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活在当下是我们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1.5活在当下是我们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我们生来就“活在当下”,走近看看自己的孩子,就会充分理解这一点。孩子们的存在完全与从“当下”中汲取营养等同,他们看、听、感觉、触摸、品尝所有能被看、听、感觉、触摸、品尝的东西。他们是巨大的海绵。他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体验当下。

可当他们长大了会怎么样呢?他们向父母,也就是我们学习,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只要一有可能他们就盯着父母看,他们也看别的人,但最关注的人是我们,这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可能是由环境造成的。他们知道我们是他们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们向我们学习,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从好的方面看,他们学会了如何生存。我们教他们吃饭、如何避免伤害、如何沟通、如何赚钱以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而不好的方面在于,除了这些生存技巧外,我们也灌输给他们一些消极的习惯,这些习惯使他们“活在当下”,或者这些习惯本身就是不能“活在当下”的表现。看见我们焦虑,他们也会焦虑;看见我们憎恨,他们也会憎恨;看见我们怒气冲冲,他们也会怒气冲冲;看见我们羞愧,他们也会羞愧;看见我们后悔,他们也会后悔。

所以,大多数人稍微长大后,就会忘掉“活在当下”的感觉,而将自身的存在与“当下”、此时、此地分裂开,造成事实上是活在“过去”或“未来”中。与“当下”脱节是一个迅速“堕落”的过程,其速度之快甚至使大多数人在无意识之中就已经失去“活在当下”的能力了。因此,成人之后我们感觉“活在当下”的次数越来越少,一旦有了“活在当下”的经历,其感觉就会特别突出,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

1.6用此时此地来填补空虚

不能“活在当下”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生活除了“当下”别无他物。我们中的一些人常常会因为没有“活在当下”而感到生活一片空白,那是心灵空虚的表现,正是这些空白或空虚让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因此,我们渐渐学会了为这些空白或空虚找出合理的解释。更多的人面临的情况更糟糕,他们甚至连为这些空白或空虚找一些合理解释的劲头都没有,只能假设现状已经是可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了。我们几乎无药可救地相信,如果确实有真实的快乐,那么也一定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奢侈品;压力、恐惧、担心、愤怒、厌恶、不安全感以及悔恨、遗憾才是生命的常态,我们能做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活着——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对于心有不甘、想要摒弃那些空白或空虚的人来讲,我认为只有一条出路,那是一个充满谜团、寓意丰富并且对每个人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在这条旅途上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方向,那就是必须学会“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而不是活在“彼时彼地”。我曾经参加过韦恩·戴尔博士(Dr.WayneDyer)组织的一个研讨会,他用了“now-here”(现在—这里)这个词组表示当下,而用“no-where”(哪里都不在)表示其他的状态,同样几个字母,却表达了不同的含义。

我们如何才能越过现实与理想之间看似巨大的鸿沟呢?如何才能将自己从活在“彼时彼地”一下子回到原本就应该的“此时此地”的状态呢?如何才能改变几乎已经跟了我们一辈子的、就像吃饭一样根深蒂固的习惯呢?如何才能转变呢?

和很多人一样,我发现禅定或冥想的做法是抵达彼岸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若不禅定就不可能“活在当下”。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以致能使自己发生转变,能使自己活在当下。我们的思想没有强大到那个程度。我们要做的是马上开始“活在当下”,而不是琢磨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定是我找到的最好的办法。不过,我也相信,如果能彻底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会对我们的转变有所帮助。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快、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