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乐府学(第十三辑)吴相洲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关学术动态等方面都有研究。
-
俄罗斯当代戏剧集1[俄] 亚.阿尔希波夫,拉.别林兹基 等 著,苏玲 编,潘月琴,杨爱华 等 译本书是“中俄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俄罗斯文库”《俄罗斯当代戏剧集》第1卷,主要有五个短片剧目组成:亚历山大?阿尔希波夫的《复员军人列车》、拉基翁?别林兹基的《粉丝》、维多利亚?尼基福罗娃的《同盟》、尼古拉?科利亚达的《吱吱》、弗拉基米尔?普列斯尼亚科夫的《恐怖主义》。介绍了不同时期俄罗斯著名剧作家的优秀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有的打乱时空,波折诡异,有的按照时间顺序,高潮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
-
六说文学教育陈平原 著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文学教育。陈平原教授以人文学者的情怀长期关注“可大可小、可雅可俗”的文学教育,这本小书将他在不同时间、场合发表的六篇关于文学教育的演讲与文章集结,集中体现了他对当下文学教育的精辟思考。作者既用高瞻远瞩的视角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文学教育会让人受益一生;又实实在在地谈及文学教育的干货,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经典阅读等,很好地启发了人们去观察与反思当下文学教育的不足之处,促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进。对于广大大、中、小学校语文(文学)教师以及关注语文(文学)教育的读者来说,本书轻松易读,更会对教学与工作实践大有裨益。
-
鲁迅自编文集: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著《鲁迅自编文集:中国小说史略》原是鲁迅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历史的讲义,共二十八篇,1924年成书,1925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鲁迅自编文集: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鲁迅自编文集:中国小说史略》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该,评断允当,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
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张中良本书呈现出作者从少年时代到年逾花甲对鲁迅的认识轨迹,亦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的鲁迅认知脉络及其社会文化背景。鲁迅作品曾经给作者以温馨的安慰与莫大的启迪,作者至今仍能从中汲取精神与艺术的源泉。作者力避从概念出发的套路,在中国社会文化与外来影响交汇的背景下和鲁迅自身的脉络中对其作品进行细读,揭示其复杂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
-
苍茫谁尽东西界: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段怀清 著段怀清收录在《苍茫谁尽东西界——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中的文章,多为学术文化随笔、书评、序跋,内容多关涉中西文学及跨文化对话交流。具体有:《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代人的冷峻良心:奥威尔的思想遗产》、《俄罗斯曾经的激情与道德想象力:关于启蒙者罗亭》、《新英格兰的文学知识分子》、《“离开这里,这就是我的目的”——卡夫卡的文学写作》、《雷蒙德·卡佛小说中的“底层”叙述》等二十五篇。
-
先秦文学与文献论考韩高年收入《先秦文学与文献论考》中的29篇论文,*早的撰写于2001年,*晚的写于2015年,中间时间跨度约15年。论文所论主要涉及上古文化(神话、宗教、礼制等)、先秦文献(《书》《易》《诗》《左传》《山海经》《楚辞》《论语》及有关出土文献等)、先秦文学文体三个方面。
-
梅斯:托斯卡纳艳阳下(美)弗朗西斯·梅斯 著,邱艺鸿 译《托斯卡纳艳阳下》主要内容:一栋古宅,容我长在托斯卡纳。艳阳高照的昼,是愉悦唤醒身体,在田间初探橄榄,沿古道寻访山城;无眠静谧的夜,有安宁陪伴灵魂,随着月光映在地板上的方形光影,慢慢舒展徜徉。我数过,鸽子每分钟会咕咕叫六十声。山顶上的伊特鲁里亚石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我们可以慢慢聊天。有的是时间。
-
文学概论讲义老舍 著20世纪30年代初,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编写出《文学概论讲义》一书。此书几乎算是老舍的一本专门的理论著作。全书共十五讲,论述了文学的特质、创造、起源、风格以及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内容。在书中,老舍既纵论中国历代文论,又巧妙地引入西方各种文论思想,既讲文学的特质、文学的创造、文学的起源、文学的风格、文学的形式,又谈文学的风气和倾向,理论简洁生动,能帮助读者理解老舍的文艺观和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此书不仅为研究老舍文学观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难得的文学理论入门书。
-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葛桂录 主编人类总是按照不同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创造其文化的。 正是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个性差异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才有可能发生。 然而,异质文化之间影响与交流的方向、程度、规模,总是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密切相关。 文化交流史上的某一时期,一国对另一国的文化传统和成就兴趣更大,理解更深,借鉴更明显,在另一时期截然相反或充满敌意。正如早期(14—16 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多半是传奇与历史的结合,人们心目中的东方(中国)世界是一个神秘、奇幻、瑰丽的乐土。而到了19世纪,欧洲思想家越来越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视为停滞不前、落后愚昧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带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