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文学与图像王邦维,陈明 著文学图像学是一门新时代的新学问。“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是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整个文学、文化和知识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文学图像学”提倡文图并重,不同于单纯的文字文本的考察,从文学直视图像,或从图像反观文学;主张从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像研究为重点,以图文关系研究为核心,并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学”奠定基础。
-
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研究牟学苑 著小泉八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的著名作家。目前国内外对于小泉八云的研究往往侧重某一方面,或将小泉八云的思想与创作割裂开来。《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研究》以国际小泉八云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基础,将小泉八云思想研究与创作研究结合起来,力图对小泉八云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做一整体把握,对于小泉八云的文学创作,则更多地从内部研究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本体的深入解读。
-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英汉对照)(英)伊丽莎白·勃朗宁暂缺简介...
-
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金莉,等著《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的专著,旨在通过介绍其基本观点,阐释其作品意义,探究其重要特征,评介她们对美国女权文学批评的重要贡献,折射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以及与其他理论思潮的联系,审视其在21世纪的发展态势。《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是我国针对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及评论家思想进行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迄今为止,国外专门针对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进行梳理的专著并不多见,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的专著更是凤毛麟角。
-
瓦尔登湖:世界上最修心的地方(美)梭罗(Thoreau,H.D.)著 穆秋月 编《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在那木屋里,那湖光山色中,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因纷繁复杂的生活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只有淳朴地生活,才能摒弃内心的焦虑,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轻松和愉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匮乏,梭罗却翻译阅读了不少儒学著作,并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中,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气质。
-
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张勇 著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记述者和阐释者:无论是清末新政、民初宪政等政治大事,还是晚清学术传承等文化思想进程。《梁启超与晚清“今文学”运动——以梁著清学史三种为中心的研究》从梁启超三种关键的清学史著述(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第八章《近世之学术》)入手,还原梁氏前后叙述的不同语境,澄清其在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角色,将梁氏及谭嗣同、夏曾佑等人的“今文学”言论加以历史的解析,呈现出一个逐渐生成和变化着的过程。
-
牛天赐传老舍 著商户牛老头和其官派的太太年老无子,一天,有人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孩子,夫妻俩认为这个孩子是老天爷赐予的遂取名牛天赐。天赐从小娇养,加之牛氏夫妇畸形的教育,除了玩和写点小文章什么都不会做。养母病逝,养父的生意破产随后也撒手而去,家中又被不明身份的亲戚抢劫一空,除了曾经的下人和朋友虎爷,天赐一无所有,他的人生面临巨大的困境。怎么办?这时,曾经受过牛老头恩惠的天赐的老师突然出现,给这个“天官赐福”的“孩子”带来了一线生机……
-
一生里的某一刻张春 著这是一本让人笑中带泪读完的书。在《一生里的某一刻》中,善于创造故事的张春用异于常人的敏感与开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在厦门冰激凌店“晴天见”的动物、植物、客人和孩子们,真实存在于她生命中的可爱的朋友们。她也用发自肺腑的深情书写与家人和朋友的羁绊,描摹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人生场景。她更用*的诚实与勇敢,记录了她与抑郁症同行的日子,带给许多人抚慰与勇气。 生命中的经验、情绪和故事不可能重来,这样的书写也不可复制,因而成就其独特与珍贵。
-
唐宋《春秋》佚著研究黄觉弘 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佚著研究》系统梳析唐宋《春秋》著述情况,主要探讨中晚唐李瑾、陈岳,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瑷、石介,庆历学者李尧俞、孙觉,伊洛学派程颐、刘绚、杨时,程门后学胡安国、王葆、程迥,以及浙东学人项安世、薛季宣、吕祖谦诸家之《春秋》佚著佚说。研究皆从问题人手,通过辑佚考辨,获得大量新材料,并据此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和综合考论。或可为观察唐宋《春秋》学提供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尽量全面认识唐宋《春秋》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实相。
-
周作人文学翻译研究于小植 著《周作人文学翻译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种还原式的文化研究。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周作人的文学翻译进行深度阐释,并从中提纯出一系列的文化符号;它将周作人1920年代时的翻译与其他翻译家1980年代的翻译进行比较,并将周作人的文学翻译与其同一历史阶段的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学翻译进行比较,从中透视出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同时,本书不是仅局限于其翻译活动,而是拓展到文化传播、文化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或者说是以周作人的翻译为视角来找寻和触摸文化人周作人的形象。