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工程院:从温泉里冒出来的想法(1)

创立工程院:从温泉里冒出来的想法

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诞生,或许要感谢珠海的温泉,因为,建立这样一个机构的想法,正是当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副院长张宏江等十几位领头人在一次温泉度假会议中“冒”出来的想法。

要了解工程院的诞生,就不得不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前身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它的创始人之一张亚勤说起。

张亚勤在12岁时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成为当年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其后,他先后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学位,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博士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Fellow of IEEE)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8年,微软决定在中国设立一所研究机构,张亚勤在李开复的邀请下回国共同搭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他们又邀请了张宏江、沈向洋等人加盟。

张亚勤回国之前曾任职于美国着名的桑纳福研究院。桑纳福研究院作为RCA公司的中央研究机构,代表着当时电气和电子技术方面全球最高的研究水准。但在被收购之后,桑纳福研究院面临着从一个“衣食无忧”的纯基础研究机构转化为自筹科研经费的研发中心的挑战。

当时,作为研发主管的张亚勤开始为资金和市场绞尽脑汁。“每天80%的时间都花在了做业务上。”那时他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让别人订购我的技术?三五年后的技术和市场是什么样子?”

这段经历让张亚勤明白了“市场”二字的分量——超前的技术要和实用的功能相结合才能赢得市场。所以,在1998年年底张亚勤帮助微软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之初,他就曾提出要把研究成果向产品开发的转化列为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一项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通常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加速研究成果的产品化,研究院专门设置了一个团队,帮助研究人员搭建产品模型,用以向微软总部的研究机构和产品部门展示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原型。

当时,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运行的项目约有12个,每个项目组都配备了两名工程师(开发人员)。

渐渐地,各个项目之间展开了一场开发人员争夺战。原来,随着研究院规模不断扩大,开发人员不够用了!况且,有的项目只需要两名开发人员,而有的项目较大,可能需要五名开发人员甚至更多。如何才能合理地分配开发人员,以保证技术转化的高效进行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