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IBM开始进入电脑行业,随后就势不可当地超越了先行者雷明顿兰顿公司,占领了工商界电子电脑市场。
60年代,IBM成功地开发出自我相容但与其他厂家及以往机器并不相容的360大型电脑,给电脑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当头一棒,并推动了美国和世界电脑市场的迅速扩张。
1969年,IBM以7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9亿美元的净收益,当之无愧地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并以70%的市场占有率垄断了美国大型电脑市场。
1985年,IBM个人电脑占据了工商界市场80%的份额。
在IBM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IBM的高层决策者们沉迷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新的富有巨大魅力的行业领域——个人电脑却视而不见。
1965年,定位于科研电脑市场的资料设备公司改变矛头,率先向市场投放了小型电脑。
而后起之秀苹果公司也不甘落后,在1977年研制出记忆体少、没有资料库、速度慢、计算能力差但价格十分低廉的产品,达到了17年来的最低价。
在资料设备公司、苹果相继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平分秋色的时候,IBM由于只重视短期的资金回收率和投资回报率,没有看到如果打开了个人电脑市场并占领霸主地位,对公司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好处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沉溺于大型电脑市场获得的成功,对资料设备公司、苹果公司进入个人电脑市场的个人电脑视而不见。
直到1986年即将退休的董事长福兰克·卡里组成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电脑专家研究小组,IBM才开始进入个人电脑领域,一年后推出记忆体、性能远胜于苹果机的IBM-PC机电脑,但为时已晚,无论IBM怎样挽回,也只能屈居第三,“IBM永远是第一”的神话因此破灭。
如果说1987年IBM推出的最优质的IBM-PC机为IBM公司挽回了很大一部分个人电脑市场,那么,1986年IBM为了弥补自己长期以来坐视个人电脑发展的失误,决定短期内推出优质领先的个人电脑,而将中央处理器晶片CPU交给了Intel公司,将DOS作业系统交给了Microsoft,则是培养了自己未来的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壮大了Intel和Microsoft,并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Intel和Microsoft激进而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深信个人电脑将成为主宰未来的产品,作为主人的IBM却根本没将他们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
Intel和Microsoft则不断加紧进攻,逐渐代替了IBM在个人电脑世界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康柏公司首先采用Intel公司发明的奔腾386机晶片开发出携带型电脑。
接着,戴尔公司以其独特的直销方式使个人电脑售价大幅降低,使IBM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1982年,Intel和Microsoft的股票价值合起来才只有IBM的十分之一,但到了1992年10月,他们联合起来的股票价值就超过了IBM。
到1992年底,已经高于IBM市场价值的50%。
而1991年IBM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继续恶化,酿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公司亏损纪录——49·7亿美元。
可见,正如现代决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
决策正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决策失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