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历史的复调与叠响:“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文化5月17日,“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
-
从砖石木版上的农耕画看芒种文化芒种,一直是带着泥土芬芳与麦香的节气。所谓“芒种忙,忙着种”、“芒种忙,下晚秧”,当布谷鸟的啼鸣掠过田野,千百年来,无数民间艺术家们,将芒种时节的农忙身影与虔诚祈祷凝固在砖雕石雕与木纹纸隙间
-
芒种时节的农具与古画,见证农人最朴素的期盼文化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芒种,陆游有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
行吟中的屈原何以被一次次追念与描绘文化屈原是端午节民俗的源头之一,屈原的形象在艺术长河中如同一根坚韧的文化丝线,串联起不同时代的精神共鸣。
-
对抗五毒,古代“公共卫生海报”里的端午记忆文化今年的端午节和儿童节都在周末!一边是“五毒退散”的硬核民俗,一边是“快乐无罪”的童心暴击——到底谁能征服你家娃?是时候回顾一下《葫芦娃》了,毕竟里面的很多角色都与“五毒”有关。
-
“随州”特展在苏州:讲述汉东形胜和千年变迁文化“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地处汉水之东、随枣走廊东端的随州,是长江中游地区通往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是炎帝故里,也是曾侯乙编钟破土而出的传奇之地。
-
BBC百年简史文化英国广播公司(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1927年获得英国皇家特许状。
-
百余明清犀角器上博展出,从天然之美到雕琢之巧文化5月30日,“古犀珍献:上海博物馆藏明清犀角器”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启幕。展览将展出上博馆藏的百余件犀角器珍品,为观众多角度呈现明清犀角器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也展现古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
-
“屈原”穿越时空而来,去三林老街沉浸式“过端午”文化随着一阵阵鼓点声响起,十几名身着云纹劲装的舞龙队员疾步如风,穿梭在集市中,时而“蛟龙探海”低伏穿行,时而“盘龙逐日”螺旋腾空,引得观众喝彩连连。
-
新版“文学好书榜”发布首期名单:15种新书入选文化“文学好书榜”是由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的5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文学榜单。
-
鲁迅及其遗产:第五届京港青年人文学者学术研讨会纪要文化2025年5月2日至4日,“鲁迅及其遗产:第五届京港青年人文学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
书与书人:签名本再忆文化张爱玲1974年5月17日给夏志清的信里说:“Henry James的The Aspern Paper看了印象不深,近年来看了书中所指的拜伦与雪莱太太异母姊妹的事,却相当有兴趣。”
-
来地坛看海,看看“余华铁生”那两棵树和它们连接的友谊文化从“京兆公园”到地坛公园,这座位于古都中轴线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期然在互联网时代,成了Z世代打捞中式梦核美学的网红打卡地。
-
大英博物馆古印度展:古老的崇拜生生不息文化印度教象头神伽内什(Ganesha)可爱、顽皮的形象从何而来?佛陀与耆那教觉者那安详的面容,又受何启发?
-
复旦大学博物馆双展齐开,展出良渚玉琮、仰韶彩陶罐文化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前夕,“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幕。作为“一源六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博物馆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300号景莱堂的连贯空间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