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试读
美文
国学
书库
导航
书摘
沟口雄三:朱子学在日本
书摘
在元代、明代流传的宋学中,虽然也包括陆九渊所谓的陆学,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朱子学。在元代恢复科举考试时,使用朱子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注解作为统一的经义
帕特里克·德尼恩:自由主义为何失败
书摘
自由主义的成功导致了它的失败。随着自由主义发展到极致,它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解决方案来掩盖。
布迪厄:应该教会每个个体拒绝将个体的全部力量屈从于社会的必然性
书摘
皮埃尔布迪厄的《学术人》是一部揭示学术界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作品,探讨了学术界的社会结构和学者的社会位置,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人的职业生涯。
乌尔:月神之城的死亡与重生
书摘
乌尔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曾是贸易和文明的中心。《乌尔:月神之城》一书着眼于乌尔的过去,不仅介绍了这座古代城市及其几千年来的变迁,还考察了近代的考古学解释
现代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美学
书摘
20世纪20年代现代建筑的诞生以钢筋混凝土为标志,尽管当时许多作品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也很有限。对“天真的观察者”而言,“混凝土建筑”意味着建筑看起来呈单体和立方形。
一个具有普罗米修斯心灵的休谟式知识分子只听到现实的声音
书摘
《记忆萦回》是当代美国最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西方正典》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最私人的阅读回忆录,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沈建中:学路烟云散记
书摘
还是一个早春的日子,读到戴燕教授《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随即又读了葛兆光教授《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很多文章都是重读,却有一种“群像”似的感动
北宋开封府的十二时辰
书摘
开封街市的早晨开始得很早,每天早上五更,现在的3点,被称为“报晓头陀”的僧人敲击名为铁牌子的铁牌或木鱼,四处巡行报晓。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舆论界的“德国印象”
书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中国舆论界的领袖们纷纷预测德国会取得胜利。陈世宜于1914年9月以笔名“匪石”在《时报》撰文,感叹德国建国“不过四十年,而进步之速如此,其前途宁有涯哉”
没有资产,也没有国王:英国流犯到来之前的澳大利亚土著生活
书摘
一种静态文化,仿佛因自古以来的原始主义而凝固,在亘古不变的风景中保持永恒不变。
抗战时期英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沙群岛的考量与应对
书摘
早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已在渐进地向南海诸岛渗透。
一场19世纪著名的诽谤官司,赔偿金只有四分之一便士
书摘
《艺术小史:从史前岩画到当代艺术》是一本艺术史入门书。作者夏洛特马林斯讲述了从洞穴绘画起源,到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再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的历程……
刘师培——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
书摘
自从孙中山倡导排满革命,特别是到了1900年义和团战争之后,清廷在内外压力下,开始新政,继而开始预备立宪。
天灾人祸:郑侠《流民图》的背后
书摘
“天变不足畏!”“人定胜天!”这样的豪言壮语听起来让人非常振奋,但实际上,天变是十分恐怖的。
大萧条时期,艺术和娱乐如何宽慰、启发、愉悦烦恼重重的美国
书摘
我写完这本书时,美国正在经历自1929年至1941年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上一页
下一页
读书导航
资讯
新闻
书讯
书评
历史
文化
艺术
人物
书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