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情系塞罕坝

情系塞罕坝

作者:高俊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分类:散文随笔

内容简介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原”,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辽,金时期塞罕坝被称为“千里松林”。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以塞罕坝为中心建立了木兰围场。从1681年木兰围场的建立到1864年放垦开禁,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北巡105次,在木兰围场举办木兰秋狝大典92次。木兰围场的建立,团结了北方少数民族,阻止了沙俄侵略,打击了民族分裂主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象征。随着清朝的衰败,再加上抗日战争时期的山火,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惨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千里松林的塞罕坝变成了荒漠。由于塞罕坝紧邻浑善达克沙漠,海拔高出北京1000多米,风沙日益逼近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1962年,林业部决定将原由河北省和承德行署管理的大唤起、阴河、塞罕坝三个林场合并,成立由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场成立后,来自林业部的干部,围场县的林业和区委、公社行政干部、运输个人和从庙宫水库派调的工人,东北林学院、白城子机械化林业学校、承德农校等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农林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组成了384人(1963年底)的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队伍。他们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国家号召,满怀青春激情,相继来到塞罕坝,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序幕。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条件极为艰苦,塞罕坝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苦乎累乎不在乎。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没地方住就住库房、园仓、马棚,再不够就搭窝棚、盖干打垒、挖地窨子。他们与风沙严寒、自然灾害作战,种下绿色;与寂寞抗争,守护绿色。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把“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变成了拥有115万亩森林的世界人工林场,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典范。创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目录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