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跨过“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汤因比的亚洲高原之旅书评阿姆河和亚穆纳河之间,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片亚洲高原地区,一直是上演人类历史重大事件的舞台,永远需要历史学家的关注,也一直强烈地吸引着我。——阿诺德汤因比对于由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三个国家组
-
张巍卓评《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位社会学家的文艺复兴书评《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德]阿尔弗雷德冯马丁著,黄明嘉、史敏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344页,78.00元
-
冯立君评《神武军容耀天威》:另一种大明书评《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活动》,[美]鲁大维著,杨柳青、康海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440页,79.00元
-
求学问道师友间——《从学与追念》读后书评2002年,我读本科三年级,在荣新江老师指导下做学年论文,从那时算起,我认识荣老师已近二十年了。那时中古史中心已搬到朗润园附近的小院里,中心图书馆也成为我常去的地方。
-
以70天写70年:从“小瞬间”看以色列的“大历史”书评以色列建国70年之际,一系列建国主题的著作问世,《创造以色列历史的70天》([法]萨洛蒙马尔卡著,马秀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很强的画面感来呈现特殊的历史节点,由于
-
张弛评《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不幸还是不正义?书评《不正义的多重面孔》,[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233页,40.00元不幸和不正义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场灾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成是不幸,什么时候算是不正义?经
-
分道合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佛学部分的两篇书评书评1935年版《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晚年回顾自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承认其弱点之一,在“讲佛学失于肤浅”。林志钧看过书稿坦言:“讲也就是这么讲,可是总觉得不是那个样子。”(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
-
探幽索隐,研赜发微——读《唐宋书法史拾遗》书评在书法史研究中,从书家个案入手,以人物研究为中心,重视书家传记和年谱编写,在做好周边资料工作的同时,采取“知人论世”的方式对书家的理论和创作进行阐释。这是暨南大学陈志平教授的书法史研究方法,他早岁以治
-
严鹏评《巨兽》:乘风破浪的大工厂与流动的工业文化书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对于支配着现代世界的现代性来说,这句被无数次引用的名言,最能表达其流动不居的不确定性。不过,矛盾的是,作为一种崇尚控制的技术文明,现代社会诞生于对确定性的信念与追求中。
-
“重探”甚好,包容尤难——读《大分流重探》书评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当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研究奖。
-
“我与鲁迅翻脸极早”——《叶灵凤日记》读后书评这几天狂读新鲜出炉余温尚存的《叶灵凤日记》(1943-1974),大呼过瘾,不忍释卷。第一感觉是,与鲁迅论战的文人是一拨人,挨鲁迅骂的文人是另外一拨人。叶灵凤(1904-1975)乃后一拨(类)人里的佼佼者,既挨骂亦回骂,没吃啥大亏,后半辈子于香港安享读书藏书的神仙日子。
-
郭欣评《离开荒野》︱折叠进化——人类创造物种的剪影书评随着动物权利、动物福利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呼吁人们善待动物的科普作品涌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作品没有激进的言辞,而是以理性的科学知识与深刻的洞见,向人们表达善待动物的重要意义。来自美国的加文艾林格(Gavin Ehringer)的《离开荒野——狗猫牛马的驯养史》无疑就是这样…
-
“一代词宗”的静气与禅意书评《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以下简称《笺释》)是一部得天独厚的书,也是可以越读越厚的书。
-
《考古拾趣》里,那些有趣的考古与“有心人”书评专门的学术研究既非冰冷、乏味且只能由极少数从业者出入的“象牙塔”,而从事其间的学者也从来不乏“有趣”、“有心”之人。在北朝摩崖刻经等领域有着奠基性贡献的学者赖非就是其中之一。他近年出版的著作《考古拾趣
-
《草叶集》译本众多,赵萝蕤的版本何以“最佳”书评美国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伴随了几代中国读者的成长。早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之初,这位大诗人就已经被当时的留日学生介绍回国。先是田汉于1919年《少年中国》的创刊号上发表了《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