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
-
柏林1945安东尼·比弗《柏林1945》获得第一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借助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作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体验式的历史事件,而一部分人在极端时代表现出的友善和自我牺牲,照亮了这个本已无法回顾的历史故事。
-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罗杰·克劳利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素德·文卡特斯1989年,印度裔的年轻学生文卡特斯进入芝加哥大学开始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师从贫困问题研究专家从事城市贫民窟的社会调查项目。背着书包、拿着问卷,他走进了芝加哥最为著名的“城中城”贫民窟——罗伯特·泰勒计划区。“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这是他为了这项研究而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还给出了几个选项:A.很差,B.有点差,C.不好不坏,D.还不错,E.非常好。这个问题,让他遭到了计划区内年轻人们猛烈的嘲笑,却也让这帮年轻人的头儿对他产生了兴趣:“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就这样,跟着这位街头老大,文卡特斯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文卡斯特深入城中城,亲自体验街头生活,打入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写就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单靠个人很难摆脱贫困状况、黑帮承担了城中城的部分社会福利功能、警察也是另一种“黑帮”、穷困人家自有活命的办法……本书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
-
约法传统与美国建国林国基以古典文本入手,探讨当下议题。以史观今,以外观内。海国图志系列系国内青年学者翻译或者原创的古典政法类研究作品,创刊以来,以迻译和研读西学经典为宗旨,潜心研习西洋古典历史及政治思想,出版翻译了数十部较高水准的研究作品。本辑为美国研究的专号,试图对美国建国史各个重要时段进行深入研究和论析,其中主要涵盖了殖民、立宪、内战以及借助海洋向外扩张等关键阶段,它们统属于美国建国史的范畴。其中,主题研究栏目刊发了王恒博士为辑刊亲撰的《罗马与耶路撒冷:成文宪法的神学-政治问题》的长篇论文,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思想深度以及视野的广度,尤其值得关注。主题研究中的另外一篇长文《汉密尔顿与托克维尔的预言》由英国著名的布赖斯爵士所撰,也堪称经典。本辑还首次全文翻译和刊发了美国殖民时期的著名领袖、后被誉为美国国父之一的约翰温斯洛普关于“山巅之城”的著名讲演,它诞生于大西洋中一艘前往美洲殖民的航船上,奠定了美国立国的恒久基调和精神气质。
-
与思想家交谈寒哲 著 胡亚非本书引导您进入哲学、文学、伦理、宗教、心理学等领域,向您介绍各领域的经典作家及其思想。精彩处处可见,关于天才的论述更是特出,最后提出了新的历史理论:衰朽与复兴。看了这本书,您会觉得跟经典作品关系密切,也会觉得那些生活在遥远时代的作家近在咫尺。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可以从任何一章开始阅读。语言简洁明净。
-
一条开往中国的船沈迦《寻找·苏慧廉》出版后,作者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陆续撰写了十余篇独立文章,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传教士在华的往事逸闻。其中有涉及胡适的信仰认识及与苏氏父女的交往,这是早已汗牛充栋的胡适研究所忽略的;还讲述了翁同龢家族这个晚清最大的文官家族如何与传教士交往,并由此影响了后辈的传奇生活;《陈寅恪受聘牛津的缘起》则首次披露了陈公与苏慧廉承前启后的关系。寻找、写作苏慧廉的背后故事也有记录,如《英伦“寻宝”三记》《牛津寻找苏慧廉墓地》等,作者寻访前人足迹遍布几大洲,不乏曲折离奇之经历。书中另有部分文章是与温州近代史有关的,苏慧廉在温州生活了四分之一世纪,由他的视角回望这座现在闻名遐迩的城市,不论是重新解读枫林教案的起承转合,还是考证艺文学堂的细枝末节,作者都能用鲜见的域外材料,说出不一样的故事。作者虽以运用史料、考据史实见长,但在铺陈、叙述时亦具备技巧,把历史写得既扎实又好看。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珍稀老照片,也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
用地图看懂世界格局王伟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
人权与中国思想安靖如(Angle, S. C.)本书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是否具有独具特色的权利思想,以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进行权利对话是否可能的问题。本书结合宋明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与19世纪后中国权利概念和权利话语的发展历程,以大量的思想史材料证明,中国始终存在一种与自身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且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权利话语,但这种特色并不会也不应妨碍中国与西方在权利话语方面进行密切交流和对话。本书认为,跨文化的权利话语对话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只有具有各自独特权利话语的中西方国家都对此持开放态度,权利对话才能成为跨越彼此观念隔阂的桥梁。
-
第三帝国6:闪电战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1940年春,在侵占波兰之后,希特勒又将目光瞄向了挪威和丹麦,之后是比利时、荷兰、法国。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的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占领了上述诸国。如果说闪电战是一种成功的战术,那么,由此获得的一系列胜利是不是太轻松了?
-
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大平正芳纪念奖得主 小代有希子鲜见前例的绝密档案研究,再现日本官方对亚太地区的战局推测及战略考量!·日本打着解放亚洲的旗号悍然发动侵略,并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憧憬建立一个称霸世界的欧亚帝国?·“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怎样的观察和预测?它早已知晓最后统一中国的人将是毛泽东?·原子弹并非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早已密谋全身而退的日本,直接塑造了苏美冷战、朝鲜分裂、蒋介石败走的历史格局?“二战”后,日本主流学界对战败的叙述总跳不出“太平洋战争”的桎梏。这种历史观导致战后日本人对亚洲侵略行径的集体遗忘。亚洲要想走出战争的阴影,首先应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欧亚—太平洋”战略思考与规划。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帝国大本营销毁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对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评价以及随着败局日显,战时领导人制定的生存策略,并客观公正地详述了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