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辽金简史李桂芝著近年来,辽金史研究成果丰硕,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展,在许多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李桂芝同学在长期教学之余,在北方民族的社会组织方面刻苦钻研,亦颇有创获。她在契丹与女真的部落组织、婚姻家庭、生活习俗、姓氏名号等方面,均进行了较细致和深入的考察,特别就契丹古八部、大贺氏、遥辇氏的部落联盟,先后发表了《关于契丹古八部之我见》和《契丹大贺氏遥辇氏联盟的部落组织——〈辽史。营卫志〉考辨》两篇有分量的文章。虽与前人和当代一些专家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然均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终不失为自成一家之言。李桂芝同学能在平日讲授辽金史一课的有利条件下,进而参考利用大量辽金两代的历史文献记载、考古学成果和实地考查资料,同时还尽可能地充分涉猎、借鉴、吸收目前国内外有关辽金史研究的成果,精心地撰写出《辽金简史》这本简明扼要而又概括性较强的断代史体裁的专著,并力求使之做到既全面又具体地反映当前辽金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水平。这本《简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习俗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辽金两个王朝的总体情况,特别突出地介绍了契丹、女真这两个北方民族所建立的辽金两个王朝在政治统治方式上的一些独具的特点及其在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所做出的各自独有的辉煌成就。举例而言,如辽朝的捺钵、五京与斡鲁朵,部落、州县之制;又如金朝的勃极烈制、猛安谋克制及其向封建制中央集权转化的历史过程,再进而从辽金两个王朝的土地占有、经营方式、经济制度和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两个王朝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和独有特点,对祖国北疆的开发和拓展,以及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政治联系,特别是辽金两个王朝与中原两宋的遣使交聘和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双方日益接近日趋融合等等,从而说明了辽金两个王朝对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巩固和加强,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
夏商社会生活史宋镇豪著《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198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书共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卷。《夏商社会生活史》系其第一卷。本书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中的一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之一种,立足于文献、古文字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进展,深入系统考察了夏商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细括环境、居宅、邑聚、人口、婚姻、交通、饮食、服饰、医疗保健、宗教信仰等,史料翔实,视野开阔,题材丰富,方法审慎,见解新颖,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的开卷。除极少的文献外,作者主要利用田野考古“新材料”和对甲骨文字的诠释,兼溯史前社会,旨在感知和捕捉夏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生活运作体系,对诸如居宅人口、婚姻、交通、饮食、服饰、农业礼俗、人生俗尚与病患医疗、宗教信仰、文字与文体都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揭示。以求在深度、广度、容量、层次、意境、视野上还史前及“三代”的本来面目。全书图文并茂。
-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著前中国先秦史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徐中舒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先秦史与古文字学专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史学大师。徐先生1898年生于安徽怀宁,是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所招的第一届学生,受业于王国维等名师。1928年即任复旦大学教授,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门从事史学研究。1937年入川,在川大任教五十余年,直至1991年辞世。在徐先生治学与育人的六十余年中,门墙桃李,遍于国中;科研著述,驰誉海内。今天,徐先生虽已辞世,但他的以《耒耜考》为代表的众多的学术成果,和在八所大学任教所遗下的人师风范,仍然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正如在徐先生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所称:“探殷契周金三代历史伟哉众碑有口;育南桃北李四川史林去矣小子无师。”
徐先生生前曾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打算写一部大型的《先秦史》,将一生治学所得作一个大概的总结。可惜的是徐先生晚年承担的重点科研任务与培养新人的任务太重,长期超负荷运转,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以至直到辞世,这部学术界翘首以待的《先秦史》未能完成,为后学留下了一个长长的遗憾。
徐先生去世之后,川大与我社均认为应当尽可能将徐先生在先秦史研究之中的成系统的、极富特色的学术见解公诸于世,传诸后人。遂由徐先生的几位学生与助手将他的几次先秦史讲课稿整理出来,由我社出版,这就是呈现给读者的这本《先秦史论稿》。真知灼见,俱在其中;是耶非耶,评在学林。
我们仅以此书贡献于海内学人。
我们仅以此书纪念徐中舒先生。
巴蜀书社编辑部
1992年4月11日 -
太平天国史罗尓纲著本书是一部以纪传体撰著的太平天国史。书中对太平天国前后期领导人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
楚国史魏昌 著对于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假如说“光辉灿烂”,诚然正确,可惜未脱俗套,全无传神之妙。也许,只有借用《文心雕龙》评楚辞的话“惊采绝艳”,才足以当之。
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通行的历史教材中,楚国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仍被等闲视之,而北方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则几乎成了定律了。有见于此,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缘由就在于“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可以同中原文化并驾齐驱”。(《群言》1993年第6期)信哉斯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楚人的国祚大致与周人的国祚相等,也有约八百年之久。楚人的创业精神比周人的创业精神更为卓绝,“筚路蓝缕”这个形容创业惟艰的成语正是楚人的典故。至于楚文化,则不仅不比周文化逊色,而且可以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希腊文化竞辉。
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宏富,需要许多学者去做殚精竭虑的研究。假如能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相反亦相成,那就表明楚学真正繁荣起来了。
友人魏昌先生对楚国史情有独钟,孜孜致力,兀兀穷年。先前已出过一部《楚国简史》,近来又写了这部《楚国史》,成果之丰硕实属难能可贵。
从《楚国简史》到《楚国史》,恰似王安石游褒禅山,“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只要经过比较,细心的读者将不难发现,《楚国史》既保留了《楚国简史》精洁明快的风格,又包含着《楚国简史》语焉未详的新意和引而未发的创见。
以实为贵,这是魏昌先生治学所信守笃行的宗旨。论据求其严实,论点求其平实,论说求其朴实,这样的境界不是浅学者流所能达到的。 -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不以道德论史,不以考据为文,纵横捭阖梳理千年历史,三言两语点破王朝利弊,尺度拿捏之处尢见黄仁宇独到的史家眼光。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即汤因比所说的文明类型,或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
中国人史纲柏杨《中国人史纲》是柏杨于1968年至1977年在狱中写成的。该书在台湾出版后,好评如潮,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曾于1998年在内地出版了《中国人史纲》中文简体版。这次推出的三卷插图本《中国人史纲》,经柏杨先生修订,尽可能保持了原书全貌。对书中“中国”一词使用不妥之处,参照具体语境加以修改;书中人名或地名的使用方式等尽量采用内地读者比较熟悉的用法进行调整;为便于读者阅读,对书中出现的生僻字做了注音和释义;还配上200余幅插图。这是目前内地最为权威、完整的《中国人史纲》版本。《史纲》的一些特点: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有鲜明的态度。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本书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柏杨
-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张秀平,王晓明主编《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中,既有商汤灭夏、三家分晋、楚汉之争、三国鼎立、三分归于西晋、北魏统一北方、隋文帝统一南北、陈桥兵变、靖康之变等封建王朝更替之际的著名事件,也有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白虎观会议等学术流派的纷争;既有焚书坑儒、魏武灭佛、神不灭和神灭论风波等宗教史上的教派教义之争,也有商鞅变法、盐铁会议、隋文帝改革、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等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改良;既有王莽改制、庆历新政和庆历党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进步和保守的斗争,也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康熙撤藩与平定三藩之乱等统一和分裂的斗争;既有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等等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也有汉武帝抗击匈奴、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康熙帝抗击沙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反压迫、反侵略斗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建立新朝,一统天下;或推翻旧制、解放生产力:或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或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改良,等等。有的可歌可泣、令人奋起;有的复杂多变,令人深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有所启示。目录前言序001华夏先民改造自然的伟大胜利——大禹治水002中国奴隶制王朝的发展——商汤灭夏003中国分封分建的滥觞——封疆建国以藩屏周004周王室的衰微和地方势力的崛起——诸侯争霸005“公室”与“私家”的争斗——三家分晋00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007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军事斗争——七国争雄008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初步确立——商鞅变法]009“扫平六合,统一中国”,翻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秦始皇统一中国010“王权是混乱状态下的进步因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011中国思想文化的首次大劫难,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一次大惨剧——焚书坑儒012在月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见的人类伟大工程——修筑万里长城01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014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据说就是从这场斗争中演变而来的——楚汉之争015苟安与羁縻政策的产物——汉匈和亲016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017整顿集权与割据的大较量——平定吴楚七国之乱018长达43年之久的大规模反击战——汉武帝抗击匈奴019此举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0西方人正是通过色彩艳丽的丝绸开始认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021西汉中期儒法思想的一次大较量——盐铁之议022一场可笑又可悲的乌托邦迷梦——王莽改制023“绿林好汉”的称呼由此而来——赤眉绿林起义024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白虎观会议025在腐朽的政风中走向灭亡——东汉外戚宦官专政026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东汉党锢之祸02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028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三国鼎立029“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分归晋030祸起萧墙,自我毁灭——八王之乱031史北阋墙,历史在这里拐弯——五胡十六国的分裂032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条件——北魏统一北方033征服者总是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和文化所征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034各民族人民共同战争的壮丽诗篇——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035“温情脉脉”的教派与王权的斗争——周武帝灭佛036公元5世纪的形、神理论风波——南朝“神不灭”与“神灭论”大论战037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隋文帝统一南北038一代体制的开创——隋文帝改革……
-
中国古代史张怡青;张传玺;王援朝;王朝中;张仁忠本书仅用四十万字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朝中英鸦片战争前夕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基本社会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全书体例,按社会性质分“编”,“编”下分“章”,再下为“节”、“目”、“子目”,各有标题,一目了然。书中附有“历代帝(王)系表”32张,地图50幅,插图132幅,图文并茂。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理工科大学、各类成人高校等的历史课使用,亦适合史学爱好者自修和参考之用。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的基础课教学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只有四十万字。由于分量适当,宜教宜学,内容系统,重点突出;观点新颖,不袭旧说;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所以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欢迎。1991年11月初版,至今年3月,时间仅仅一年又四个月,本书已连印六次,印数多达6万4千册。虽是这样,我们认为本书还是有不少应当修改之处。首先是对文字做了全面加工,主要是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其次是对有关民族关系的部分,尤其是对元、清两代做了较大的修改,端正了民族观点。第三,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做了更适当的评价。例如对武则天的评价。此外,本书还对学术界某些新的研究成果及新的考古发现,做了必要的吸收。应当说本书经过这次修订,从内容到观点,面目一新。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推导,概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清朝中英鸦片战争前夕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情况,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史和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可为读者提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
本书采用“西周封建论”。按社会性质分“编”,按历史阶段分“章”,按朝代分“节”,按重要事项分“目”或“子目”。书中还收有“历代帝(王)系表”32张,历史地图50幅,文物、古迹、人物等插图132幅。每节之后,附有“复习题”、“重要名词”和“参考书目”,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和自学。
编者分工:
张怡青: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部分。
张传玺: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王援朝:隋唐部分。
王朝中:五代宋辽金部分。
张仁忠:元明清部分。
本书作为一本教材,难免仍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希望广大教师和读者多多赐教,以资修改提高。
张传玺
1993年7月14日于北京大学六公寓112号 -
中国通史范文澜 撰范文澜是当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史学权威。本世纪四直年代,他在安窑洞的油灯下写出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向范文澜传话:中国需要一部通史。在没有新的写法以前,还是按照你的那种体系、观点写下去。范老生前完成《中国通史》的前四卷。他逝世后,蔡美彪毅然担负起这项未竟的事业……这部半个世纪写成的书,真实再现了华厦文明的历史轨迹。该书代表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书中论点鲜明但不失于偏颇,叙述详密又不失于琐碎。该书虽是一部严紧的学术著作,但却极富可读性,是公认的雅俗共赏之作。本书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本书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第三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册。共三章,第一章叙述隋朝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状况。第二章叙述唐朝的政治概况和经济概况。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个王朝和十个割据国的兴亡及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第八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明朝的建立与集权统治的发展,叙述明太祖至武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朝的衰落,叙述明世宗至神宗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第九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章组成。第三章综合叙述清朝的建国、农民战争与明朝的灭亡。第四章叙述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即清圣祖至世宗时期的政治概况。第十册是中国通史第五编有明清封建制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五、六、七章组成。第五章叙述清高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史事和清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六章叙述经济状况。第七章是明洪武至清嘉庆时期的文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