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汉晋女德建构俞士玲 著中国现代性,是以否定和反叛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的,其中《列女传》、《女诫》等承载传统女德的重要文本,在晚晴和五四以来妇女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的预设中,被贴上了迫害和毒害妇女的工具的标签,很难获得*越这一意识形态的研究。当下人们对传统女德认识模糊、混乱,当代女性教育和成长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是本书的研究动力。本书回归汉晋历史文化语境,以男性德行原则建构为参照,动态探究汉晋女德建构,包括女德理想建构,各时代、地域、政治、阶级阶层以及个人的女德实践和调适,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抗性互动中讨论对女性性情、欲望的思考,以此建构汉晋女德建构。本书认为,汉晋男女两性德行原则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正是这一德行原则和男女德行建构的一致性,保证了女德在不断更新中的理想和生命力。当代女性教育和成长当取资于这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
-
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鲁枢元,刘锋杰 等 著《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是著名学者鲁枢元教授率领团队完成的一部中国近40年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发展的总结性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研究”的结项成果,也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之一。本书以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发展为思考对象,联系当代社会现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艺观念、道德规范、人文思想,展现中国古代文论的永恒价值和不朽贡献;结合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确立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独特地位。通过梳理中国近40年来的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与世界文学思潮间的相互影响和吸收,本书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重新确立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价值,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轨迹,勾画出一份清晰的蓝图。
-
吴梅讲词学吴梅 著吴梅以曲家名世,创作有《风洞山》、《西台恸哭记》、《血花飞传奇》等传奇、杂剧十余种。他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的研究和教学。本书是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专著。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以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吴梅在书中说:“余故严别町畦,为学者导。”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评价整本书的价值;无论是就入门者而言,还是就研究者而言,《吴梅讲词学》都能带来极大的启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词学指导读物。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9卷 第1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编《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九卷第1期)》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编的现代文学论丛,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了不拘一格的探讨,涉及文学史、戏剧研究、文学与文化、博士论文选粹、文学现场等栏目。《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九卷第1期)》内含论王度庐的早期小说;20世纪60年代“反修防修剧”的价值观念研究;社会问题、感情世界、人性深度与艺术表现方式——新世纪中短篇小说发展论;翻译领域内的“尝试”——关于胡适译作《梅吕哀》的几个问题等文。
-
斯文(第5辑)郭英德,张德建 著本辑分列“特约专稿”“文体研究”“大视野”“桐城派研究专题”“散文研究文献考论”等七个栏目。其中,“文体研究”仍为本辑的重点,关注“早期书写”,并结合中国古代典籍与文献的生成方式、书写方式及其由不稳写向趋同的变化,引导问题讨论愈加客观深入。“大视野”,指出史传中的史传文学兼具历史记录与文学艺术双重性质,梳理了史传文学对小说文体的影响;并对孟子心性学说及其修养工夫论中尚志、存养、扩充、自反四个层面进行细致分析。“散文研究文献考论”则是对当今古代散文研究领域正在进行的散文文献研究和整理工作而开展的背景设计,希望能够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出。“桐城派研究专题”对此领域研究中的很多旧有成见开展反思和清理,所刊文章不仅是古今对话,而且是“新老”对话,还是三个时代的三重对话,有助于对“桐城谬种”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各个栏目所遴选的论文,不仅观点新颖,方法科学,而且引论材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道教文学十讲孙昌武 著《道教文学十讲》依据著者二〇〇九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道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在探讨“道教文学”的内容、性质与价值的基础上,分别就仙传、仙道类志怪与传奇、女仙与谪仙传说、仙歌、游仙诗、道士诗文创作、古代文人的仙道类诗歌、宋金时期的新道教诗词、神仙道化剧等专题加以介绍并选释作品,分析其思想、艺术成就与贡献,揭示道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
学习者的成长:“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范玉梅,高西峰 译《学习者的成长:“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除中田贺之所著章节之外,均译自著作Mapping the terrain of learner autonomy: Learning environments,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坦佩雷大学出版社,2009年)。在过去,有关学习者自主性的文献基本是以英语为主的欧洲语言的著作,而从事日语教育的相关人士则面临着难以获得详细信息的困难。作者在执笔之初计划以神田外国语大学于2007年举办的Independent Learning Association会议论文为核心,在使读者对于学习者自主性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之后,编辑出版英文版本,而实际上英文版却提前出版。因此《学习者的成长:“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不仅是一本译著,同时还是一本以关心学习者成长的读者为受众的论文集。为了让初次阅读正规的学习者自主性文献的读者感到亲切易懂,本绪论概括介绍了学习者自主性运用于语言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以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解释了围绕学习者自主性存在的各种误解。在此基础上,从日语教育、英语教育这两个视点出发,阐释学习者自主性这一概念为何如此重要。
-
岩井俊二系列:垃圾筐电影院(日)岩井俊二 著,张苓 译我们在看着,我们在听着,我们在感受着我们在嬉笑,我们在苦恼偶尔也有想留在心间、难以替换的日子。也许都是什么事都没有的日子可是,我们依然等待着。我们等待着有什么来临或回忆年少时的光影趣事,或以独特方式解读通俗影片,或记录片场拍摄花絮。《垃圾筐电影院》,或许就是岩井俊二心中的电影理想国。
-
不可能性(法)乔治·巴塔耶 著本书包括“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亚”,这三个“异质”文本通过明显或隐秘的线索相互联系着。巴塔耶意图以此来“描绘真实”,但并不借助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手法,而是通过想象“不可能性”,或者将小说人物置于色情、消失、死亡、毁灭等情形的考验之下,或者将诗歌推至一种 “暴力状态”,以此来获得意义,唤醒主体意识。
-
俄国文学演讲录刘文飞 著本书是著名学者刘文飞从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研究机构做的近百场关于俄国文学和文化的学术演讲中精心挑选而出,经整理后结集出版。本书在修订时将保持一定的口语“原生态”,以使读者可能获得与听众相仿的身临其境感。在国外发表的演讲已经译成中文。这些演讲分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俄国文学和文化的概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作家或作品的专论。全书内容丰富,兼顾文学、文化、中俄两国交往史等范畴;时间跨度大:纵向从19世纪自普希金始的黄金时代,经过二十世纪初期的白银时代,直达当今的现代文学;横向包括俄国本土,流亡欧美的俄国文学家及其在居留地的文学、文化活动。本书作者同时是一位诗人,语言特点是文才飞扬,清新活泼,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