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梁文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一个公认的评判权威人物在我看来,读书应该回到很自然的状态,它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你随手拿起一本书读就是日常生活一部分,如此而已。
-
加缪这一生,都在法语文学的历史里人物加缪不属于我们对法国文学的这一类想象。贫穷在他的身上——包括写作——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
一代文宗纪晓岚人物纪晓岚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首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
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他的“悲欣交集”人物弘一法师在三十九岁送别了自己“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胜愿终成苦行僧”。
-
文学把记忆中已经淡漠的重新唤醒人物从最早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引发文学界震荡的《兄弟》,余华的作品更多给人冷酷、先锋、悲观的印象。但出现在现实中的余华,展示得最多的却是幽默和平和。
-
木心: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人物出狱前,木心听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在纽约人拍的纪录片中,暮年木心说:我哭得醒不过来。为什么不等到我出去以后才告诉呢,非要跑进来对我说“你妈妈死了”。
-
木心谈张爱玲:一生长对水精盘人物我初次读到张爱玲的作品是她的散文,在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在几本杂志间,十五岁的读者快心的反应是:鲁迅之后感觉敏锐表呈精准的是她了。
-
冯骥才:从时代中突围,让生活成为胜利者人物年代或许就是这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恍恍惚惚地感受到一支触不可及的强势力量,突然在钳制和指挥普通人的命运。
-
他是真正将中国历史读懂、读通、读透之人人物作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史学大师之一,钱穆完全是自学成才,连中学也没有读完,曾经想考北京大学也不得其门而入。
-
刘慈欣:假如外星人真的来了,人类会面对哪些问题?人物“比如说,现在外星人来了,我们看到一个飞碟,我找谁去?我跟谁汇报这个东西?谁管这事儿?”
-
从这里走向文学——记茅盾与商务印书馆的故事人物在茅盾的作品中,对社会事件、现实人生的叙述都是客观而理性的,让读者自己去做出价值判断。正如叶圣陶的评价,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
蔡骏:类型文学为什么写不好中国故事?人物我们的类型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性还是有所欠缺,往往写得好中国的故事,却写不好中国故事,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
阿来:创作“自然三部曲“,呼唤现代人适度消费大自然人物没有一个人对目前的环境没有压力,但我们的现实文学作品反映得还不够,在这方面我做得比较早,在时代问题上,各行业都一定要有先锋。
-
我心中的王小波: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人物恋爱时他告诉我,16岁时他在云南,常常在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
金庸与日本文化人物自秦汉到清末,两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对日本文化与文学基本就是无视的态度。金庸很传统,继承了这种“上国心态”,对日本文化缺乏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