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唐至五代道教的发展
1.盛唐朝廷的崇道措施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唐朝进入盛世。唐玄宗登基之初,国家经过了八年的动荡,因而他励精图治,首先注重的是解决世俗问题。开元六年(718),他在洛阳,两位地方官员献诗,他认为:"观其文理,乃崇道法,至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于是把二人"罢官度为道士"。这属于惩罚性质。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在洛阳集仙殿同众大臣、学士宴集,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开元六年、十三年)但他九年后在洛阳接见张果,其态度转变为崇道好神仙。道教神仙八仙中的张果老,就是以张果为依据而编造出来的。旧史记载,张果隐居在河北恒山中,往来于山西汾州(治今汾阳市)、晋州(治今临汾市)之间,自称数百岁,又说在帝尧时当过侍中(西汉武帝时才有这个官号)。武则天曾派使者召他来洛阳,他假装死亡,后来出现在恒山中。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县)刺史韦济上表推荐张果,唐玄宗命通事舍人裴晤前往河北迎请,张果又施展假死的伎俩,裴晤不敢逼迫。唐玄宗又派中书舍人徐峤带着玺书前往迎请,张果被迫随着这位使者,于开元二十二年二月来到唐玄宗驻守的洛阳,被安排以乘坐肩舆(软轿子)的待遇进入皇宫中。唐玄宗让善于测算寿夭善恶的邢和璞推算张果的真实年龄,让善于看鬼的师夜光搜寻与自己对面而坐的张果,他二人都以失败而告终。张果让弟子用铁如意打掉自己被弄黑的牙齿,从怀中取出神仙药,敷在牙床上,睡了一会儿,张嘴展示,又是满嘴白牙。这些情况使得唐玄宗十分吃惊,除了好神仙的信念益发坚定,还打算把自己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嫁给张果。这个决定还没有公布,张果已经预知,对几位官员说:"谚云娶妇得公主,真可畏也。"这几位官员弄不懂张果在说什么。这时,宦官前来宣布诏令:"玉真公主早岁好道,欲降(下嫁)先生。"张果大笑,拒不奉诏,几位官员才恍然大悟。后来,他坚决请求唐玄宗放他回恒山,唐玄宗批准,下敕说他"迹先高尚,深入窈冥","问以道枢,尽会宗极",授予他官职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传》)数年后,唐玄宗又派使者迎请张果来长安,张果听到消息,突然死去。弟子将他埋葬,"后发棺视之,空棺而已"。(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
唐玄宗的崇道措施,按照年份顺序排列,有这样一些内容:
开元年间,东都留守张琦奏称:"汝州鲁山县(今河南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扣之声闻数里。"唐玄宗令悬挂于太清宫圣祖庙庭。(《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杜光庭《历代崇道记》)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唐玄宗下敕,道教出自圣祖玄元皇帝,不能同外来的佛教一样隶属于管理外交工作的鸿胪寺。从今以后,道士、女道士都视为皇族宗亲,原来设置的管理道教机构崇玄署,隶属于管理皇族宗亲的宗正司,"以光我本根";而佛教僧尼,隶属于尚书省的祠部。(《大唐六典》卷十六,日本广池学园事业部,1973)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唐玄宗下敕,规定长安、洛阳两京及天下各州,都设置玄元皇帝庙,并设置道教专科学校崇玄学,招收、培养学生,把道教崇奉的书籍上升为经典,《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经》,伪托的《文子》、《列子》为《通玄经》、《冲虚经》,每年按照明经科的做法,开设道举,考试、录取道教专门人才。同月,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奏称:"伏以至道冲虚,生人宗仰,未免鞭挞,孰瞻仪型?其道士、僧尼、女冠等有犯,望准道格处分,所由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如有违越,请依法科罪。"唐玄宗批准执行。这样规定道士、僧尼犯法,当地官员不能依据唐律治罪,因为有损宗教的尊严,要由各自宗教内部处分,官员违反这项规定,反倒要受法律制裁。这是一项很不合理的措施,会使得宗教徒逍遥法外。五月,唐玄宗梦见老子,下令"图写真容,分布天下"。(《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元赵孟頫《老子像》(故宫博物院藏)
天宝元年(742)正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奏,说玄元皇帝在长安丹凤门上空出现,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天宝元年)唐玄宗派使者到秦函谷关故址尹喜台西发掘得到灵符,觉得函谷灵符与天宝年号暗合,遂把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改名为灵宝县(今河南灵宝市)。唐玄宗下敕在两京各新建一所玄元皇帝庙,长安的在大宁坊西南角,洛阳的在天津桥南、定鼎街西积善坊,这里是唐玄宗当皇帝之前的旧宅。洛阳的旧玄元皇帝庙,即上文所说龙朔二年(662)修建在邙山上的上清宫,到这时已经80年了。时人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描绘道:"翠柏深留景(影),红梨迥得霜。"(《钱注杜诗》卷九)现在仍是上清宫。天宝元年二月,长安新庙竣工,唐玄宗前往拜祭。为了让道教同佛教相匹配,唐玄宗参照佛教四大菩萨的说法,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他们所著的书(除《庄子》外,皆为伪托)一律称为真经。这里要凑够四大真人的数字,圣祖太上老君是教祖,不能降格与真人并列,遂杜撰出一个洞虚真人庚桑子,把伪托的《庚桑子》称为《洞灵真经》。新冒出一部《洞灵真经》,社会上来不及为它做准备。五月,宰臣上奏说:"其《洞灵真经》,人间少本,臣近令诸观寺寻访,道士全无习者。"因而奏请将上述经典"各写千卷","付诸道采访使颁行";《洞灵真经》还未流传,参加道举的崇玄学生徒暂不考这部经,"请待业成后准试"。(《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唐玄宗采纳批准。崇玄学设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规模为一百人。九月,长安、洛阳的玄元皇帝庙,改称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普天下参照改名。"宫"字原本是一般房屋的通称,如《战国策·秦策一》说苏秦不得意时,受到家人的冷落,显赫以后,路过故乡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从秦朝开始,"宫"字指帝王的住所,如咸阳宫、阿房宫。唐朝皇室自认道教为血亲宗教,就把道教庙、观改称为宫,与所谓"圣祖"名分一致。
天宝二年正月,追尊玄元皇帝为大圣祖玄元皇帝,长安、洛阳的崇玄学改为崇玄馆,博士改为学士,助教为直学士,另设大学士,以示庄严、虔诚。三月,唐玄宗在长安亲自祭祀玄元庙,下敕追尊所谓老子的父亲"周上御史大夫敬"为"先天太上皇",所谓老子的母亲"益寿氏"为"先天太后",在老子的故乡设置祠庙(在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沟,太清宫北半华里处建有洞霄宫,一河相隔,河上建有会仙桥),还追尊咎繇(皋陶)为德明皇帝。长安的玄元庙改称为太清宫,洛阳的为太微宫,天下各郡(州)的为紫极宫。九月,老子故乡的紫极宫升格为京师级别的太清宫。这是依据道教经典《太真经》的"三清"说法,圣人登玉清,真人登上清,仙人登太清。老子是至上仙人,因而祭祀他的神庙相应地叫做太清宫。其故乡是这样,其"子孙"当皇帝的处所长安也是这样。
天宝三年正月,唐玄宗见灵符上有"天宝千载"几个字,"遂改年为载"。(《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历代崇道记》)
天宝五载二月,崇玄馆学士、太清宫使、门下侍郎陈希烈上奏:"大圣祖玄元皇帝以二月十五日降生,既是吉辰,即大斋之日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册府元龟》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黄老第二》,《四库全书》本)唐玄宗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天宝七载三月,唐玄宗下诏规定:"其天下有洞宫山,各置坛祠宇,每处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三十户,蠲免租税差科,永供洒扫。诸郡有自古得道升仙之处,虽先令醮祭,犹虑未周,每处度道士二人,其灵迹殊尤、功应远大者,度三人,永修香火。"(《册府元龟》卷五十四《帝王部·尚黄老第二》)
天宝八载闰六月,唐玄宗提升老子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又提升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以上这些措施和活动,多在正月颁布、举办,可见在唐玄宗眼里,尊祖崇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在朝廷的提倡下,社会风尚有所改变。太子宾客贺知章原来崇奉佛教,在家乡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市)时,同僧道亮交游,"同心慕仰,请问禅心"(《宋高僧传》卷八《唐越州云门寺道亮传》),同僧玄俨"具法朋之契",同僧昙一"并为师友"。(《宋高僧传》卷十四《唐越州法华山寺玄俨传》)但他晚年在唐玄宗崇道抑佛精神的感召下,转而崇奉道教,号四明狂客。天宝三载,贺知章86岁,"上表乞为道士还乡"。唐玄宗批准后,亲自赋诗送行,并诏令公卿大臣在长安东门为他饯行,"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唐诗纪事》卷十七《贺知章》)
2.盛唐宰相李林甫的《嵩阳观纪盛德感应颂》碑文
嵩山的嵩阳观,其前身是佛教的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炀帝时期,改为道教庙宇嵩阳观。唐高宗辟为行宫奉天宫,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为超度亡夫,施舍给道教,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观纪盛德感应颂碑
书院门口矗立着一座唐碑,高9米,宽2.04米,厚1.05米。这座碑矗立于天宝三载,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撰文,书法家徐浩书丹。李林甫崇奉道教,担任唐玄宗朝的宰相长达19年之久。天宝元年在长安新设玄元皇帝庙,以白石雕刻唐玄宗像,侍立在老子像右侧,左侧侍立像则是李林甫和陈希烈的石雕。李林甫既然长期总理国政,首先考虑的便是道教如何由国家管辖,如何为政治服务。这篇碑文开篇即说:"域中之大有四,道为之首,而王者统焉。方外之人有五,神为之首,而圣者用焉。"这样说来,那便不是人间的国君匍匐在神灵脚下祈求佑护,而是居高临下,调度宗教和神灵为自己效劳。李林甫的这个观点,在唐人的宗教观中代表一种见解,值得注意。碑文歌颂唐玄宗执政30多年的政绩,指出嵩阳观地处天下中心的位置,风雨交会,阴阳燮调,合炼长生不老药的"丹灶琳堂,往往而在",于是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亲承密诏,对授金诀",接受了为唐玄宗合炼仙丹的任务。这位道士"一之日披图于天府,二之日陈醮于山坛,然后俾太乙(天神)启炉,陵阳(仙人)传火,积炭于庑下,投药于鼎中,固以扃鐍,窒其窗户,隙光不容,人迹罕到"。孙太冲和宦官薛履信东赴齐鲁大地,行程千里,耗时百日,回嵩阳观后,"开封发印,馀烬未灭,还丹赫然,则已六转矣"。次年,仙丹转移到缑山升仙太子庙,各种灵瑞纷纷出现,于是炼成九转神丹,献给唐玄宗。三公百官,奉觞称贺道:"陛下抚群黎而归寿域,上真降殊休而报盛德。神丹一御,与天无极。"(《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唐玄宗服用这剂"仙丹",又活了17年,以78岁高龄去世。而其余唐代皇帝,服仙丹后很快中毒死亡。可能孙太冲下的药比较平和,毒副作用比较小。后唐时期也有这种情况。唐明宗时,史圭在洛阳担任河南少尹,有嵩山术士送给他"石药如斗",对他说:"服之可以延寿,然不可中辍,辍则疾作矣。"史圭服用后,"神爽力健,深宝惜焉"。(《旧五代史》卷九十二《史圭传》)
3.盛唐时期的河南道士
唐玄宗驻长安期间,曾派遣使者到浙江天台山迎请司马承祯来京,从其亲受法箓。开元十五年(727),唐玄宗把司马承祯从天台山征召到洛阳,为了见面方便,让他在今河南济源市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置坛室以居住。司马承祯王屋山所居名为阳台观,唐玄宗题写匾额,派人送去。唐玄宗的两个妹妹西宁公主、昌隆公主,在父皇唐睿宗再度当皇帝时期,出家当女道士,分别以金仙、玉真为名。开元五年,金仙公主在洛阳道德坊的道士观居住,从而改为女冠观,叫做都玄观。开元十年,玉真公主在洛阳正平坊的安国观居住,也改为女冠观。司马承祯住王屋山后,玉真公主和光禄卿韦縚到阳台观修金箓斋。开元十七年,道士李含光来王屋山,拜司马承祯为师,尽得其传,岁余,请求离开师傅去茅山,纂修经法,成为茅山宗的著名祖师。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上言:"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唐玄宗采纳他的建议,下敕五岳各设置一所真君祠,"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隐逸》)司马承祯精通篆隶多种字体,唐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抄写《道德经》,趁机校勘字句,作为5380字的标准本子上奏朝廷。司马承祯在这里研究道教理论,撰写道教著作,直到去世。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他去世的年份,只说时年89岁,但《衡岳志》和《茅山志》都说他卒于开元二十三年。他去世后,唐玄宗赐号真一先生,赠银青光禄大夫,并亲制碑文。
这时期,河南的道士们良莠不齐。开元二十八年,李憕在洛阳任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萧炅倚仗权贵,临事多不法,李憕秉公矫正,结下怨隙。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借口修功德,往来于嵩山洛阳之间,求请无厌,李憕每每加以抑制。孙甑生于是勾结萧炅,上疏栽赃陷害,把李憕挤走。但道士刘尊师、张探玄则是另一类人物。刘尊师13岁时,奉唐中宗敕令,诵经入道。"既慕神仙之术,托作求真之游,遂诣中岳韩尊师受洞神经法。"开元四年,道门威仪使奉玉真公主教令,请刘尊师"诣中岳兴唐观校定经箓"。(《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三,阙名《刘尊师碑铭》)洛阳弘道观道士蔡玮撰写的《唐东京道门威仪使圣真玄元两观主清虚洞府灵都仙台贞玄先生张尊师遗烈碑铭》,说张探玄字体微,世代居住南阳,是道教祖师张道陵的后裔。张探玄"童而逊悌,冠而贞愿,劲若修篁之节,和如浮磬之声";文明元年(684),因唐高宗去世,"国家延庆于道,度为仙官"。嗣后他任长安景龙观大德,一度成为唐玄宗的宫廷供奉道士,但坚决拒绝还俗出任谏官。开元十四年,唐玄宗征召他和几位道友前来自己驻守的洛阳。"有司备礼,冠盖纷迎,登邙山,俯河洛,飘飘明霞之外,窅窅凝玄之际,望者以为神仙之会也。"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下诏任命他为东都道门威仪使,兼任洛阳圣真、玄元两观主。张探玄后来去了王屋山,与玉真公主为伍,天宝元年(742)七月去世,享年76岁。(陆耀遹:《金石续编》卷八,《金石萃编》合刊本)
蔡玮还撰写了《玉真公主朝谒谯郡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文字残缺严重,几不可读。但同《唐东京道门威仪使圣真玄元两观主清虚洞府灵都仙台贞玄先生张尊师遗烈碑铭》一并阅读,仍然可知道玉真公主12岁即出家当女冠,天宝十二载,她已是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曾去老子故乡的真源宫朝拜,在王屋山灵都观居住近20年,这时出家已40多年。她周游名山,认为只有王屋山"青溪万仞,碧洞千门,烟萝嘶风,金涧生月,可冥八秘,滋五牙,朝会丹田,豫游冲漠"。唐玄宗于是为她的上方院幽居题写"平阳洞府小有仙台"匾额,为山门题写"灵都观"匾额。(《金石续编》卷八)这时期,嵩山有一位神乎其神的女道士焦炼师。李白写了《赠嵩山焦炼师》诗,序言说她"不知何许妇人也(按:《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九钱起《题嵩阳焦道士石壁》诗说'锦里真人此得仙','玉体才飞西蜀雨',可见她是四川成都人),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人们传说她"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诗中说嵩山"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时餐金鹅蕊(桂花),屡读青苔篇(道书)。八极(八方极远处)恣游憩,九垓(九天之上)长周旋。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八)
另一位女道士的下场,却不像玉真公主那样能够善终。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五号室墙壁上镶嵌着一方墓志,题为《大燕圣武观故女道士马凌虚墓志铭》,下署"刑部侍郎李史鱼撰,布衣刘太和书",尾署"圣武元年正月廿二日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占领洛阳,次年改元为圣武元年,改国号为大燕,以洛阳为都城。墓志说:23岁的死者女道士马凌虚,"鲜肤秀质,有独立之姿;瑰意蕙心,体至柔之性。光彩可鉴,芬芳若兰。至若七盘长袖之能,三日遗音之妙,挥弦而鹤舞,吹竹而龙吟。度曲虽本于师资,馀妍特禀于天与"。"天宝十三祀(754),隶于开元观,圣武(756)月正初,归我独孤氏,……未盈一旬,不疾而殁,……遂以其月景(丙)子窆于北邙山原"。《旧唐书》卷二百上《安禄山传》说:"引张通儒、李庭坚、平洌、李史鱼、独孤问俗在幕下",可知墓志撰稿人李史鱼,原是安禄山幕府的幕僚,在大燕政权中任刑部侍郎。那么,墓志所说的"独孤氏",无疑即李史鱼的同僚独孤问俗。马凌虚嫁给独孤问俗不足十天即无疾而终,肯定是独孤问俗强行霸占她,她不肯就范,顽强抵抗,舍生取义。因而墓志后面的铭文说:"为巫山之云兮,为洛川之神兮?余不知其所之,将欲问诸苍旻。"(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下册第17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对她的突然死去貌似遗憾、叹息,实则极力遮掩其真实情况。
4.道教圣地王屋山
河南济源王屋山天坛极顶
王屋山经司马承祯经营和传教,成为道教圣地。唐末道士杜光庭所写《天坛王屋山圣迹序》、《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还编造了很多唐朝以前的灵异事迹。《天坛王屋山圣迹序》讲了一些轩辕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四海龙神,乃至于白虎、青鸟之类的事儿,说:"十大洞天内,一,王屋山清虚小有之洞,周回万里,在洛京西北王屋县,仙人王真人治之。……上方院者,即上访院也,昔轩辕黄帝访寻四山,故曰'上访院',后司马承祯改作上方院焉。唐睿宗皇帝时,玉真公主于金仙观修道,今即灵都观是也。"(《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对王屋山讲得更加具体,说王屋山"势雄气壮,冈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于昆丘,东连于沧海"。山上最高者为天坛,轩辕黄帝在这里告天,"自此天坛之始也"。天坛是"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和诸元会日,黎明时分,"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日出时,"可以见生死之情状,观天地之变化"。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而"有道之士,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醮谢其下"。天坛一隅,有一方《造石灯台小碣记》,是天宝八载新安县(河南新安县)地方官"为国为民醮坛置"。天坛的中心,一峰高耸,人站在上面,血气冲和,自辨形影,身如浮萍。坛西有太一泉,"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太一泉是四渎之一的济水的源头。太一泉西的石岩,叫黑云洞,其上高数十丈处,有按云庵,是太乙元君修道的场所。太一泉南的石岩,叫紫金堂,是轩辕黄帝栖止的场所。沿着堂侧的小路,可攀援而上坛顶,其门叫东天门,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四角亭,"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如生沧海。四面瞻视,群山卑如丘阜,方显洞天之独尊,高表神仙之圣迹"。天坛的周围,东为日精峰,西为月华峰,还有伏龙岭、鸡子峰等小峰。"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承祯字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在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后睿宗宣诏住上方院。"(这个说法比上述开元十五年早十七八年,下文说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司马承祯去世,则他在王屋山的时间,总共十七八年。)《圣迹记》还说,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下敕修葺阳台观,御书题写"寥阳殿"匾额,店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注《太上升元(玄)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提到所谓的神通圣迹,说阳台观西有山神庙,即王屋山神,唐军平定安史之乱时,"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破安禄山,后明皇(唐玄宗)封为总灵明神天王,仍敕修其庙"。这是在瞎编胡说,郭子仪和安史叛军打仗,在河南战场并没有打赢。当时唐肃宗当政,唐玄宗逃到四川成都,成为"上皇",失去了实权,哪还有机会下诏封神!《圣迹记》还说:"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太素清虚真人,领清虚小有洞天。……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文末颂曰:"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5.晚唐五代道教的延续
晚唐五代,河南的道教度过了高峰期,战乱中遭到破坏。
会昌元年(841),唐武宗下敕,宣布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日为降圣节,长安、洛阳两京及天下诸州府皆设斋行道作乐,赐酒宴三天,永为常式。这时,道士赵归真诋毁佛教,对于唐武宗在全国范围内毁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这场政治运动明显地表现出偏袒道教的倾向。会昌五年九月,唐武宗下令把洛阳的佛寺弘圣寺改为道教的太微宫。两个月后,东都留守奏称改太微宫已经完工,玄元馆的圣祖真容即将移来,唐玄宗的雕像也当随之迁来。"伏以圣祖尊崇,严奉须备,移动之日,宜择良辰。"唐武宗指示有关部门选定日期操办。第二年十月,中书门下奏称:"东都新置太微宫初成,玄元皇帝玉圣容,玄宗、肃宗玉真容,今已就位。望差右散骑常侍裴泰章充使荐献。"唐武宗批准。(《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河南鹿邑太清宫
咸通十年(869)九月十日,徐州兵变首领庞勋,带领起义队伍三千余人,来到亳州老子故乡今河南鹿邑县的太清宫。宫北百姓三百多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须臾黑雾遍南川中,群贼迷路,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群凶自此殄灭"。太清宫使李蔚上报唐懿宗,唐懿宗下诏说:"吾国家系承混元,教导清净。苦县旧里,圣祖故乡,宫宇具严,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遂至诛夷。缅惟元功,申兹灵贶。"于是"内出青词,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仍付史官"。唐末经过黄巢起义,亳州刺史潘稠派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上奏说:"太清宫自乾宁四年(897),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少或逾千,多或逾万,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率皆颠沛,寻至败亡。"(《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历代崇道记》)潘稠还上奏,请求把真源县的办公处所搬迁到太清宫中,说:"自大寇犯阙之后,群凶诛殄已来,大小寇逆,前后一十八度欲犯太清宫。或迷失道途,或龙神示见,终挫凶计,宫城晏然。所庇护居人,不知其数。请移真源县就宫安置。"(《全唐文》卷八百零六,《请移真源县就太清宫奏》)唐昭宗下敕,将真源县升格为畿县,并"内出青词,修崇告谢";还说:"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名高道祖,福荫皇基。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潘稠能施善政,久乐(按《道藏》作染)真风,广出俸钱,备修宫观。垣墉栋桷,无不精新;像设丹青,弥加焕丽。观图考事,深可慰嘉。其住宫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玄先生。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馀并如故。"(《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历代崇道记》)
后梁推翻了唐朝,梁太祖姓朱,和道教祖李耳没有唐朝那种假冒的血缘关系,便降低道教庙宇的规格,恢复"观"、"庙"的称谓。开平元年(907)五月六日,他在东都开封府下敕,宣布废除长安的太清宫,把西都洛阳的太微宫、鹿邑县的太清宫,一律改称为观,各州的紫极宫一律改称为老君庙。后唐帝王出自沙陀族,姓朱耶(邪),唐末被朝廷赐国姓李氏,因而以唐朝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否定后梁的做法。同光元年(923)十月,唐庄宗下敕:洛阳的太微宫、鹿邑县的太清宫以及各州的紫极宫,一律恢复唐朝原名。同年十二月,鹿邑县太清宫奏称:"圣祖玄元皇帝殿,枯桧再生枝叶。"(《五代会要》卷十二)作为祥瑞,绘图上报。天成三年(928)三月,关中太白山道士解元龟从剑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市)来开封,唐明宗在便殿接见他,他自称101岁。接着,他上表请求朝廷任命他为西都长安留守、兼剑南西川制置使,表示要修缮西京长安的宫阙。唐明宗对侍臣说:"此人老耄,自远来朝,方期别有异见,反为身名,甚可笑也。"(《旧五代史》卷三十九《唐明宗纪五》)于是赐给他知白先生的名号和紫色道袍,放归太白山。次年十二月,鉴于道教宫观恢复旧名后,朝廷一直没有颁赐匾额,唐明宗在京师洛阳下敕:"尊崇圣祖,修饰道院,既复其名,固难无额。宜令所司依旧造上清宫牌额,兼京城内金真观改为崇道宫,亦准上给换牌额。"清泰二年(935)三月,京师洛阳两街功德使上奏:每年临近诞圣节,各州府都推荐本地道士,请求朝廷赐予紫衣和师号。现在要加以整顿,确立条件,"经法科试义十道,讲论科试经论,文章应制科试诗,表白科试声喉,声赞科试布虚三启,焚修科试斋醮",达到标准,才能授予紫衣和师号。唐末帝采纳。后晋崇奉道教,天旱时皇帝、官员常去道观求雨。天福四年(939)三月,晋高祖派遣使者征召陕西华山道士郑云叟(郑遨,曾在嵩山当道士)、罗隐之来东京开封担任谏官,但他们都不愿意赴任,于是分别给他们赐号为逍遥先生、希夷先生。(《五代会要》卷十二)第二年六月,晋高祖对道士崇真大师张荐明赐号为通玄先生。晋高祖问他"道家可以治国乎",他说:"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袵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晋高祖认为他的话含义深刻,便延请他来内殿讲《道德经》,拜他为师。他听到宫中敲击报时鼓,就对晋高祖说:"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传·郑遨传附张荐明》)晋高祖很欣赏这个说法,"寻令荐明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旧五代史》卷七十九《晋高祖纪五》)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听说华山道士陈抟道术高超,就把他请到开封,"月馀放还旧隐"。(《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世宗纪三》)后汉时,右补阙苏德潜上《禁道士携妻孥奏》,说:"臣闻道以至真为本,自然为宗。若不离嗜欲之源,则安奏虚无之理。况两京(开封、洛阳)道宫,是国家崇福之地。窃见道场所设斋醮,无非蠲洁净筵,盖表其精虔也。访闻道士皆有妻孥,携在道宫居止。不独伤于教法,其实污于清虚。望特行禁止。"(《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可见道士出家修道,是可以携带妻室儿女,一并在道观居住的。唐玄宗时期,王维《送张道士归山》诗说张道士"别妇留丹诀","王屋访毛君(东汉毛伯道在王屋山学道40余年)"。(《王右丞集笺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看来上文所说唐玄宗要把自己的妹妹道士玉真公主嫁给道士张果,可能确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