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中文汉字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世界语文化19世纪下半叶,民族主义在欧洲遍地开花,国际和平人士越发意识到,有必要人工创造新的国际通用语,消除使用者之间的位置不平等。
-
诺奖忽视女性?盘点那些女性得主文化与得奖的男性科学家相比,因为需要面对平衡家庭与事业和来自社会的客观压力,女性科学家取得获得诺奖认可的顶尖学术成就诚属不易。
-
一个中年男人的学习简史文化当记者,自己对这个社会都没认识清楚,又怎么能去教育别人?!因为是工作的原因,靠摄影吃饭。从此就半推半就,糊里糊涂,就成了摄影圈里的人。
-
生活处处都有渣,古人教你看清它文化各种流传的美谈,成了后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暖,于是也就自然的认为:古代的人际关系,其实十分简单。
-
遮蔽我们心灵的,永远都是看得见的事实文化中国的历史学家从《史记》开始,似乎就是以追求真相、记录真相为最高境界,似乎只要真相在列,人们就会恍然大悟。殊不知,人是观念的载体,每个人都具有挥之不去的主观偏好特征。
-
诺奖赔率榜上为何总是那几副老面孔?文化在信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任诺奖评委怎么严防死守,也难免走漏风声。越来越精准的赔率榜即是证明,出版社也望风而动,知道如何去“打有准备的仗”。
-
为什么灭蒙鸟在《山海经》地位竟如此重要?文化为什么说灭蒙鸟这种不为我们熟知的异兽在《山海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山海经》中的很多国家都是以灭蒙鸟作为地理位置的标准。
-
茜茜公主从上海走进了紫禁城文化1955年,一部奥地利电影《茜茜公主》风靡一时,让世界知道了这位来自巴伐利亚的美丽公主。2017年9月27日,“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的匈牙利贵族生活”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隆重开幕。
-
重口味无营养带剧毒,如何拯救孩子的“亚健康”阅读文化为何 “亚健康”阅读深受学生欢迎?自然是因为其具备经典著作不具有的“套路”:惊悚猎奇的题材、浅白通俗的文字、单线的叙事结构以及极强的代入感等元素,更容易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
贝都因人:"文明"之外的沙漠传奇文化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群体,他们没有等级或特权观念,其社会生活的主要欲求并非财富竞争,而是与人分享;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他们却比我们更富足、更快乐,尤其是,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
苏轼的两个中秋节:人生悲凉 乐观面对文化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41岁的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官。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
梁文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身学习”?文化大学之道,第一步你要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人本身拥有的某种纯净的品性、至性。明白这个东西,然后要好好的发展,催化它出来。
-
诗不在远方文化人们对的美追求与向往是不会丧失的,古典诗词能够屹立在无情的历史长河当中,已经证实了这是一种美的东西,只要汉字不消失,就一定会有许多人喜欢它。
-
故宫文创卖了10个亿,做什么都得努力啊文化清郎世宁的《乾隆皇帝大阅图》中有一匹漂亮的白马,故宫将这个图案制成领带,单霁翔出国时戴着,惹来很多外国领导人“垂涎”。
-
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文化书写有态度的民俗志,即书写民俗志时有明确的立场,对社会风俗事象的善恶、优劣、良陋进行有意识地评价,以影响民众在风俗生活中的行为倾向,以引导社会风俗向善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