物权行为理论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正……………(283)
   四、物权行为理论并不玄妙………………………………(290)
   第四节 物权行为理论的不可替代性……………………(291)
   一、折中主义不能替代区分原则…………………………(291)
   二、善意取得制度不能替代抽象性理论…………………(296)
   第五节 国际上和我国民法对该理论的运用 ……………(301)
   一、国际上运用该理论的情况……………………………(301)
   二、中国旧民法和台湾民法应用该理论的状况…………(302)
   三、中国新民法物权法的应用……………………………(304)
   第七章物权保护……………………………………………(308)
   第一节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及自助 ……………………(308)
   一、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308)
   二、自助……………………………………………………(300)
   第二节物权请求权………………………………………(314)
   一、一般意义………………………………………………(314)
   二、返还请求权……………………………………………(316)
   三、确认物权的请求权……………………………………(323)
   四、排除妨害的请求权与停止妨害请求权………………(324)
   五、消除危险的请求权……………………………………(327)
   六、损害赔偿的请求权……………………………………(327)
   后记:法学家必须讲真话………………………………………(329)
   附录
   一、重要名词及人物索引…………………………………(332)
   二、主要参考书目…………………………………………(334)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