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我心中的王小波: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人物恋爱时他告诉我,16岁时他在云南,常常在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
金庸与日本文化人物自秦汉到清末,两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对日本文化与文学基本就是无视的态度。金庸很传统,继承了这种“上国心态”,对日本文化缺乏敬意。
-
从《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手稿看郁达夫怎么修改小说人物两相比较,手稿定稿修改增添的字句,当然更具体,更准确,作者的态度也更爱憎分明,更能激起读者的愤怒和同情。
-
海外“民国才女”与一个失落已久的故事人物除了文字,她还用稚拙的笔墨,配上了四十多幅生动有趣的速写插画,就这样完成了一本给孩子看的小书《三宝北平奇遇记》。
-
冯骥才:留住我们的乡愁人物我们的学术团队跑到山里去帮村民搞调研、做测量、复建村落。这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留住日常生活的场景,更是帮助他们留住自己的文化传统,留住对我们民族身份的记忆与认同
-
阿来:故事隐藏在路上人物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没有故事,没有目标,没有准备,只是在别人的书中或自己的书中呆得久了,便向往着道路,道路所带来的流动感,怕跟生活隔绝,就上路了,在不同的空间中遇到不同的人。
-
曹文轩:悲悯情怀大文章人物也许,我对文学的理解始终也不会是流行的。我的处境,我的忽喜忽悲、忽上忽下的心绪,常常会让我想起儿时在田野上独自玩耍的情景。
-
柳永:失眠是相思的最高境界人物不说别的,柳永写的感情类作品,就很有市民气息,轻快而亲切,直白而情深,把普通男女心窝子里的话都掏出来了,焉能不让人欢喜。
-
自认“太超前”的费孝通人物瞩望者大概有点太过乐观,费先生晚年也感叹过自己“太超前”,乃至“清唱一生”。“我们几十年时间走了西方几百年走的路”,这话说着轻巧。
-
钱锺书的“一码归一码”人物有段时间,学界流行“钱锺书看不起陈寅恪”的说法,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文人相轻”,是中国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我们很少注意到一些老式文人在学术批评中往往渗透着深刻的理性精神。
-
黄庭坚与苏轼的笔墨心情人物《花气薰人帖》硬朗而饱满的笔画让人印象深刻,诗意点亮了生活,让这幅信手而成的作品成为珍贵的“文物”。如果说闲适的生活能够滋养艺术,那么困顿、苦难的生活则更是艺术的添加剂。
-
王小波:我佩服海明威人物王小波说,《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
钱锺书不仅是大学问家,而且是重量级思想家?人物钱锺书是将其“思想默存于学术”,默默地存在,并没在沉默中死去。于是人们发现,在崇高与卑鄙之间,还有第三条路径,这就是用学术去默默地凝冻思想,把思想保存下来。
-
阎连科:作家写作时要考虑读者吗人物在我看来,文学中所有的故事,都不是所谓情节的叠加、延续和收场,不是人物命运路线的延宕和描绘,而是作家与读者关系契约的履行、破坏与再形成。
-
学者对郭沫若的诗和历史剧有什么褒贬?人物对郭沫若作品的批评几乎是伴随着郭沫若本人的跌宕而成的。诚如俗语“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郭沫若的作品,换一个角度读,也能读出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