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
普希金经典童话集[俄] 普希金 著《普希金经典童话集》收入了普希金创作的全部六个童话,是所有俄罗斯人的必读,也在世界范围内深受读者喜爱。这六个童话并不是普希金的初期创作,而是在他已经成名、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写作技法自然,加上翻译得生动自然,而且朗朗上口,可以给您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品味,也可以使您稍微领略俄罗斯的文学风格。
-
《国语》《左传》记言研究宁登国《〈国语〉〈左传〉记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CZW023)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优良)。主要内容如下:1、记言成因研究:《国语》《左传》记言类文献的形成与商周时期特有的记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记言发展过程研究:《国语》《左传》记言内容总体上经历了由“代天立言”到“为民立命”的转变过程。3、记言功能研究:《国语》《左传》中的记言虽是对过去人物言论的记载,但其旨意却是面向未来的“立言不朽”政治追求和劝善惩恶的史戒意识。4、记言形态研究:《国语》《左传》记言类型多样,形态不一,大致可以分为独体式记言和组接式记言两大类型。5、记言类型研究:根据言说主体和言说语境的不同,《国语》《左传》记言具体呈现出不同的记言类型:君王命誓;君臣谏对;行人辞令;君子评论等,每一记言类型都具有各自生成的文化背景、言说方式和文体影响。
-
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澳门文化丛书)王列耀,龙扬志 著; 王列耀,龙扬志 编本书选择极为重要的中文媒体《澳门日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副刊文学的研究,折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澳门文学迎接历史语境转换的复杂过程,追踪文学创作实绩、创作与批评观念因革、文坛秩序重组的基本状况,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澳门生存命运的重新书写。
-
藤影荷声好读书彭刚 著《藤影荷声好读书/光启文库》为学术随笔集,收录作者近十年来所“说”、所写的一些涉及当代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的学术前沿或学术论争的演讲和文章,以及一些与校园生活、大学教育相关的具有公共性的话题的评论。“藤影”和“荷声”是清华园内两个会议室的名字,“藤影荷声”意寓着整个清华园校园景色的写照,饱含着作者对这里的深深喜爱与眷恋之情。《藤影荷声好读书》为读者开启了一段读书之旅,以真切、晓畅的文字展示了读书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
欧洲文学史周作人1917年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开始在国文门一年级教授“欧洲文学史”课程,《欧洲文学史》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整理。所谈内容上起古希腊下至十八世纪,在1918年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周作人与兄鲁迅合译《域外小说集》后“求新声于异邦”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欧洲文学史。周作人五四时期提倡“人的文学”、思想革命等均可从此找到源头,对新文化运动厥功甚伟。
-
文学慧悟十八点刘再复 著《文学慧悟十八点》是著名文化学者刘再复先生近年来在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文学课程的讲稿。区别于流行教科书的通论与体例,作者将十八次课程以“点”为关键词,择取文学的起点、难点、基点、优点、戒点、拐点、盲点、终点等十数个 “要点”逐一点击;再以“点”带出文学基本问题,不仅要言不烦地点透文学的精神内核,也勾勒了作者个人的文学史和美学史。历经生命四季,分享智慧感悟,字里行间皆可明心见性。
-
元剧考论邓绍基 著《元剧考论》,是元代戏剧专家邓绍基先生从文学性角度对元代戏曲深度挖掘整理的重要成果。书分为考论与综论两大部分。考论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半个多世纪校阅元剧的过程中,由文本出发所做的个案研究;综论部分则是在个案研究的积累中对元杂剧宏观的考量,涉及到诸如元杂剧的形成及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思想内容的若干特征、元杂剧版本探究等。全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深入细致。
-
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储卉娟 著本书的研究关注点来源于一个“非法”的“社会事实”:在充满盗版和抄袭的环境下,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爆发出未有的生命力,正日益成为娱乐文化生产的总源头,进而影响公共想象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如何理解这种错位,以及错位背后生产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书中,三段看似不相关而实际纠缠的历史被统一于以上问题意识:18 世纪以来著作权制度及相应法律想象的形成;20 世纪文学领域对文学商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不断反思和突破性尝试;21 世纪互联网兴起之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生产机制的变化和未来发展。在法律和技术的交织影响下,网络文学领域实际上构成了一次有关知识生产关系变迁的社会实验。我们看到网络小说的诞生,读者的变化,写作者的焦虑,网站的繁荣和分裂,公众对“网络文学”理解的变化,从中也可以重新理解互联网的意义,著作权之于个人自由和社会繁荣的影响,法律与社会运动背后的焦虑,以及制度讨论的社会建构性意义。 在经验层面,本文糅合了两个看似不同而实际相互关联的实证研究:1)著作权制度及相应法律想象形成的历史分析,2)互联网兴起之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生产机制以及走向的经验观察。在历史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旨在探讨传统的法律想象与新的技术生产之间的张力及其根本社会意涵。
-
明清小説俗字研究曾良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白话小说俗字的专著。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数量繁多,流行广泛,其中包含着大量俗字。对这一时期的俗字,历来研究著作比较少,系统的理论探讨还比较薄弱。本书以《古本小说集成》为主要研究材料,以《古本小说丛刊》等为参考,在丰富翔实的文献材料基础上,对明清小说中的俗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俗字的构形和特点加以归纳总结,发现新的规则,破解疑难俗字。此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古籍整理,还可为异体字规范、辞书编纂等提供借鉴,有利于文字学的发展和文字学体系的完善。
-
聊斋五十狐安宁 著《聊斋五十狐》中的“狐”,讲的并不只是妖冶的女狐,还包括那些花妖鬼魅和鸟兽鱼虫幻化而成的精灵女子。她们个性迥异,曼妙多姿,但又因这一点共同的呼之欲出的“狐”性,而使得花团锦簇中,见了一条柔韧的丝线;是它貌似漫不经心却又诱人无比的一束,给予了这些女子,一个身心皆安的归处。“狐”是一个勾魂摄魄的词汇。妖媚的,风骚的,艳绝的,放任的,鬼魅的,不羁的,淡定的,骨感的,疏离的,肆无忌惮的,却又都不足以概括这一个“狐”字里所植入的无限风情。五十个女子,犹如五十条藤蔓,缠绕蓬生在一起,便成为一只只让人迷恋痴爱的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