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
王安石为什么拒绝为苏辙撰写任命文书书摘今年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近日,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水照的学生、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推出了历时七年完成的《王安石传》,为他的宋代“巨人三传”收了官(另两部分别为《苏轼传》、《欧阳修传》)。
-
知识付费:围绕IP的“服务”,与美甲的没有什么区别书摘2015年1月,蓝狮子和吴晓波频道把公司举行年会的地点选在了日本冲绳县,吴晓波前一天因为参加京东的年会错过了和团队一起出发的航班
-
濒死体验是真实的吗?书摘自古以来,就有关于濒死体验的报道。但对于濒死体验,医学界普遍选择了忽视,认为这是“人类大脑的诡计”或体验者的幻觉,因为人们大都倾向于将死亡视为意识的终结、生存的终结。
-
辛亥革命缘何爆发于清廷改革之时?书摘清季十年一向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至少就中文世界而言,研究更多集中在“革命党”方面,论述内容包括革命思潮的兴起、“革命派”“保皇派”和“立宪派”之间的斗争、革命党的发展及其内部分歧等。
-
铜牛、拉肢架、阿格帕:古希腊罗马的酷刑书摘不管今天我们多么厌恶酷刑,但是必须牢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至少3000年来,它一直都是合法的,并且实际上是欧洲和远东的大多数法典的一部分。
-
承前启后的隋朝儒学书摘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结束了几百年来南北分治的局面,而且开始将南北文化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为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宋明时期中国文化的再生创造了条件。
-
为什么北宋无“阉祸”?书摘北宋没有发生所谓宦官之祸,《宋史宦者传序》将其原因简要地概括为: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此说是否完全确当,下面分别从皇帝与宰执大臣两个方面来做些考察。
-
《美的历程》选读:苏轼的意义书摘当代中国思想家李泽厚于当地时间11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去世,享年91岁。
-
民族认同的觉醒:甲午战争前后的横滨中华街书摘由于民族国家兴起,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东亚,19世纪的社会秩序随着政治秩序的改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陈子善:林语堂与胡适日记中的平社书摘本文探讨林语堂与胡适主持的1930年代上海平社的关系,从林语堂日记和胡适日记互文的角度切入,所依据的文本是已经公开的胡适1929-1930年日记和尚未公开的林语堂1929-1930年日记
-
人生苦短,我们得拿它开点玩笑书摘几只被拔光了毛的鸡在炖锅里悠闲地聊天。“先生们,现在我们得做一个严肃的决定。”其中一只鸡说,“是清炖呢,还是红烧?”“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差不多啊。”
-
卞之琳:贯串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总像有一种宿命论书摘卞之琳是著名诗人,也是莎士比亚专家,他以诗译诗,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一些诗歌。近日,世纪文景再版了卞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哈姆雷特》、《奥瑟罗》(即《奥赛罗》)、《里亚王》(即《李尔王》)和《麦克白斯》(即《麦克白》)。
-
清代以降的武侠文化变迁:旗人文化崩解与古典武侠溃败书摘徐皓峰在《刀背藏身》的自序中写到1922年赵焕亭开始写武侠小说,将“武术”改成了“武功”,第一部作品是写乾隆、嘉庆年间事的《奇侠精忠传》,开篇写一个大雨天,两名四品武官躲在民宅门檐下,却不敲门入户,因为扰民失身份。徐感慨这种重礼仪、讲秩序、守规矩的古风在现代以…
-
明清文人通过对“物”的精神消费超越世俗,却又落入文人之俗书摘生活美学既然是文人的生活,那么,也要具体归于文人的生活本身。但是,文人生活只是形成了一种社会的范导,如果没有社会上那些骚客们的追逐与力捧,也不会形成一种社会审美化的浪潮。
-
后苏东坡时代与苏门“和陶诗”书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对他的政治历程而言,未始不是幸事。此年十一月,徽宗即诏改明年年号为崇宁元年,标志着重新推行熙宁之政,打击包括苏轼在内的元祐党人,政局又将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