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中国神话通论袁珂 著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
文学理论前沿(第20辑)王宁 著,王宁 编《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中文刊物,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主编,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外文学的双向交流”“跨学科批判理论研究”四个栏目,共九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活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做出新的阐释。
-
哈佛百年经典(18卷):切利尼自传(意)切利尼 著,(美)艾略特 编 樊习英,彭晓蓉 译★《切利尼自传》被誉为西方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呈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产生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切利尼是其中惟一留下自传的人。他的描述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因而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歌德将这部历史与文学的杰作翻译成德文本,他盛赞说:“我这个人的忧虑之中看到的整个世纪,要比最清晰的历史记载还要真实。”
-
西藏乡村五十年社会变迁:朗塞岭村和柳村的回访研究方素梅 著,方素梅 编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子课题“西藏乡村50年社会变迁——对拉孜县柳乡、扎朗县囊色林乡的回访调查”的最终成果。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囊色林谿卡和柳谿卡的调查材料和本课题回访计划,本书最终由如下研究内容构成:第一,朗塞岭村和柳村概况。主要是在研究分析《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回访调查及档案材料,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朗塞岭村和柳村的村庄概况进行描述,力图展现其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革的轨迹,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差异,为其后各章的论述提供背景资料和支撑。第二,朗塞岭村和柳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等等。其中,重点对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比较,对当地人在用水方面的制度安排、纠纷调解及现代化背景下西藏农村的用水问题的变化进行探讨,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及其运转方式和特点进行研究,等等。第三,朗塞岭村和柳村社会发展状况。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情况。同时,专门对两村的婚姻家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包括婚姻方式的变迁、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等等。全书(含附录)约24万字。 经过努力,我们希望能在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调查内容更加全面、系统。不仅反映人口家庭、社会组织、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还有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民族政策的实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问题,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三是通过对朗塞岭村和柳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梳理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模式,为了解和研究西藏其他乡村社会变革提供参考。
-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侯文华 著侯文华,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批准号11&ZD103)阶段性成果。共分八章,分别论述《论语》与春秋君子文化,《老子》与箴诫传统,问对体与咨议制度,经释体与说书传统,先秦寓言、小说与俳谐风尚,说唱与先秦诸子文献,先秦“论”体演进及其成就,先秦诸子言意观与文体,对先秦诸子的各类散文文体的发展渊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比较诗学视阈下的宇文所安唐诗研究苏芹 著《比较诗学视阈下的宇文所安唐诗研究》以美国当代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研究系列《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晚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他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主要探讨他对唐代诗歌文本与历史的重新解读,以期发现其在解读唐代诗歌过程中的创新之处;同时结合其在研究唐代诗歌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产生的曲解、误读,最后归纳总结其对我国唐诗研究的启示。
-
英国散文的流变(珍藏本)王佐良 著王佐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教育家和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先生的力作《英国散文的流变》是散文史与名篇选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自1994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这本英国散文史的研究对象是所有不属于韵文的作品,从16世纪莫尔的史书开始,以20世纪下半叶的口述历史作结,对各代各型的英文散文进行了梳理。他总结道,英国散文中有一条平易散文传统,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本书所择取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迁;对作品语言微观结构的观照,让读者细查语言之美,阅之爱不忍释。王佐良先生引文都附译文,多数系自译,其语言修养和文化修养尽体现其中。 《英国散文的流变》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翻译专业师生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教学与学习的必备参考书。该书谈散文,谈文学,于语言之外通过具体作品又勾勒出了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这本书,不仅欣赏文字之美,更能感悟思想之美。
-
文学·影像·空间:当代文艺风景管窥杜英 著本书聚焦20世纪中期的中国内地与香港,引入冷战文化的框架,或以文人的空间流转及其作品的传播流布为线索,或以两地小至文艺专题大至文艺生态,如“反特片”,赵树理的小说创作,1949年后的沈从文在主流话语之间千回百转的关系,《二月》的电影改编与接受,《文艺新潮》创办及其同人,马朗、杨际光、李维陵的友谊与创作,以及香港左派电影,等等,作对照来管窥两地文艺,探讨冷战文化在内地的缘起、构型及其问题,冷战文化氛围下中国小说现代化历程中民族化、通俗化的努力与困境,新世代中的左翼作家之转型,香港现代主义与冷战文化之关系,南来中国青年的体认香港、关怀中国、想象世界,以及香港文艺的跨界可能及其限度,等等;冀望将战后中国内地与香港两地文艺形态置于更为广阔的冷战文化格局下进行参差对照、理解与反思。
-
溯洄从美:从批评理论到文学翻译方克平 著《溯洄从美——从批评理论到文学翻译》是外国文学研究丛书之一。本书内容包括让作者活、读者与读解的边界、意义之重构、捍卫忠实、通往忠实之路、译例分析、译无至善、溯洄从美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张雯,付宁《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系列丛书》在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语料库研究技术,从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考察分析“葛浩文十部译作语料库”和“《骆驼祥子》三译本语料库”,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同时辅以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终得出关于葛浩文翻译风格的结论,并对其翻译风格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系列丛书》适合所有翻译研究者、爱好者以及文学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