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知堂己丑日记的全璧,断句、识字及挖坑与背锅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周作人以“精神的食粮”换取鲍耀明提供的“肉体的食粮”,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至鲍耀明提出“拟欲借用一下先生的日记”这样的不情之请,周作人竟亦答应。
-
中国古典文学里为何常见“登高凭阑”?文化诗人回应了时代的挑战,这是登高凭阑文学中沉重的精神内核。所以,杜甫的《登高》以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传百世,并被后人视为古今七律之冠。
-
新诗: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向着未来赋诗文化新诗需要是在敢于拥抱大众、拥抱时代的同时,坚守诗歌的审美。因为流俗的诗,就不再是诗。以传统为轴,以时代为本,向着未来赋诗,面对火热的时代高贵地写作,应该成为诗人面对现实的态度。
-
当茶叶遇到咖啡:茶文化的政治经济学反思文化中国古代的外贸,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体现皇恩浩荡,却没有形成像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政府和民间结合的贸易公司,这样的外贸是不能持久的。
-
程念祺:民国高等小学的历史课教案文化时至今日,因为课程安排不同,这本民国时期的高小本国史《教授书》,并不适用于今日的小学。但是,对于今日初中本国史教学,它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全真教是不是很快就垮了?文化从游方道士到宫观道士的转变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基本上,在宋德芳、李志常之后的全真教,以修经炼心为主,对政权的威胁降低到了最低。全真教,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怎么能说很快就垮了呢?
-
人像复原:巴赫、哥白尼、查理三世都长什么样?文化1895年,德国学者His最先开展了颅骨面貌复原的实践,复原的对象是著名音乐家巴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复原颅骨的生前面貌,是颅面复原技术应用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
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文化尽管非热开水不饮曾经有助于公共健康,现在它却更多只是特殊年代留下的痕迹。吸引 1980 年以后出生人群的,应该是外观和内容都更为丰富的各类商业化饮品,无论他们今后是否变成中老年人。
-
相比盗墓小说,真实考古带来的想象力要震撼得多文化中国考古历史上,最鲜为人知的出土文物“保护”失败,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定陵的挖掘。它所以得到持续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文物“发掘即摧毁”。
-
为什么拿完诺贝尔奖的作家,都“懒”了?文化到达这个地位,还能做到厚积薄发,小心做人,踏实做事,说实话,不容易。莫言能如此,我们也理应对他未来的作品抱持期待。
-
保温杯不是中年人的迷失,反对保温杯才是文化一个中年谢顶的摄影师朋友,年轻时候玩过摇滚。前段时间他去给黑豹拍照,回来甚是感慨:不可想象啊!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
-
人工智能“天之问”:二元智能“时代”的一元未来文化只要人类仍以国家和民族的形式竞争,就没有走出盲目受天道驱使范畴,人类仍然是一个自在的物种。人类身不由己地完成“天道”的使命,完成智能从有机向无机的过渡,或许真是不可摆脱的宿命。
-
常用词汇量窄化,贫乏的语言产生不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现在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早就脱离了文盲阶段,普遍享受了中等教育,大学普及率也是历史新高,加上互联网对语言生命的激活,汉语处在重新焕发生命的节点。
-
鲍勃-迪伦是对的:看书,你大可不必理解每一句文化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无需理解每一个句子,我相信这一理念能让人舒一口气,因为这样一来读者便能够轻松自在地阅读难以理解的小说,然后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体会。
-
一千年的图书盛宴:宋人“晒书”到今日“书展”文化今日所谓“书展”指的是图书展销与交易的集会,“展销”也是展览会的功能之一。从这个角度而言,“曝书会”里的图书不让看不让买,毕竟与“书展”有差异。现代意义上的书展,肇始于近代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