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平凡的世界》的魅力书评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映,最近一段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
-
《文明之光》——我们需要知道科学家的历史观书评吴军没有在人类文明中选取“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因为他并非撰写一部“战争史”,但他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对史实的巧妙组织,侧面勾勒出日益发展的人类文明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
笔端沧桑事 心头不了情——读《我们的老院》书评晚年是适宜怀旧的年龄。前尘梦影,往事烟云,常常会不期然而至,浮现盘桓于一个人的心间脑际,缭绕不去,让他感怀不已。
-
用一座城市吞下整个世界书评借助《城市启示录》的戏剧嵌套结构,《王城如海》在形式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徐则臣在《耶路撒冷》中得心应手的“多文本”的美学追求。
-
评《以父之名》书评也许,只有真正逃离了故乡的人,才能明白故乡意味着什么吧。这种逃离,自然是精神层面的,用大世界的目光去苛责故乡,打碎那些蒙住我们情感双眼的事物,才能看清故乡最珍贵的部分。
-
另类“喜剧的忧伤”——关于止庵的《喜剧作家》书评《喜剧作家》讲的是一直在构思一出喜剧的作家林荫自身喜少悲多的生活:情感的失落,老妻的轻蔑,女儿的隔膜,儿子的中年危机……
-
李健吾的昔日《黄花》及其他书评《黄花》是李健吾仅仅用5天时间写出来的,似乎不吐不快,写出后,他却很出人意外地说:“一个小东西,算不得正经货色。”
-
梁启超中国文化观180度转变的启示书评美游和欧游,是梁启超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游历。以平允、周正的态度看待中国智慧与西方智慧,努力谋求二者在不同层面的互补与整合,方有可能创造健全的新文明。
-
走近孔子——读《〈论语〉真义》有感书评赵又春先生把“三义”高度综合起来,从返归“本义”出发,吸收检讨名家“他义”,在与孔子深度对话中推出“我义”,从而形成了《论语》的“真义”。
-
评陆扬《清流文化与唐帝国》书评新世纪以降,中古学界对“唐宋变革”这一命题的重新关注,以及学界自身逐渐意识到的亟待改变的重前轻后的唐史研究时段的不平衡,也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者对中晚唐的重新认识和深入考察。
-
卜正民谈《哈佛中国史》书评早在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之前,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著作中译本,如《纵乐的困惑》《维梅尔的帽子》《杀千刀》《秩序的沦陷》等,就已得到国内读书界的关注和好评。
-
《种瓜得豆》:“启蒙”的讽刺剧书评知识人舍旧谋新,却徒有其表,徒有其名,旧制度、旧思维和旧的专制手段,并未真的被取而代之,“反而在新的名义之下更加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即他的书名所归纳的“种瓜得豆”。
-
文字与心史:解读刘大鹏及《退想斋日记》书评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处理史料的真实性辨析,而在于刘大鹏一生不断以文字来表达底层乡绅对于乡土社会和历史的理解。
-
艺术家们的纽约“陷阱”——读唐颖《上东城晚宴》书评唐颖同样感受到族群和阶层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连。这些街区的名称往往还是房价,租金,公立学校好坏,犯罪率高低的标志。种族是一道藩篱,阻碍着有色族群向上的社会纵向流动
-
十年一修 《辞海》大成书评1936年,第一版《辞海》在上海出版。80年里经历多次修订,目前已出至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