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大都会里“迷失的幻象”:从错视画到立体主义艺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用一种新的绘画空间取代了透视法。
-
记录日常回溯生活,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艺术12月10日,“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在榕异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们相识多年,因为疫情推迟至年底的展览,也融入了他们对这一年的生活感受。
-
从陈洪绶到兰亭,讲好“中国故事”艺术2022年是陈洪绶逝世370周年。“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9月28日-12月20日)正在绍兴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携手国内35家文博和古籍收藏单位,遴选陈洪绶的书画作品、文献手稿、碑刻拓片
-
从桃花坞木版年画中,看到江南文化底蕴和长三角一体化的传承艺术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苏州桃花坞年画色彩饱满、明快活泼,是我国南方年画的代表。桃花坞年画也与上海小校场年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沪苏交流互通的历史见证
-
钱瘦铁师生联展“师造化”,课徒画稿首次亮相艺术钱瘦铁(1897-1967)是中国近代书画篆刻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家。12月10日,“师造化——钱瘦铁师生书画艺术展”在上海朵云艺术馆开幕
-
茅威涛:我看越剧“走出去”艺术今年是越剧改革80周年。在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眼里,越剧的发展时刻体现着“兼容”的智慧。能够成功“走出去”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应是活态的、令人能够感同身受的,且在形式上与异国文化有所对应。
-
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呈现“光”的视觉世界艺术“光”,无处不在,从天文物理到社会心理,从科技文化到自然精神。艺术创作者是如何诠释“光”?
-
上博浙博联袂,首度呈现戚叔玉旧藏碑帖艺术浙江省博物馆“《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六期”明日(12月10日)启幕,将聚焦鲜少露面的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
-
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归国之路艺术20年前以4150万港元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一珍贵的瓷器是如何入藏上博的呢?
-
故宫藏画里的苍松:拔地干霄势,清阴覆绿苔艺术农历冬月十四,二十四节气的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节气,是赏松之佳时。
-
莱布雷希特专栏:音乐学院的另类出路艺术现在是音乐学院求学史上最差时机。学费是天文数字,其他成本也屡破新高。在伦敦,每年光学费就要花9000英镑,生活开销更是两倍于此。美国随便哪所主流音乐学院每年都需要八至十万美元,而且三年都是这个价。
-
蒋奇谷谈明清白木家具:重要的是文人审美艺术“明式家具”概念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存在哪些问题?何以同样在式样和年代上相似的家具,但由于木材的不同,命运就全然不同?
-
“迈阿密巴塞尔”迎来20周年,艺术如迈阿密般浮夸吗?艺术12月初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人头攒动,预示这一年繁忙的艺术博览会迎来了大结局。作为一个几乎位于海平面的城市,迈阿密因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而被称为“归零地”,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它未来的存在。
-
不断拓展版画边界定义,第三届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开幕艺术12月3日,“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在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开幕。作为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长期运作的品牌展览,该展以“双年展”的方式呈现,至今已是第三届。
-
至简至美,古代陶瓷史上的“中国白”艺术陶瓷中的“中国白”至简至美,承载着臻于化境的历代审美追求。白瓷的诞生晚于青瓷,滥觞于北朝贵族,经隋唐两代进入皇家视野,到了宋代,定窑白瓷一度冠绝五大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